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神孟珙三部曲之二


南宋端平元年(公元1234年)正月,宋蒙联军攻克金朝最后的都城蔡州。孟珙随后率领宋军将金朝最后一个皇帝金哀宗的尸骨带回了临安 。

孟珙返回之时,宋理宗带领文武百官出城迎接,临安城里的几十万百姓夹道欢迎、举国振奋。金哀宗的尸骨最后被放进太庙,以告慰“靖康之变”后屈辱的死在异国的徽、钦二宗的在天之灵。

南宋最伟大的防线(独撑南宋23的防线)(1)

无缘“端平入洛”

灭掉金国之后,宋廷内部爆发了路线之争。

宰相郑清之、两淮制置使赵范和淮东制置使赵葵三人为首的一部分官员,提出了北上收复原北宋东京开封府(今河南开封)、西京河南府(今河南洛阳)和南京应天府(今河南商丘)等三京的主张。这三人是师徒关系,属于铁杆的主战同盟。

主战派提出收复三京并不全是延续南宋立国以来恢复北宋故土的梦想,而是出于战略的考量。他们判断宋蒙之战不可避免,而南宋的京畿地区缺乏战略纵深。所以主张北上抢占潼关,控制黄河,以此二者为屏障,与蒙军长期对峙。这就是所谓的“距关守河”战略,金国末期就是按照这个策略收缩到黄河以南(当时黄河夺泗水由淮河入海),凭借潼关和黄河的天险阻遏,使得蒙古军无法打开局面,最后只能武力借道南宋的汉中才得以迂回灭金。

这个计划听起来是相当不错,而且此时蒙古人对这一地区基本不设防,可行性也相当高。

但是不少人却旗帜鲜明的反对它。这部分人中也有不少实力派,比如参知政事兼知枢密院事乔行简、签书枢密院事郑性之、同知枢密院事陈贵谊四川制置使赵彦呐、京湖制置使史嵩之权沿江制置使吴潜等人极力反对。

南宋最伟大的防线(独撑南宋23的防线)(2)

对于这个事情,孟珙也是反对的他认为即使能够顺利拿下关河地区,蒙古人也不会让宋军有足够的时间构筑好防御体系。事实证明,孟珙的看法是正确的。就在南宋朝廷讨论北上的时候。蒙古大汗窝阔台也正召集群臣讨论南下伐宋事宜,而在此之前,耶律楚材等人实际上已经为他制定好了灭宋方略了。

同时,孟珙等人还认为,即便蒙古人姗姗来迟,由于南宋军队缺少骑兵,机动能力有限,防御漫长的黄河防线也是不可能的。

南宋国防最重要的三大战区(两淮、荆湖、四川)中,有两大战区的主官反对北进,按说这事就该到此为止了。不过,此时主战派迎来了一个重量级的合伙人,大老板宋理宗。

于是,雄心勃勃的“端平入洛”(因此次行动发生于端平元年而得名)开始了。

南宋最伟大的防线(独撑南宋23的防线)(3)

端平元年(1234年)六月十二日,庐州知州全子才率淮西兵万余人北上,首先收复了原北宋的南京应天府(今河南商丘)。七月五日,又收复东京开封府(今河南开封)。半个月后,赵葵率兵五万由泗州抵达开封,准备向洛阳挺进。由于蒙金战后蒙古人的疯狂屠杀,宋军进军路上白骨皑皑,收复的几乎都是空城,无法获得粮草补给。而蒙古人在发现宋军北上后掘开黄河河堤导致洪水泛滥、道路泥泞影响宋军粮食运转,缺粮的宋军后来在洛阳遭到闻讯赶来的塔察儿部的攻击。

两淮精锐在最初的野战中不落下风,不过,由于洛阳也被蒙古人屠得几近空城,无法筹集粮草。几天后,断粮的宋军终于支撑不住,在撤退过程中被蒙军击溃,损失了十之八九。留在开封的宋军闻讯也被迫撤离,端平入洛以失败告终。

南宋最伟大的防线(独撑南宋23的防线)(4)

如此重大的战事自始至终未见头号名将孟珙的身影。可见南宋方面的战争动员和准备有多糟糕了

那么当两淮精锐在河南故地奋战之时,孟珙去了哪里呢?

