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交易与市场机制总结(中金碳)(1)

摘要

国内外碳中和政策动态(2022年1月20日~2022年2月9日)

1)国内方面,工信部等多部门联合发布《关于促进钢铁工业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出钢铁行业“确保2030年前碳达峰”,比征求意见稿延迟5年,并删除多个具体指标,指导意见更切实际,有利于钢铁行业有序推进碳减排,避免激进整治。国务院发布《关于印发<“十四五”节能减排综合工作方案>的通知》和《计量发展规划(2021—2035年)》多个文件,明确能源消耗目标支撑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实现;工信部等联合印发《环保装备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行动计划(2022-2025年)》等指导文件,明确环保装备制造行业技术水平目标,指导钢铁行业高质量发展。

2)国际方面,美国环保署最终确定延长炼油厂生物燃料法合规期限的规则,并且与欧盟承诺开展天然气合作;俄罗斯与中国达成为期 30 年的天然气协议,每年向中石油供应100亿立方米天然气;欧盟将为天然气和核能标上绿色投资标签;英国首次授予海上风电合同以帮助稳定电网。

碳中和相关行业与企业动态

1)碳中和转型行业:行业政策方面,发改委印发《促进绿色消费实施方案》表示要加强高耗能企业使用绿色电力的刚性约束等。热点事件方面,印度塔塔钢铁公司已开始在高炉中连续注入煤层气的试验。

2)碳中和成长行业:近两周中金低碳指数下跌3.2%(分别跑输沪深300和恒指1.7ppt和3.7ppt),相关细分行业表现不佳,仅风力发电、核电和氢能指数上涨,储能和动力电池指数领跌。分行业来看,光伏产业链中上游价格延续上涨态势;光伏经理人指数延续下跌态势。风电产业链原材料价格基本维持平稳,2021年中国风电新增装机量47.57GW。新能源汽车2021年12月产销再创新高,渗透率亦有所提升,2021年全年合计生产353.3万辆,达到2020年全年的2.7倍。

可持续金融及ESG

1)绿色信贷:截至2021年底,人民币绿色贷款余额15.90万亿元,其中分用途看,基础设施绿色升级产业和清洁能源产业贷款余额分别为7.40和3.58万亿元。

2)绿色债券:截至2022年2月8日,经认证的债券存量余额为7390亿元,其中碳中和债存量余额为770亿元人民币,占绿色债券总余额的10.4%。从发行节奏来看,2022年1月累计发行26支绿色债券,发行规模为44.9亿元人民币。

3)碳市场:春节前后全国碳排放市场交易平淡。近两周全国碳价整体稳中有升,截至2022年2月8日,全国碳市场收盘价为58.50元每吨。同时,2022年年初至今全国碳市场交易量明显放缓,1月日均成交量41.4万吨,月初至今总成交量约786.2万吨。

4)ESG事件:中证上海环交所碳中和指数正式发布,该指数基于我国现有的能源结构与碳排放状况,从深度低碳和高碳减排两大领域选取对碳排放有效管控、为社会积极提供绿色产品或服务的代表性上市公司作为样本。

热点“碳”究

全国碳市场在首个履约周期内顺利收官,年覆盖温室气体排放量约45亿吨二氧化碳。第一个履约周期中碳排放配额累计成交量1.79亿吨,累计成交额76.61亿元,成交均价42.85元每吨。按履约量计,履约完成率为99.5%。然而总体来看,市场活跃度尚处于较低水平,换手率未到2%。展望2022年,我们预计三方面值得期待:钢铁和建筑材料行业被纳入交易体系的呼声越来越高;碳排放权衍生金融产品值得期待;CCER或将重启。

报告观点

1)全国信标委智慧城市标准工作组发布《零碳智慧园区白皮书》,总结了零碳智慧园区内涵与架构、核心场景、建设路径等内容,并为零碳智慧园区的建设提供了有价值的参考,有助于推进“双碳”战略的实施。

2)全球碳捕集与封存研究院发布《全球碳捕集与封存现状2021》,全球不同阶段碳捕捉碳封存项目连续四年增加,总捕集能力增长了32%,北美依然为全球CCS部署的领先者。国内对CCS日益重视以及正式上线的全国碳交易市场有望激励更大规模的商业部署。展望未来,报告提出需要加快部署CCS项目,要想达到巴黎气候目标,全球CCS项目到2050年须增长100倍。

前沿科学与技术

洛斯·阿拉莫斯国家试验室发现新型聚合物燃料电池可以在更高的温度下运行并有助于减少碳排放;特拉华大学发明新型电化学系统能够从空气中有效捕获99%的二氧化碳;伊利诺伊大学芝加哥分校发现可堆叠的人造叶子可以捕获比其他系统多100倍的碳;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发明了柔性热电装置能够将废热转化为电能;新加坡国立大学为太阳能电池技术创造了新的效率纪录等。

正文

碳中和热点政策/事件

图表:近两周国内外热点政策/事件追踪(2022年1月20日-2月9日)

碳交易与市场机制总结(中金碳)(2)

资料来源:政府网站,路透社,中金研究院

国内政策及事件追踪

工业和信息化部等部门:发布《关于促进钢铁工业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

2月7日,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生态环境部三部门发布《关于促进钢铁工业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出钢铁行业“确保2030年前碳达峰”。这一目标比之前的征求意见稿延迟5年,且删除了众多具体指标性表述。

《意见》提出,鼓励行业龙头企业实施兼并重组,打造若干世界一流超大型钢铁企业集团。力争到2025年,钢铁工业基本形成布局结构合理、资源供应稳定、技术装备先进、质量品牌突出、智能化水平高、全球竞争力强、绿色低碳可持续的高质量发展格局。《意见》明确严禁新增钢铁产能。坚决遏制钢铁冶炼项目盲目建设,严格落实产能置换、项目备案、环评、排污许可等法律法规,不得以机械加工、铸造、铁合金等名义新增钢铁产能。[1]

