俄乌冲突打到如今这个份上,乌克兰基本已经到了只能靠“伸手要饭”来维持战斗的程度。既然是“伸手要饭”,那要求就不能太高,只能是别人给啥,自己就用啥,毕竟有总比没有强。但从部分西方国家的所谓对乌军援来看,其也确实有几分“把乌克兰当垃圾桶”的味道,很多严重过时且缺陷明显的淘汰装备,被“肆意倾倒”至俄乌战场上……

德国援助(德国援乌坦克减配)(1)

德国新任防长皮斯托里乌斯

据环球时报报道,德国新任国防部长在访问基辅时宣布,乌克兰将从几个欧洲国家接收多达100多辆“豹-1A5”型主战坦克。此外,德方曾承诺还将对乌援助14辆更加现代化的“豹-2”坦克。

德国援助(德国援乌坦克减配)(2)

德国“豹-1”系列主战坦克

100多辆“豹-1A5”坦克,这个数字着实不低。对于严重缺乏地面重型装甲装备的乌军来说,若这100多辆坦克全部就位,那确实是一支不容小觑的力量。但一个致命的问题在于,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德国“豹-1”系列坦克其实是一种较为“畸形”的产物,在防护力方面有着巨大的缺陷。

德国援助(德国援乌坦克减配)(3)

二战结束后诞生的诸多反坦克武器

我们知道,自坦克这种武器诞生后,矛与盾的较量就从未中止过,即反坦克弹药和坦克装甲的博弈一刻不停。“豹-1”系列坦克的研发工作始于上世纪50年代,60年代开始列装西德陆军。那个时候,随着各类新型反装甲弹药的出现,尤其是反坦克导弹这种高效武器的诞生,再加上坦克装甲材料与技术的发展尚未取得突破,故在“矛”的面前,“盾”显得有些不堪一击。

德国援助(德国援乌坦克减配)(4)

“豹-1”是典型的“薄皮大馅产物”

于是乎,设计师们为了增强坦克的战场生存力,选择了另辟蹊径,即“用机动性换防御性”。说白了就是提高坦克的战场机动能力,以削减装甲厚度和采用大马力发动机的方式,让坦克实现减重并提升机动性,用较快的行驶速度、良好的地形通过性和灵活的走位,减少被敌方反坦克武器瞄准、锁定和跟踪的机会。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德国的“豹-1”、法国的AMX-30和日本的74式等主战坦克,都或多或少地遵循了这一思路,被戏称为“薄皮大馅的产物”。

德国援助(德国援乌坦克减配)(5)

以“米兰”为代表的西方第二代反坦克导弹

然而,各类反装甲武器的发展势头颇为迅猛,反应速度更快、跟踪性能更好且命中精度更高的第二代和第三代反坦克导弹的出现,让这些“薄皮大馅”的坦克很难以走位来摆脱锁定。因此,设计师们只能想方设法地重新为坦克提升基础防护性,如研发复合装甲、间隔装甲、反应式装甲等。于是到战后第三代坦克诞生时,各国回到了“机动性与防御性并重”的路子上,不再以牺牲防御能力的畸形方式去追求高机动性。

德国援助(德国援乌坦克减配)(6)

二战期间苏军使用的RPG-40反坦克手榴弹

具体到德国“豹-1”系列坦克来看,其车体采用均质装甲,正面装甲厚度仅为70毫米,侧向装甲则只有35毫米,炮塔正面厚度约为60毫米。显然,这种厚度的装甲根本不足以抵挡各类现代反装甲弹药,“豹-1”坦克的侧面车体甚至能被俄军步兵战车的30毫米口径机关炮洞穿。至于说厚度70毫米的正面均质装甲,一枚二战时期的苏制RPG-43或RPG-6单兵反坦克手榴弹,就足以将其洞穿,前者的破甲厚度可达75毫米,后者则更是高达100毫米。

德国援助(德国援乌坦克减配)(7)

俄军可不缺反坦克武器

说得夸张一些,在充斥着各类现代武器的俄乌战场上,60年前诞生的“豹-1”系列坦克几乎就是“纸糊的”,纯属是一种“裸奔”型坦克。乌军恐怕很难以这种装备发动强攻,只能用于机动防御作战,且需要配属大量的装甲车和步兵,以防“豹-1”侧面的某个草丛中,突然冒出一个扛着火箭筒的“俄军老六”……

德国援助(德国援乌坦克减配)(8)

德国对乌援助“豹-1”很难说有多少诚意

所以说,德国对乌援助“豹-2”的举动,多少可说是有诚意的举动,但援乌坦克的大头居然是上百辆早已过时的“豹-1”,那就真是在倾倒垃圾了,这种减配的做法纯属是让乌军开着坦克去给俄军送人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