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十几年来,我从来没有一次正儿八经坐下来,一集一集地看过《乡村爱情》。

赵本山今年拍乡村爱情了吗(乡村爱情观后感)(1)

老实说,其实我并不喜欢这样的千篇一律,刘能和谢广坤都不是我的CAI。

但我不能干涉我父母的喜欢,每次见他们围坐在电视机前嘻嘻哈哈,而且十几年都乐此不疲,我都会从心底里升起这样的疑问:真有这么好看么?

这样的疑问多了,我就开始抱着试试看的心情,陪父母一起看看,好和他们在一起的时候,有一些共同话题,探讨一下文艺,而不总是听他们说村里的家长里短。

看了几次以后,我就明白这部剧为什么会有大批观众了,一个最重要的原因是这部剧不费脑子,无论你什么时候看,都能很快代入剧情,看几个片段你又不想看了,回去睡一觉也无妨,反正再看的时候还能在三分钟之内代入。

谢广坤,刘能,赵四,宋晓峰轮番上阵,十几年不变地掐架,胡闹,作妖,总有一次能把你逗得捧腹不止,发出不可思议的笑声。

象牙山是一个露天的舞台,观众看得实际上是一部情景喜剧。

赵本山今年拍乡村爱情了吗(乡村爱情观后感)(2)

2、

至于这部喜剧是不是符合现代农村的实际情况,是不是对广大农民有什么教育意义,就是另一个讨论范畴了。

我生在农村,长在农村,也看过一些反映农村生活的影视作品,个人最喜欢的还是陈雨田的农村三部曲,即《辘轳女人和井》,《篱笆女人和狗》,《古船女人和网》,同样是以辽宁农村为背景,却演出了北方所有农村最真实的情形,很久以后仍让人回味无穷。

越是优秀的作品,越不好把握尺度,既能发人深省,又不陷入说教和歌颂之中拔不出来,农村三部剧做到了。

农民不需要靠电视剧教育,想端着架子教育农民的电视剧,一定不会受农民欢迎。

农民的优良品质,与农村存在的问题一样,都是系统性存在的,片面地强调农民素质问题,歌颂农村干部,或者片面地站在农民的立场,给农村陋习辩护,结果都会适得其反。

说真话,上面不会喜欢,说假话,下面也不会喜欢。

于是,便有了像《乡村爱情》这样的农村喜剧片,应市场需求而生,说俏皮话,说笑话,在大方向上不会出现问题。

赵本山今年拍乡村爱情了吗(乡村爱情观后感)(3)

3、

因此,我虽然不喜欢《乡村爱情》,但不会批评这部剧,它的长盛不衰自有它的道理,导演和编剧都是高人,能够避开农田里的所有高压线,让观众随时随地看到的都是象牙山的美丽,收获廉价的快乐。

廉价的快乐也是快乐,总比看了让人沮丧强吧。

何况每过一段时间,《乡村爱情》就会抛出几个瓜给大家吃,比如长贵得罪师傅了,比如赵四出轨了,......,象牙山的那点事,一点都不比我们村少,在浪漫主义故事之外,给大家贡献一堆现实主义谈资。

最近几年,《乡村爱情》越来越懂得观众的小心思了,演员化妆越来越洋气,关于帅哥靓女的情节占了大量篇幅,还加盟了不少演技派。这些人物有的惹人讨厌,有的招人喜欢,比如笔者本人驻足电视机前,十有八九都是因为杨晓燕和小李秘书。

还有,13和14加盟了苏大强,我一直在等待南大强和北广坤决战象牙山之巅。

赵本山今年拍乡村爱情了吗(乡村爱情观后感)(4)

4、

剧中并不是完全没有虐心情节,其中尤以王大拿和王木生来回折腾杨晓燕为最,比谢广坤折腾王小蒙还要让人愤愤不平。毕竟王小蒙是本地人,有那么多叔叔伯伯维护,人人都知道错的是谢广坤,象牙山的舆论一直站在王小蒙一边。而杨晓燕是外嫁来的媳妇,受了王地主家的委屈无处诉说,除了自己的闺女秋歌,没有任何说理的地方。

我爱人也是远嫁到我们这里来的,每次看到杨晓燕被欺负,都会语重心长地教育我的两个女儿,用亲身经历告诉她们远嫁的各种坏处。

不知不觉,赵某在我家人的心目中,印象越来越坏,最近我的小闺女已经学会用苍蝇拍子,在电视屏幕上拍王大拿的脑袋了。

老赵至少是两代人心目中的春晚代言人,自从赵某离开春晚后,很多人包括我在内,都不再把春晚当成春节的必需品,我们宁愿在除夕夜打一场麻将,都不想再为那些能够猜到情节的语言类春晚作品浪费时间。

人都有年轻的时候,都有不计较个人得失为国举才的时候,而今人人都在非议姜先生,但在我看来,姜的相声虽然不值一提,但曾经向央视举荐赵,算得上功德无量,这个功德绝对可以比肩侯收徒郭。