国务院:发布《关于印发<计量发展规划(2021—2035年)>的通知》

1月28日,国务院发布《关于印发<计量发展规划(2021—2035年)>的通知》。《规划》提出为支撑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实现。完善温室气体排放计量监测体系,加强碳排放关键计量测试技术研究和应用,健全碳计量标准装置,为温室气体排放可测量、可报告、可核查提供计量支撑。建立碳排放计量审查制度,强化重点排放单位的碳计量要求。在城市和园区开展低碳计量试点。建立完善资源环境计量体系,建设一批国家能源、水文水资源和环境计量中心,推进能耗、水资源、环境监测系统建设,加强能源资源和环境计量数据分析挖掘和利用。加快推进能源资源计量服务示范工程建设,引导和培育能源资源和环境计量服务市场。[2]

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六次集体学习:深入分析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工作面临的形势任务 扎扎实实把党中央决策部署落到实处

1月24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就努力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进行第三十六次集体学习。中共中央在主持学习时强调,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是党中央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指出,推进“双碳”工作,必须坚持全国统筹、节约优先、双轮驱动、内外畅通、防范风险的原则,更好发挥我国制度优势、资源条件、技术潜力、市场活力,加快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空间格局。第一,加强统筹协调。第二,推动能源革命。第三,推进产业优化升级。第四,加快绿色低碳科技革命。第五,完善绿色低碳政策体系。第六,积极参与和引领全球气候治理。[3]

国务院:发布《关于印发<“十四五”节能减排综合工作方案>的通知》

1月24日,国务院发布《关于印发<“十四五”节能减排综合工作方案>的通知》,《方案》明确,到2025年,全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源消耗比2020年下降13.5%,能源消费总量得到合理控制,化学需氧量、氨氮、氮氧化物、挥发性有机物排放总量比2020年分别下降8%、8%、10%以上、10%以上。节能减排政策机制更加健全,重点行业能源利用效率和主要污染物排放控制水平基本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经济社会发展绿色转型取得显著成效。《方案》部署了十大重点工程,包括重点行业绿色升级工程、园区节能环保提升工程、城镇绿色节能改造工程、交通物流节能减排工程、农业农村节能减排工程、公共机构能效提升工程、重点区域污染物减排工程、煤炭清洁高效利用工程、挥发性有机物综合整治工程、环境基础设施水平提升工程,明确了具体目标任务。[4]

工业和信息化部等部门:发布《关于印发<环保装备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行动计划(2022-2025年)>的通知》

1月21日,工业和信息化部、科学技术部、生态环境部三部门联合印发《环保装备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行动计划(2022—2025年)》,提出到2025年,环保装备制造行业技术水平明显提升,一批制约行业发展的关键短板技术装备取得突破,高效低碳环保技术装备产品供给能力显著提升,充分满足重大环境治理需求。行业综合实力持续增强,核心竞争力稳步提高,打造若干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培育一批具有国际竞争优势的细分领域的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形成上中下游、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的新格局,多元化互补的发展模式更加凸显。环保装备制造业产值力争达到1.3万亿元。[5]

国家发展改革委等部门:发布《关于进一步提升电动汽车充电基础设施服务保障能力的实施意见》

1月21日,国家发展改革委等部门联合发布《关于进一步提升电动汽车充电基础设施服务保障能力的实施意见》,《实施意见》提出,到“十四五”末,我国电动汽车充电保障能力进一步提升,形成适度超前、布局均衡、智能高效的充电基础设施体系,能够满足超过2000万辆电动汽车充电需求。《实施意见》指出要加快推进居住社区充电设施建设安装;提升城乡地区充换电保障能力;加强车网互动等新技术研发应用;加强充电设施运维和网络服务;做好配套电网建设与供电服务;加强质量和安全监管;加大财政金融支持力度。[6]

国家发展改革委等部门:发布《关于推动建立太湖流域生态保护补偿机制的指导意见》

1月21日,国家发展改革委、生态环境部、水利部联合发布了《关于推动建立太湖流域生态保护补偿机制的指导意见》,《指导意见》明确,到2023年,建立健全太浦河生态保护补偿机制,太湖流域治理协同性、系统性、整体性显著提升,太湖流域水质得到持续改善,区域高质量发展的生态基础进一步夯实。到2030年,太湖全流域生态保护补偿机制基本建成,太湖全流域水质稳定向好,山清水美的自然风貌生动再现,为全国流域水环境综合协同治理打造示范样板。[7]

国家发展改革委等部门:发布《关于加快废旧物资循环利用体系建设的指导意见》

1月21日,国家发展改革委等部门发布了《关于加快废旧物资循环利用体系建设的指导意见》,《指导意见》提出,到2025年,废旧物资循环利用政策体系进一步完善,资源循环利用水平进一步提升。废旧物资回收网络体系基本建立,建成绿色分拣中心1000个以上。《指导意见》部署了加快废旧物资循环利用体系建设的主要任务。一是完善废旧物资回收网络。二是提升再生资源加工利用水平。三是推动二手商品交易和再制造产业发展。四是完善废旧物资循环利用政策保障体系。[8]

国家发展改革委等部门:发布《关于印发<促进绿色消费实施方案>的通知》

1月21日,国家发展改革委等部门发布了《关于印发<促进绿色消费实施方案>的通知》,《实施方案》面向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提出了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促进绿色消费的指导思想、工作原则、主要目标、重点任务和保障措施。《实施方案》明确四方面重点任务和政策措施,一是全面促进重点领域消费绿色转型。二是强化绿色消费科技和服务支撑。三是建立健全绿色消费制度保障体系。四是完善绿色消费激励约束政策。[9]

中共江苏省委、江苏省人民政府:发布《关于推动高质量发展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实施意见的通知》

1月30日,中共江苏省委、江苏省人民政府印发《关于推动高质量发展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实施意见的通知》,明确到2025年,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初步形成,重点行业能源利用效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二氧化碳排放增量得到有效控制,美丽江苏建设初显成效。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单位地区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完成国家下达目标任务,森林覆盖率持续提升,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奠定坚实基础。[10]

上海市交通委员会、洛杉矶港务局:共同倡议建立“绿色航运走廊”