其实他也去了河南,只不过不是开封和洛阳,而是河南奉先(今河南巩义),时间上也要更早。

金国灭亡之后,宋理宗认为终于一雪前耻了,于是决定要祭祀一下在敌占区100多年无人问津的北宋皇陵。但此时陕西潼关、河南一带都已经出现了蒙古兵的踪影,朝廷委任的祭祀专使太常寺簿朱杨祖、看班祗候林拓朝都很畏惧蒙古兵,觉得风险太大,不敢前去祭扫。

宋理宗很伤心,贵为天子,想祭祀一下祖宗都办不到,实在是羞愧难当。这个时候,孟珙毅然站了出来,提出自己愿意护送扫墓代表团北上。

对北方军事地理非常熟悉的孟珙,冷静地向大家分析形势。他认为蒙古兵从淮东过来,没个十来天是到不了皇陵所在地的。如果祭祀小组减少仪仗、轻骑前往,完全可以在蒙古人赶到之前完成祭扫。于是,他精选骑兵,亲自护送朝廷使者日夜兼程赶往奉先,隆重祭陵后从容撤走。

孟珙返回临安之时,两淮军队已经北上,这是孟珙错过了这场大战的一个原因。更大的原因应该是他的顶头上司史嵩之反对入洛计划,所以这次北伐的战争动员实际上被局限在两淮战区,作为荆湖战区主将的孟珙自然不会出战了。实际上即使孟珙参与了此次入洛行动,很可能也无法改变宋军失败的命运,他唯一能做的大概也只是减小战争的损失而已。

端平入洛失败之后,宋理宗一度对宋蒙局势发展感到迷茫。于是他询问孟珙,向蒙古求和是否可行。孟珙的回答掷地有声,声言自己是武将、不知道什么叫求和。

“臣是一介武士,当言战,不当言和!”

南宋最伟大的防线(独撑南宋23的防线)(5)

初战蒙古扭转战局

端平二年(公元1235年),蒙古人兵分三路向南宋的川蜀、荆襄发动了全面入侵,第一次宋蒙战争爆发。

一开始,蒙军显示出了强大的战斗力,在荆襄战场上连破襄阳、随州、郢州及荆门军、枣阳军、德安府,南宋的整条荆湖防线一时之间千疮百孔、风雨飘摇。

端平三年(1236年)十月,中路蒙军在主将塔察儿的率领下进攻蕲州(今湖北蕲春)。这个塔察儿就是当年与孟珙结为安答、共同攻下金国首都蔡州的蒙军主帅。此人乃是蒙古名将,非常骁勇善战。蕲州守军难以抗敌,告急文书雪片式的飞向临安。

宋理宗急忙下令在黄州的孟珙前去救援。

不过,塔察儿攻打蕲春只是虚晃一枪,目的就是将孟珙调到蕲春。孟珙刚到,塔察儿而就撤围而去,转而进攻江陵(今湖北荆州)。这是蒙古铁骑第一次兵临长江。

江陵是长江中游的一座军事重镇,此时南宋的襄阳已丢,京湖制置司移治到了此处。蒙军如果攻占了这里,既可以西攻川蜀,又可以沿江东进,还可以南下湖湘,整个南宋江山将岌岌可危。所以宋廷急令沿江、淮西制置使组织救援,大家一致认为,非孟珙出马不足以解江陵之围(“众谓无逾珙者” )。

于是孟珙马上率军出发,星夜驰援江陵。

这时蒙军正在编造木筏,准备渡江,形势紧迫。众将纷纷请战,但是孟珙深知敌我力量悬殊,没有贸然发起进攻,而是先集中力量封锁江面。

接下来,孟珙命令手下军士白天不断变换旗帜和军服颜色四处走动;晚上打着火把,沿江排开数十里,摆出一副大军来援的样子。蒙军不知虚实,顿时惊慌不已、军心浮动。孟珙趁机传令出击,大战一场之后,连破敌军二十四座营寨,抢回被俘百姓两万多人,并将蒙军的渡江器具一并付之一炬。

南宋最伟大的防线(独撑南宋23的防线)(6)