赵本山今年拍乡村爱情了吗(乡村爱情观后感)(5)

5、

不管有没有春晚,一说小品我都会想起赵某,一说相声我都会想起郭某。

赵和郭不仅是各自领域的佼佼者,而且手下还各自有几百号人吃饭,在旧社会这都是戏班的老板,光会表演是不行的,还得懂经营。

《乡村爱情》这部影视作品,就是赵的德云社,是赵家班所有人吃饭的家伙,在刘老根大舞台走下坡路的情况下,《乡村爱情》仍然能够一枝独秀,相当不容易。

如果宋晓峰,徐会计不在《乡村爱情》频频露脸,各种综艺节目谁认得他们是哪根葱?

和体制内旱涝保收的文艺工作者相比,我一直认为,自力更生的艺人们更加可敬。

没有群众基础的文艺作品,没有百姓捧场的领工资艺人,其本质上都是被豢养的寄生虫。

有些寄生虫连吃饭问题都需要财政解决,却整日里不务正业地研究“俗和雅”,批评踏踏实实做事情的好艺人。这些寄生虫共同的特点,就是不出作品,别说好作品了,次品也出不来。

人的精力都是有限的,头脑里天天装着是非,正经工作就一定会荒废。

赵本山今年拍乡村爱情了吗(乡村爱情观后感)(6)

6、

赵和郭的徒弟,普遍文化水平不高,并因此而常常被人诟病。

但纵观中国文艺史,我没有听说过哪一朝哪一代,对搞曲艺的人们有什么文凭要求。清北毕业生能够去搞曲艺,曲艺界当然欢迎,但如果谁要求每一个搞曲艺的人都是清北毕业,那就比小品和相声本身还要滑稽。

何况文凭高不一定素质高,不一定水平高,科班出身的很多艺人,往往比民间曲艺团出来的艺人绯闻更多,道德更低。反倒是赵家班和德云社的徒弟们,一举一动都代表着整个团体的荣誉,日常受到赵和郭的约束较多,不敢轻易胡来。

但人们对于赵和郭来说,一直都很不友好。一年都见不了几面的徒子徒孙离个婚搞个外遇甚至生个娃娃,都能被狗仔队扯到帮主的头上。照这个逻辑,学生犯了错误老师都得挨板子,孩子犯了罪家长也得坐牢,总之就是教导无方。

十几年来,关于赵和郭的绯闻,没有一件可以实锤,但很多人还是在盼着他们赶紧倒霉,认为他们迟早得玩完,真不知道应该反省的是赵和郭,还是心里有病的那些社会人。

赵本山今年拍乡村爱情了吗(乡村爱情观后感)(7)

7、

曲艺本来就是民间的腔调,是民俗民心在曲艺形式上的实际反映。换句话说,如果曲艺脱离了俗,开始一昧地追求什么雅,那曲艺的形式越好,就会消亡得越快。

因为“雅”这种玩意,古今中外都是奢侈品,老百姓一听就会酸的牙疼,注定只是少数人在少数时间段所追求的游戏,而埋单还得靠人民群众。

我们现在看到的绝大多数文艺作品,都是俗的产物,如果按照“反三俗”的调调推而广之,那么影视剧中那么多男欢女爱,四大名著中那么多香艳片段,都得被割一刀了。

侯宝林大师在解放以后,和一群相声同仁一起,祛除了相声作品中不登大雅的部分,并广受相声同仁称颂。但在我看来,侯大师之举也不过是只利于一群说相声的人抬高了社会地位,而不利于相声行业的发展,直接将这个行业带入了死胡同。

侯宝林在相声界的作用,类似于《四库全书》之于纪晓岚,他固然是一位令人尊敬的集大成者,但同时也阉割了相声这门曲艺形式,使得后人难以为继,硬生生把相声搞成了非物质文化遗产,需要一次又一次地花费纳税人的钱,开会保护。

赵本山今年拍乡村爱情了吗(乡村爱情观后感)(8)

8、

赵没有走侯宝林的路,一方面是他知道曲艺的根扎在民间,一方面也因为他也没有侯大师那个影响力。

这对赵来说,其实并不是什么坏事。那些年他受过的苦,受过的委屈,老百姓都知道,他曾经让我们一代人在大年夜快乐地笑,他自己则在表演之后扎在化妆间里像一个孩子一样哇哇地哭。那个时候,他不是在表演,而是在发泄。

和周星驰一样,赵是一位天才喜剧演员,他的人生底色是悲凉的,无论他的内心有多么多愁伤感,只要一上舞台,就会把自己化身为一颗取悦全天下的开心果。

不信各位上了年纪的朋友,可以再翻出赵以前的春晚小品看看,他的眼睛里经常含着泪水,那是一个民间艺人的情不自禁。

赵本山今年拍乡村爱情了吗(乡村爱情观后感)(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