1月28日,上海港和洛杉矶港共同倡议建立“绿色航运走廊”,以实现上海港和洛杉矶港之间以最清洁、低碳的方式实现港到港货物运输。绿色航运走廊倡议内容包括:有条件有意愿的航运公司沿此走廊,在本世纪20年代,分阶段使用低排放和超低排放船舶,到2030年开始逐步向使用零碳排放集装箱船舶过渡。同时,两市将与港口运营方、航运公司、货主以及其他各方共同努力,争取在2022年底前制定一份“绿色航运走廊实施计划”,以确定下一步工作目标和计划。[11]

广东省生态环境厅:发布《关于公开征求<广东省碳普惠交易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意见的公告》

1月28日,广东省生态环境厅发布《关于公开征求<广东省碳普惠交易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意见的公告》,《办法》明确,广州碳排放权交易中心是碳普惠核证减排量交易平台,负责碳普惠交易系统的运行和维护,制定碳普惠交易规则,组织碳普惠交易。《办法》鼓励将具有广泛公众基础和数据支撑、充分体现生态公益价值的低碳领域行为开发形成碳普惠方法学,重点鼓励适用于广东省地理气候条件下林业和海洋碳汇、适应气候变化相关领域的碳普惠方法学进行申报。[12]

国际政策及事件追踪

英国首次授予海上风电合同以帮助稳定电网

2月7日,据路透社报道,英国国家电网表示,将首次向海上风电场授予合同,以帮助保持电网电压水平稳定。[13]

俄罗斯和中国通过新管道达成为期30年的天然气协议

2月4日,据路透社报道,俄罗斯已同意一项为期30年的合同,该合同旨在通过一条新管道向中国供应天然气,并将以欧元结算新的天然气销售。该公司对俄罗斯管道天然气出口拥有垄断地位,同意每年向中国国有能源巨头中石油(CNPC)供应100亿立方米天然气。[14]

欧盟将为天然气和核能标上绿色投资标签

2月1日,据路透社报道,欧盟委员会将提出规则,允许将一些天然气和核电厂标记为绿色投资,并对之前的提案草案进行细微修改。[15]

美国环保署最终确定延长炼油厂生物燃料法合规期限的规则

1月28日,据路透社报道,美国环境保护署宣布,已最终确定一项规则,将给炼油厂更多时间遵守生物燃料混合规定,包括前几年的规定。[16]

碳中和相关行业与企业动态

本章将基于中金研究部各行业组分析和预测,从行业和企业两个层面追踪“双碳”领域主题趋势,帮助投资者抓住“碳中和”带来的投资机遇、规避相关风险。

图表:行业政策追踪

碳交易与市场机制总结(中金碳)(3)

资料来源:万得资讯,国家发改委,工信部等政府网站,中金公司研究部

碳中和转型行业动态追踪

图表:大宗商品过去两周涨跌幅

碳交易与市场机制总结(中金碳)(4)

资料来源:万得资讯,彭博资讯,中金公司研究部 注:数据为2022年1月26日至2022年2月8日

煤炭行业

云南省焦化产能置换工作方案(征求意见稿)发布

近日,云南省工业和信息化厅发布关于向社会公开征求《云南省焦化产能置换工作方案(征求意见稿)》[17] 意见建议的公告。工作方案指出,方案发布之日起至2022年12月31日前置换按核定产能100%确认,2023年1月1日至12月31日置换按核定产能80%确认,2024年1月1日后置换按核定产能50%确认。原则上2024年12月31日前完成碳化室高度4.3米焦炉产能置换,全省不再保留碳化室高度4.3米的焦炉,2025年不再进行产能置换工作。

2022年山西将建成20座智能化煤矿、500处智能化采掘工作面

1月24日,山西省能源局对外发布《山西省煤矿智能化建设指导手册》,旨在指导煤矿形成安全、高效、少人的智能化运行体系。作为煤炭大省,近年来,山西持续推动煤矿智能化建设。2021年,山西省建成国家智能化示范煤矿10座、智能化采掘工作面328处。山西省能源局副局长王茂盛介绍[18],2022年,山西将建成20座智能化煤矿、500处智能化采掘工作面。

钢铁行业

昆钢2500立方米高炉成功烘炉,马钢7米焦炉系统工程竣工

1月17日,中国十九冶承建的昆钢环保搬迁炼铁工程项目2500立方米高炉顺利烘炉。该项目位于云南省安宁市工业园区草铺昆钢新区内,主要施工内容为新建一座2500立方米高炉及配套设施,项目建成后,昆钢新区将形成年产540万吨钢的综合生产能力,成为具有国际化、现代化水平,符合未来发展趋势的先进钢铁智能制造示范基地。

首钢股份:新能源汽车用高牌号无取向电工钢、薄规格取向电工钢产量无法满足市场需求

首钢股份披露投资者关系活动记录表公告[19],目前公司新能源汽车用高牌号无取向电工钢、薄规格取向电工钢产量均无法满足市场需求。预计今年6月首钢新能源汽车用无取向电工钢项目投产,年新增新能源汽车用高牌号无取向电工钢产能35万吨;取向电工钢二期项目已开始建设,预计2023年上半年投产,年新增超薄规格取向电工钢产能9万吨。预计2025年公司电工钢的总产量会达到200-250万吨,其中取向、高牌号无取向电工钢占比达到70%以上。

钢铁脱碳新举,世界首例高炉注入煤层气试验开始

为了实现钢铁生产的可持续发展,印度塔塔钢铁公司(Tata Steel)已开始在高炉中连续注入煤层气的试验。据外媒报道[20],塔塔钢铁在印度詹谢普尔(Jamshedpur)钢厂的一座高炉中启动了煤层气连续注入试验,为世界上首例。该工艺预计将使每吨粗钢生产减少33公斤二氧化碳。塔塔钢铁技术和新材料业务副总裁表示,近年来,围绕气候变化的讨论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势头,钢铁行业也迫切需要探索可持续发展道路。塔塔钢铁正踏上脱碳之旅,高炉注入煤层气是迈向脱碳目标的又一步。塔塔钢铁另一副总裁表示,钢铁大规模脱碳技术还没有准备好,塔塔钢铁采取过各种技术以探索新的和可拓展的钢铁脱碳方法,这项在高炉喷射煤层气的方案将为公司提供有用的见解,以了解氢喷射基础高炉的运行,并有助于减少排放。塔塔钢铁的目标是到2030年将每吨粗钢的二氧化碳排放量降低到1.8吨。