经此一役,长江中游的战局得以扭转,蒙古人的进攻态势受到了遏制。孟珙以此功升任鄂州诸军都统制。

血战黄州,力挽狂澜

嘉熙元年(公元1237年)十月,蒙古宗王口温不花、大将张柔率领蒙军主力进攻黄州。黄州是淮西军事重镇,它所在的长江江面非常窄,利于渡江。如果蒙古人攻陷黄州,突破长江天险将指日可待。

在蒙军主力攻城的同时,狡猾的张柔率部来到黄州城西的“张大湖”。宋军水师在此集结待命、准备与蒙军争夺长江控制权。张柔发动突袭,大败宋军,俘获了大批战船,进而顺水而下合围黄州。

至此,蒙军自1236年2月后再次兵临长江。

孟珙奉荆湖制置使史嵩之的命令,从鄂州率水师火速驰援,自水路冲破蒙军的阻拦,直入黄州城内。黄州为孟珙此前经营之地,并且在对蒙战争中早已声名远播,本已绝望的黄州军民听说孟珙来援,士气大振,齐声欢呼:“吾父来矣!”

南宋最伟大的防线(独撑南宋23的防线)(7)

不过,由于这一次蒙军来势汹汹,宋军又首战不利,黄州城内军心仍然非常不稳。孟珙当机立断,斩杀了四十九名畏敌退缩的士兵,终于稳住了阵脚。

眼见孟珙已到,黄州防守稳固,难于在短期内拿下来,口温不花决定绕过黄州抢渡长江。于是战争首先在江面展开。这样一来就落入孟珙的节奏之中了,因为对交战双方而言,水师是宋军绝对的强点。孟珙派遣部将同鼎、葛怀率领南宋水军攻击蒙古水军,致使对手阵势大乱,被迫退缩在长江北岸。同鼎又率领水军乘风直逼北岸,再次击败蒙古水军,并俘获战船两百余艘。

蒙军渡江计划自此彻底破产,只剩拿下黄州,徐图渡江一条路了。

口温不花增派西域兵和原西夏地区的归附军参战,强攻黄州城,连续不停地组织进攻,黄州处于危急之中。孟珙深信,进攻才是最好的防守,一味死守从来都不是他的选项。所以他一边坚守一边寻找破敌之机。

在蒙军连续攻城多日,露出疲态之际,孟珙派部将刘全等兵分七路,趁夜出城突袭蒙军。这次突袭出乎蒙军的意料,六路宋军高奏凯歌,使得蒙军营盘大乱。不过有一路却遇到了高人,那就是汉军大将张柔,他预判准确、防备严整,偷袭他的那一路宋军吃了败仗。

总体来说,宋军的偷袭行动虽然未能取得全胜,但已经严重挫伤了蒙军的信心。他们在重整之前无法继续攻城,为黄州守军赢得了喘息之机。

南宋最伟大的防线(独撑南宋23的防线)(8)

蒙军整顿之后,再次发动昼夜不停的轮番进攻。这一回,蒙军把从金人那里学来的高科技武器震天雷(原理类似于今日之手榴弹,大型的震天雷可用投石机发射)拿了出来,使用它轰击黄州,把黄州城墙炸出了缺口。但是由于黄州守军在孟珙的统领下异常顽强,随时冒着炮火补上缺口,使蒙军无法趁机攻上城头。

上三路不行,蒙古人就打起了下三路的主意。他们冲到黄州城下挖城墙,想直接在城墙上挖洞杀进城。比较搞笑的是,蒙古人在外边挖墙的时候,孟珙的人也在里面开挖了。不过不是挖墙,是挖坑,很大的那一种,号称“万人坑”。又在坑的后面再筑一道城墙,相当于临时建了一座小的瓮城。

南宋最伟大的防线(独撑南宋23的防线)(9)

当蒙军最终挖开城墙冲进来,还没来得及欢呼就要面对一个残酷的现实了:前面还有一道坚固的城墙。当然,除了城墙之外,还有那个该死的万人坑。里面前军已经傻眼了,外面后军还在往里冲,在一波又一波“后浪”的推挤下,成群结队的蒙古兵掉进了坑里,被宋军用石头、檑木一顿招呼,死伤惨重。