全球第四大铁矿石生产商FMG拟收购电池企业加速采矿业务脱碳

澳大利亚铁矿石巨头、世界第四大铁矿石生产商Fortescue Metals Group Ltd.(FMG)已同意以2.23亿美元收购威廉姆斯F1(WilliamsFormula1)车队创立的威廉姆斯先进工程公司(WAE),以获得用于采矿运输车的电池技术[21]。WAE将被整合到FMG旗下清洁能源子公司Fortescue Future Industries(FFI)。自2021年初以来,WAE一直在与这家澳洲矿商合作开发一款电池原型,为电动采矿运输卡车提供动力,并正在开发一个电动火车项目。该公司在一份声明中表示,此次收购“提供了高性能电池系统和电气化方面的关键技术和专业知识,将使Fortescue能够加速和支持其采矿业务的脱碳,并创造一个重要的新业务增长机会”。

水泥行业

云南红河州水泥熟料生产线2022年错峰停产计划

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人民政府网站发布了红河州水泥熟料生产线2022年错峰停产计划[22],要求华新水泥(红河)有限公司、蒙自瀛洲水泥有限责任公司等7家水泥公司7条水泥熟料生产线实施2022年错峰停产计划,每条生产线2022年停产100天。

山东发布调整优化水泥行业淘汰落后产能工作方案通知

1月30日,山东省工业和信息化厅、山东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山东省自然资源厅、山东省生态环境厅、山东省市场监督管理局联合印发关于调整优化《全省水泥行业淘汰落后产能工作方案》的通知,对省工业和信息化厅等五部门印发的《全省水泥行业淘汰落后产能工作方案》有关水泥粉磨退出规定进行调整优化[23]。明确调整优化内容:(一)3.2米及以下水泥磨机。3.2米及以下水泥磨机须于2022年年底前全部关停退出。以现有已建成装置核定粉磨产能,核定产能经公示公告无异议后可以进行产能置换,已经进行置换但尚未拆除的装置不得重复置换。产能核定标准执行2019年中国水泥协会发布的《水泥产能核定标准》。(二)3.2米以上水泥磨机。按照《山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坚决遏制“两高”项目盲目发展的若干措施的通知》(鲁政办字[202198号)规定的“四类处置方式”,对3.2米以上水泥磨机进行分类处置,合规的直接纳入清单管理,违规的完成整改后纳入清单管理。(三)新建水泥粉磨项目。一律按照2:1比例进行产能置换,产能不低于90万吨。

碳中和成长行业

“双碳”指数表现回顾

碳中和概念指数近两周震荡走低。以中金低碳指数作为基准,近两周,碳中和指数下跌3.2%,分别跑输沪深300指数和恒生指数1.7ppt和3.7ppt。2022年年初至今,碳中和指数下跌13.1%,分别跑输沪深300指数和恒生指数6.3ppt和16.8ppt。

碳中和相关的细分行业涨跌不一。近2周,碳中和相关产业指数涨跌不一,风力发电、核电和氢能指数上涨,涨幅分别为7.3%、3.2%和1.9%;储能、动力电池和新能源汽车指数领跌,跌幅分别为4.9%、4.6%和3.0%。过去3个月碳中和相关产业指数跌多涨少,其中,核电和氢能行业指数上涨,分别上涨8.4%和1.7%;储能和动力电池指数跌幅居前,跌幅分别为21.6%和20.2%。

图表:碳中和概念指数近两周震荡走低

碳交易与市场机制总结(中金碳)(5)

资料来源:万得资讯,中金公司研究部;注:数据截止至2022年2月8日

图表:碳中和相关产业指数过去两周涨跌幅

碳交易与市场机制总结(中金碳)(6)

资料来源:万得资讯,中金公司研究部;注:数据截止至2022年2月8日

光伏产业链

近两周,光伏产业链中上游价格延续上涨态势;光伏经理人指数延续下跌态势。受硅料、硅片及电池报价上涨影响,光伏行业综合价格指数较两周前上涨2.5%,其中多晶硅、硅片和电池片价格指数较两周前上涨2.5%、2.9%和1.4%。受产业链上游价格回升影响,光伏经理人全行业指数较两周前回落2.7%,其中,上中游制造业经理人指数较两周前下跌3.0%,下游电站经理人指数下跌1.3%。

政策方面,国家发改委1月21日印发《促进绿色消费实施方案》的通知[24],表示要进一步激发全社会绿色电力消费潜力,加强高耗能企业使用绿色电力的刚性约束。此外,国家发改委出台《关于加快建设全国统一电力市场体系的指导意见》[25],在全国统一电力市场体系顶层设计下新型电力系统构建有望全面提速。

图表:光伏经理人指数

碳交易与市场机制总结(中金碳)(7)

资料来源:SOLARZOOM,万得资讯,中金公司研究部

图表:光伏行业综合价格指数

碳交易与市场机制总结(中金碳)(8)

资料来源:SOLARZOOM,万得资讯,中金公司研究部

风电产业链

风电产业链原材料价格基本维持平稳。风电塔筒原材料普通中板Q23520mm全国市场价较前期上涨0.6%,现价为5078.8元/吨;铸造生铁价格与前期持平,现价为4200元/吨。2021年中国风电新增装机创新高。能源局公布2021年风电新增装机量数据:2021年中国风电新增装机量47.57GW,其中陆上风电30.67GW、海上风电16.90GW。

图表:风电月度产量及累计同比

碳交易与市场机制总结(中金碳)(9)

资料来源:万得资讯,中金公司研究部

新能源汽车产业链

新能源汽车2021年12月产销再创新高,渗透率亦有所提升。需求驱动新能源汽车产业链2021年实现高增长,根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口径,新能源汽车产量于2021年12月达到51.8万辆,同比增长120%,环比多产13.3%;渗透率17.8%,较11月小幅提升。2021年全年合计生产353.3万辆,达到2020年全年的2.7倍。新能源汽车2021年12月销售53.1万辆,同比增长113.9%,环比增加18.0%,渗透率达到19.1%,较11月的17.8%有所提升。2021年全年合计销售350.7万辆,达到2020年全年的2.7倍。向前看,新能源需求依然稳健,2022年产业链景气度有望延续。

图表:新能源汽车月度产量

碳交易与市场机制总结(中金碳)(10)

资料来源:中国汽车工业协会,万得资讯,中金公司研究部

图表:新能源汽车月度销量

碳交易与市场机制总结(中金碳)(11)

资料来源:中国汽车工业协会,万得资讯,中金公司研究部

图表:新能源汽车月度产量及渗透率

碳交易与市场机制总结(中金碳)(12)

资料来源:中国汽车工业协会,万得资讯,中金公司研究部

图表:新能源汽车月度销量及渗透率

碳交易与市场机制总结(中金碳)(13)

资料来源:中国汽车工业协会,万得资讯,中金公司研究部

图表:行业动态前瞻

碳交易与市场机制总结(中金碳)(14)

资料来源:中国博览会,中金公司研究部

企业“双碳”行动

图表:国企央企“双碳”行动追踪

碳交易与市场机制总结(中金碳)(15)

资料来源:万得资讯,公司官网,中金公司研究部

图表:国内重点企业“双碳”目标更新

碳交易与市场机制总结(中金碳)(16)

资料来源:万得资讯,公司官网,中金公司研究部

可持续金融及ESG

绿色信贷、绿色债券、绿色股票指数等产品,以及绿色发展基金、绿色保险、碳金融等金融工具对推动经济活动外部性“内部化”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绿色金融以市场化方式动员和激励更多社会资本投入绿色和低碳产业,同时能够更有效地抑制污染性投资,为绿色产业发展提供有力的资金支持和综合性金融服务。

绿色信贷

据人民银行统计,截至2021年底,人民币绿色贷款余额15.90万亿元,在人民币各项贷款余额中占8.3%(2020年末比例为6.9%),同比增长33.0%,比3Q21末高5.1个百分点,高于各项贷款增速21.5个百分点。其中,投向具有直接和间接碳减排效益项目的贷款分别为6.79和4.21万亿元,合计占绿色贷款的67.3%。

► 分用途看,基础设施绿色升级产业和清洁能源产业贷款余额分别为7.40和3.58万亿元,同比分别增长28.5%和31.6%;

► 分行业看,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绿色贷款余额4.13万亿元,同比增长14.1%,2021年全年增加5100亿元;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绿色贷款余额4.41万亿元,同比增长25.6%,2021年全年增加9000亿元。

图表:四季度重工业业贷款余额增速同比降低

碳交易与市场机制总结(中金碳)(17)

资料来源:万得资讯,中金公司研究部

图表:2021年末,本外币绿色贷款余额15.9万亿元,同比增长33%

碳交易与市场机制总结(中金碳)(18)

资料来源:万得资讯,中金公司研究部

图表:分行业看,交运、仓储和邮政绿贷余额4.13万亿元,同比增长14%;电力、热力及水生产和供应业绿贷余额同比增长26%

碳交易与市场机制总结(中金碳)(19)

资料来源:万得资讯,中金公司研究部

图表:分用途看,基础设施绿色升级产业和清洁能源产业贷款余额同比分别增长29%和32%

碳交易与市场机制总结(中金碳)(20)

资料来源:万得资讯,中金公司研究部

绿色债券

近两周中国绿色债券市场发行节奏加快。根据万得资讯,截至2022年1月底,中国经过绿色债券认证机构认证的债券存量余额为7390亿元。从发行节奏来看,2022年1月累计发行26支绿色债券,发行规模为44.9亿元人民币。碳中和债券发行规模不断攀升,占绿色债券总余额比例提升。截至2022年1月底,中国碳中和债存量余额为770亿元人民币,占绿色债券总余额的10.4%,募投项目多为轨道交通与清洁能源发电。

图表:境内经认证的绿色债券存量规模

碳交易与市场机制总结(中金碳)(21)

资料来源:万得资讯,中金公司研究部;截至2022年2月8日

图表:境内贴标绿色债券发行节奏

碳交易与市场机制总结(中金碳)(22)

资料来源:万得资讯,中金公司研究部;截至2022年2月8日

碳市场动态

春节前后全国碳排放市场交易平淡。近两周全国碳价整体稳中有升。截至2022年2月8日,全国碳市场收盘价为58.50元每吨,较两周前(2022年1月26日)57.88元每吨的收盘价小幅上涨1.1%,较7月16日首日开盘价上涨14%。同时,2022年年初至今全国碳市场交易量明显放缓,1月日均成交量41.4万吨,月初至今总成交量约786.2万吨,较2021年12月日均成交量588.7万吨下降86.7%。

欧盟碳价探底反弹。近两周欧洲碳价呈现回升趋势,并回升到90欧元/吨附近。截止2022年2月8日,欧洲碳价为96.41欧元/吨,较2022年1月26日的88.3欧元/吨上涨9.18%。

图表:全国碳市场碳排放配额成交价及成交量

碳交易与市场机制总结(中金碳)(23)

资料来源:万得资讯,中金公司研究部 注:数据截至2022年2月8日

图表:全国碳市场碳排放配额累计成交量及成交额

碳交易与市场机制总结(中金碳)(24)

资料来源:万得资讯,中金公司研究部 注:数据截至2022年2月8日

图表:中国和欧盟碳市场价格走势

碳交易与市场机制总结(中金碳)(25)

资料来源:万得资讯,中金公司研究部 注:数据截至2022年2月8日

图表:中国碳排放权交易7省市试点市场成交均价

碳交易与市场机制总结(中金碳)(26)

资料来源:万得资讯,中金公司研究部 注:数据截至2022年2月8日

ESG事件追踪

图表:ESG市场动态及相关政策

碳交易与市场机制总结(中金碳)(27)

资料来源:万得资讯,中金公司研究部

热点“碳”究:全国碳市场第一个履约期回顾及展望

全国碳市场首个履约周期顺利收官

全国碳市场顺利完成首个履约周期。全国碳市场自2021年7月16日启动上线交易至12月31日累计运行114个交易日,完成了第一个履约期。碳排放配额累计成交量1.79亿吨,累计成交额76.61亿元。按履约量计,履约完成率为99.5%。根据生态环境部有关规定,全国碳市场2021年履约期允许企业可使用核证自愿减排(CCER)用于抵消小于等于5%的排放量,推动大量CCER进入全国碳市场的CCER,并推动CCER价格迅速走高,不断逼近配额价格。