嘉熙二年(1238年)春,死伤“十之七八”的蒙军终于撤退。

战后,孟珙被授为宁远军承宣使、带御器械、鄂州江陵府诸军都统制(两宋的一大特色是头衔很多,官帽一赏就是好几顶),他不肯先于将士受赏,得到理宗允诺“三军勋劳,趣其来上”之后才接受了封赏。不久,孟珙再升为京西湖北安抚制置使,兼知岳州,实际上成为了南宋中部战场的主帅。

收复襄阳,重构荆湖防线

在金庸先生的武侠小说《神雕侠侣》,襄阳一直是宋蒙战争的主角。不过实际上襄阳并不是一开始就自带光环的。在宋蒙战争前期,双方对于襄阳的战略地位都不够重视。但是孟珙却是个例外,他认为襄阳是荆湖防线乃至整个南宋防务的关键点,对宋室的安危至关重要。

嘉熙二年(1238年),孟珙上书朝廷,建议收复中路重镇襄阳府。宋理宗同意了他的计划,宋军随即在荆襄战场上展开反攻。

南宋最伟大的防线(独撑南宋23的防线)(10)

在此次战役中,孟珙的角色发生了变化。他不再是决战两军阵前的韩信,而是运筹帷幄的张良。在他的指挥之下,将军张俊于十二月收复郢州(今湖北钟祥),贺顺收复荆门军,刘全在冢头、樊城、郎神山三次击败蒙军 。

至嘉熙三年(1239年)初,曹文镛又收复了信阳军。

在各路宋军接连胜利的情况下,有人给孟珙账下的都统江海送来一封信,表示自己愿意作为内应,帮助宋军拿下襄阳。

江海一看大喜过望,因为传信的人是一个绝对的实力派。此人名叫刘廷美,是襄、樊地区的豪强,曾经趁宋蒙双方忙于厮杀无暇他顾的时候占据了襄阳,后来半心半意的归附了蒙古。

南宋最伟大的防线(独撑南宋23的防线)(11)

有了刘廷美这个内应,宋军顺利推进到襄樊地区,收复了樊城。四月,江海率宋军从荆门关出发,直扑襄阳。在宋军强大的攻势面前,襄阳守将刘义投降,宋军只用了4个月的时间就收复了整个荆襄地区

但是孟珙清楚,宋军之所以能够轻松收复襄阳,是因为蒙古人对襄阳不够重视。在他进入襄阳之后,就马上给朝廷上表,认为襄樊地区非常重要(“襄、樊为朝廷根本,今百战而得之,当加经理,如护元气”),因此需要重兵把守(“甲兵十万”)。此时孟珙的老上级史嵩之刚刚入朝做了右丞相兼枢密使,非常支持他的工作。于是孟珙就以蔡、息两州的降兵组成了忠卫军,以襄、郢两州的“归正人”组成先锋军,补充襄阳兵力。此后襄阳开始逐渐恢复了元气,重新成为南宋首屈一指的军事重镇,也成了之后历次宋蒙战争的主战场之一。在襄阳城破6年之后,南宋王朝也走到了尽头。

结语

在整个宋蒙战争之中,作为防御方,孟珙从不主张据城坚守,而是将机动的进攻与坚固的防御结合在一起。除了前述数次战争里集中优势兵力主动出击敌人的薄弱环节之外,这样经典的战例还有不少。

南宋最伟大的防线(独撑南宋23的防线)(12)

比如嘉熙四年(1240年)初,盂珙探知张柔率军在河南地区屯田,同时在邓州、顺阳(今河南淅川)积聚造船木材,为攻宋做准备。他命令张英出随州,任义出信阳,焦进出襄阳,分路连续袭扰蒙军,让他们无法安心屯田。同时派遣部将王坚(就是日后作为主将在钓鱼城干掉蒙哥的那位中华英雄)偷袭顺阳,将蒙古军积聚的造船材料全部烧毁。之后又派遣部将张德、刘整分兵攻入蔡州,将敌人的战备粮草烧了个一干二净。

通过对蒙军后方基地一连串出人意料的进攻性作战,孟珙将蒙古人的攻势扼杀在了摇篮之中。

正是凭借机动防御的战略和“藩篱三层”的防守体系(笔者将另文介绍),孟珙后来独力支撑起南宋2/3的防线,是当时宋廷的擎天巨柱。苏联军史专家沃尔科戈诺夫将孟珙与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德军元帅曼施泰因相提并论,称其为13世纪最伟大的“机动防御大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