图表:全国碳市场成交量及成交价格情况(2021年7月16日-12月31日)

碳交易与市场机制总结(中金碳)(28)

资料来源:生态环境部,中金公司研究部

万事开头难:全国碳市场活跃度低

全国碳市场活跃度仍有较大提升空间。总体来看,全国碳市场2021年的市场活跃度尚处于较低水平,换手率不到2%[26]。而全球最为成熟和活跃的欧盟碳市场的目前换手率已超过400%[27]。即使是欧盟碳市场启动初期,换手率也超过了4%。事实上,我国区域试点碳市场每年的平均换手率也在5%左右。全国碳市场首个履约期的大宗交易占比超过八成,而区域试点碳市场大宗交易占比约50%。一个活跃度不高的市场很难发挥价格发现的功能,而碳价格发现是现阶段碳市场最重要的作用之一。

造成市场活跃低的原因既有市场设计方面的客观原因,也有交易主体主观因素。从客观上来看,生态环境部出于让控排企业循序渐进适应碳交易机制考虑,总体采取了较宽松的配额分配,多数企业不需要购买配额即可完成履约;另外,仅覆盖电力一个行业,且不允许除控排电力企业之外的机构参与碳市场交易,也将增加配额流动性的可能性挡在了全国碳市场之外。从交易主体主观意愿看,掌握大量盈余配额的大型发电集团,由于担心将配额卖出后未来需要时无法在市场上买回或市场价格升高,普通采取了惜售的策略。2021年度全国碳市场配额总盈余约3.6亿吨,其中约50%盈余掌握在中国的五大电力集团手中。

2022年展望:更待“活水来”

全国碳市场亟待成熟和丰富。去年中央发布的两个双碳“1 N”政策体系的纲领性文件《关于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见》和《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都对碳市场的未来作出了明确的勾勒,包括扩大行业覆盖范围、丰富交易品种和交易方式、完善配额分配管理、做好与能耗“双控”政策的衔接等。具体到2022年,以下三个方面值得期待:

1) 钢铁和建筑材料(如混凝土)行业被纳入交易体系的呼声越来越高;

2) 碳排放权衍生金融产品值得期待。事实上,2021年11月工信部、人民银行、银保监会、证监会等联合发布《关于加强产融合作推动工业绿色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出“鼓励金融机构开发气候友好型金融产品,支持广州期货交易所建设碳期货市场,规范发展碳金融服务”;

3) CCER或将重启。据上海环境能源交易所董事长赖晓明表示,国家正在积极筹备重新启动CCER项目的备案和减排量的签发,全国CCER市场有望在2022年重启[28]。届时,CCER的交易也有望更加活跃。

报告观点

《零碳智慧园区白皮书(2022版)》

2022年1月24日,由全国信标委智慧城市标准工作组组织编制的《零碳智慧园区白皮书》(以下简称“白皮书”)正式发布。为探索研究零碳智慧园区内涵及建设路径,全国信标委智慧城市标准工作组智慧园区专题组组织编制白皮书。白皮书基于各相关单位的实践经验,总结了零碳智慧园区内涵与架构、核心场景、建设路径等内容,并分享了不同类型园区的实践案例。白皮书为零碳智慧园区的建设提供了有价值的参考,将有助于推进“双碳”战略的实施。[29]

主要观点

► 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同时也带来碳排放的增加。我国碳排放主要来自能源、工业、交通、建筑、农业五大部门,其中能源和工业部门碳排放占比超过80%。伴随着“企业入园”的趋势,国内大部分企业,尤其是生产制造企业大多都落户于各类工业园区和开发区,工业园区承担了密集的工业生产活动。根据国际能源署和清华大学环境学院相关研究数据,2015年中国工业园区碳排放占到全国的31%,并呈现持续攀升的势头,工业园区的减排已刻不容缓。

► 零碳智慧园区是在“双碳”背景下,历经低碳、近零碳的动态演进以及规划、建设、运营一体化持续优化迭代,最终实现净零碳排放的一种园区发展模式。零碳智慧园区相较于近零碳园区要求更为苛刻,是指通过能源升级、产业转型等各种碳减排和碳中和措施,实现园区二氧化碳净排放量为零。零碳智慧园区对多元分布式能源体系进行升级,构建多能转换、多能互补、多网融合的综合协同能源网络,基于数字管理平台实现园区碳排放等数据的全融合,赋能园区全面减排,降低园区二氧化碳直接排放和间接排放量。同时结合碳捕捉、碳吸收、碳交易等方式抵消园区内剩余的二氧化碳,从而实现园区零碳排放。

► 实现园区碳中和,根本上应从控制碳排放和加大碳吸收两方面入手,同时建立碳交易市场,加强智慧管控。首先,控制碳源,从能源、生产、交通、建筑、生活等方面节能减排,优化产业生产模式、使用绿色可再生能源、发展低碳负碳技术、倡导低碳交通和低碳生活。其次,加大碳吸收,发展生态碳汇、碳捕捉与封存等技术。此外,建立碳交易市场,实现碳排放权优化配置,推动企业进行技术升级。同时,打造零碳操作系统,汇聚园区内水电、光伏、储能、充电桩等各类能源数据,实现园区能源智慧管控。

► 白皮书将园区依据产业结构、功能类型、碳排放场景等因素划分为生产制造型园区、物流仓储型园区、商务办公型园区、特色功能型园区和产城融合型园区五大类。每一大类均分析了典型碳排放场景,并给出了相应的优化方案。白皮书还介绍了十个零碳智慧园区优秀实践案例,案例类型涉及多种场景:从制造业入手,通过能源转型以及应用转型推进园区低碳化改造和产业升级,打造零碳智慧园区;从能源管理入手,搭建新型电力系统,实现100%零碳能源供给;以办公场景为主,通过产业聚集,以产促城,智能提升等手段,实现协同发展,构建智慧城市样板。这些案例覆盖内陆地区、东部沿海、海外城市,全景展示了高端制造业园区、重工业园区、能源园区、办公园区、生活社区等零碳智慧园区涉及的众多场景,对零碳智慧园区建设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全球碳捕集与封存现状2021》

2022年1月18日,全球碳捕集与封存研究院发布了《全球碳捕集与封存现状2021》,全球碳捕集与封存研究院是一家国际智库,以加速部署碳捕集与封存(CCS)这一应对气候变化的关键技术为使命。全球碳捕集与封存研究院对碳捕集与封存的发展进行了十多年的跟踪,2021年是自记录以来CCS项目增长最快的一年,并且是连续增长的第四年。[30]

主要观点

► 全球所有处在不同阶段的项目连续四年呈向上趋势,总捕集能力增长了32%。去年新增71个商业项目,使全球处于不同阶段的商业项目增加到135个。其中,27个项目已进入运行,每年捕集能力达4000万吨。

► CCS项目越来越多样化,其应用开发涵盖了发电、液化天然气、水泥、钢铁、垃圾发电、直接空气捕集和封存以及氢气生产等领域。

► CCS网络可以为多个排放源提供共享的运输和封存基础设施,正日益成为主要的运行模式,实现更大量的二氧化碳捕集和封存。

► 北美地区依旧是全球CCS部署的领先者,2021年宣布新建40个CCS项目。这很大程度上归功于CCS税收抵免政策、更加强有力的气候承诺,尤其是美国重新加入巴黎协定,以及对低碳能源产品需求的预期上升。

► 中国宣布了一系列新项目:陕西省的燃烧后捕集CCS项目、珠江口盆地的中国首个离岸封存项目已进入运行,中国首个百万吨级二氧化碳驱油项目齐鲁石化-胜利油田CCUS项目开工建设,长三角首个20万吨级CCS驱油示范项目完成建设。国内对CCS日益重视以及正式上线的全国碳交易市场有望激励更大规模的商业部署。

► 尽管CCS发展势头积极,但加快部署仍需要做更多的工作。研究院估计,要想达到巴黎气候目标,全球CCS项目到2050年必须增长100倍。这就需要私营部门大量的投资和政府持久的政策。

碳中和前沿科学与技术

洛斯·阿拉莫斯国家试验室:新型聚合物燃料电池可以在更高的温度下运行,并有助于减少碳排放

2月7日,洛斯·阿拉莫斯国家试验室在《自然-能源》杂志上发表了一项研究,研究开发出一种新型高温聚合物燃料电池,该电池可以在80–160摄氏度下工作,其额定功率密度高于最先进的燃料电池,解决了长期存在的过热问题,这是卡车和公共汽车等运输车辆使用中重型燃料电池的最重大技术障碍之一。[31]

特拉华大学:新型电化学系统从空气中有效捕获99%的二氧化碳

2月3日,特拉华大学的研究人员在《自然-能源》上发表了一项最新研究,研究展示了一种使用氢气驱动的新型电化学系统从空气中有效捕获99%二氧化碳的方法。该研究找到了一种将电化学技术的电源嵌入分离膜内的方法并设法用氢来控制这种短路的燃料电池。研究小组的研究结果表明,一个2英寸x2英寸的电化学电池可以以每分钟约2升的速度连续去除空气中约99%的二氧化碳。[32]

伊利诺伊大学芝加哥分校:可堆叠的人造叶子比灯泡使用更少的能量来捕获比其他系统多100倍的碳

1月27日,根据Tech Xplore报道,伊利诺伊大学芝加哥分校的工程师制造了一种具有成本效益的人造叶子,它可以以比现有系统快100倍的速度捕获二氧化碳。与其他在实验室使用加压罐中的纯二氧化碳工作的碳捕获系统不同,这种人造叶子在现实世界中工作。它从更稀释的来源(如燃煤电厂产生的空气和烟气)中捕获二氧化碳,并将其释放出来用作燃料和其他材料。[33]

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柔性热电装置包裹在热表面上,将废热转化为电能

1月21日,根据Tech Xplore报道,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和国家可再生能源实验室发表了一项研究,该研究发现一种新的柔性热电发电机可以缠绕管道和其他热表面,并将废热转化为电能,比以前更有效。[34]

新加坡国立大学:为太阳能电池技术创造了新的效率纪录

1月20日,新加坡国立大学的研究人员在《自然-能源》上发表了一项研究。该研究在使用钙钛矿和有机材料制成的太阳能电池的功率转换效率方面创造了新的记录。这一技术突破为柔性、轻质、低成本和超薄光伏电池铺平了道路,这些光伏电池非常适合为车辆、船只、百叶窗和其他应用供电。[35]

天气与气候

气温与降水

图表:近10天全国平均气温距平实况图

碳交易与市场机制总结(中金碳)(29)

资料来源:中央气象台[36],中金公司研究部

图表:近10天全国降水距平百分率图

碳交易与市场机制总结(中金碳)(30)

资料来源:中央气象台,中金公司研究部

气候灾害预测

图表34:2月6日-2月15日全国低温预测

碳交易与市场机制总结(中金碳)(31)

资料来源:中国气象局国家气候中心[37],中金研究院 说明:图中数据为平均最低气温预测

图表35:2月6日-2月15日全国暴雨预测

碳交易与市场机制总结(中金碳)(32)

资料来源:中国气象局国家气候中心,中金研究院 说明:图中数据为累计降水量预测

[1]https://www.miit.gov.cn/zwgk/zcwj/wjfb/yj/art/2022/art_fc8736cbc5364d6eb19ce17eb0b0cc9c.html

[2]http://www.gov.cn/zhengce/zhengceku/2022-01/28/content_5670947.htm

[3] https://m.gmw.cn/baijia/2022-01/25/35472516.html

[4]http://www.gov.cn/zhengce/content/2022-01/24/content_5670202.htm

[5]https://www.miit.gov.cn/zwgk/zcwj/wjfb/tz/art/2022/art_2cd4ca586f7147f1bcb5cf045e1ea826.html

[6]https://www.ndrc.gov.cn/xxgk/zcfb/ghxwj/202201/t20220121_1312634.html?code=&state=123

[7]https://www.ndrc.gov.cn/xxgk/zcfb/tz/202201/t20220121_1312668.html?code=&state=123

[8]https://www.ndrc.gov.cn/xxgk/zcfb/tz/202201/t20220121_1312656.html?code=&state=123

[9]https://www.ndrc.gov.cn/xxgk/zcfb/tz/202201/t20220121_1312524.html?code=&state=123

[10]http://www.zgjssw.gov.cn/fabuting/shengweiwenjian/202202/t20220208_7412170.shtml

[11] https://view.inews.qq.com/a/20220129A09P7L00

[12] http://gdee.gd.gov.cn/hdjlpt/yjzj/answer/17474

[13]https://www.reuters.com/business/energy/uk-first-awards-offshore-wind-power-contract-help-stabilise-grid-2022-02-07/

[14] https://www.reuters.com/world/asia-pacific/exclusive-russia-china-agree-30-year-gas-deal-using-new-pipeline-source-2022-02-04/

[15]https://www.reuters.com/business/energy/eu-propose-green-investment-label-gas-nuclear-energy-source-says-2022-02-01/

[16]https://www.reuters.com/business/environment/us-epa-finalizes-rule-extending-refinery-compliance-deadline-biofuel-laws-2022-01-28/

[17] http://www.sxcoal.com/news/4643524/info

[18] https://coal.in-en.com/html/coal-2610719.shtml

[19]https://news.mysteel.com/22/0120/17/C6100F79351E6F41.html

[20] http://www.sxcoal.com/news/4644528/info

[21]https://news.mysteel.com/22/0124/13/D6F5AC1EF217B251.html

[22]https://www.dcement.com/article/202201/186938.html

[23]https://www.dcement.com/article/202202/187107.html

[24]https://www.ndrc.gov.cn/xwdt/tzgg/202201/t20220121_1312525.html

[25]https://www.ndrc.gov.cn/fggz/fgzy/xmtjd/202201/t20220130_1314236.html

[26]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721655970426380002&wfr=spider&for=pc

[27]https://www.163.com/dy/article/GUN7KVA30552VZ4S.html

[28]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721748329931252133&wfr=spider&for=pc

[29]http://www.cesi.cn/images/editor/20220125/20220125131226680001.pdf

[30]https://cn.globalccsinstitute.com/resources/publications-reports-research/global-staus-of-ccs-2021-cn/

[31]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60-021-00971-x,https://techxplore.com/news/2022-02-polymer-fuel-cells-higher-temperatures.html

[32]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60-021-00969-5,https://techxplore.com/news/2022-02-game-changing-technology-carbon-dioxide-air.html

[33]https://techxplore.com/news/2022-01-stackable-artificial-leaf-power-lightbulb.html

[34]https://techxplore.com/news/2022-01-device-hot-surfaces-electricity.html

[35]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60-021-00966-8,https://techxplore.com/news/2022-01-team-efficiency-solar-cell-technology.html

[36] 中央气象台 http://www.nmc.cn/publish/observations/mta-10days.html

[37] 中国气象局国家气候中心 http://cmdp.ncc-cma.net/climate/disaster.php?cat=HighTemp&type=prediction

文章来源

本文摘自:2022年2月10日已经发布的《“碳”策中国(9):碳市场“稳步走”,更待“活水来”1月20日~2月9日》

寇玥 SAC 执业证书编号:S0080120120022 SFC CE Ref:BRH427

王汉锋SAC 执业证书编号:S0080513080002 SFC CE Ref:AND454

法律声明

特别提示

本公众号不是中国国际金融股份有限公司(下称“中金公司”)研究报告的发布平台。本公众号只是转发中金公司已发布研究报告的部分观点,订阅者若使用本公众号所载资料,有可能会因缺乏对完整报告的了解或缺乏相关的解读而对资料中的关键假设、评级、目标价等内容产生理解上的歧义。订阅者如使用本资料,须寻求专业投资顾问的指导及解读。

本公众号所载信息、意见不构成所述证券或金融工具买卖的出价或征价,评级、目标价、估值、盈利预测等分析判断亦不构成对具体证券或金融工具在具体价位、具体时点、具体市场表现的投资建议。该等信息、意见在任何时候均不构成对任何人的具有针对性的、指导具体投资的操作意见,订阅者应当对本公众号中的信息和意见进行评估,根据自身情况自主做出投资决策并自行承担投资风险。

中金公司对本公众号所载资料的准确性、可靠性、时效性及完整性不作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对依据或者使用本公众号所载资料所造成的任何后果,中金公司及/或其关联人员均不承担任何形式的责任。

本公众号仅面向中金公司中国内地客户,任何不符合前述条件的订阅者,敬请订阅前自行评估接收订阅内容的适当性。订阅本公众号不构成任何合同或承诺的基础,中金公司不因任何单纯订阅本公众号的行为而将订阅人视为中金公司的客户。

一般声明

本公众号仅是转发中金公司已发布报告的部分观点,所载盈利预测、目标价格、评级、估值等观点的给予是基于一系列的假设和前提条件,订阅者只有在了解相关报告中的全部信息基础上,才可能对相关观点形成比较全面的认识。如欲了解完整观点,应参见中金研究网站(http://research.cicc.com)所载完整报告。

本资料较之中金公司正式发布的报告存在延时转发的情况,并有可能因报告发布日之后的情势或其他因素的变更而不再准确或失效。本资料所载意见、评估及预测仅为报告出具日的观点和判断。该等意见、评估及预测无需通知即可随时更改。证券或金融工具的价格或价值走势可能受各种因素影响,过往的表现不应作为日后表现的预示和担保。在不同时期,中金公司可能会发出与本资料所载意见、评估及预测不一致的研究报告。中金公司的销售人员、交易人员以及其他专业人士可能会依据不同假设和标准、采用不同的分析方法而口头或书面发表与本资料意见不一致的市场评论和/或交易观点。

在法律许可的情况下,中金公司可能与本资料中提及公司正在建立或争取建立业务关系或服务关系。因此,订阅者应当考虑到中金公司及/或其相关人员可能存在影响本资料观点客观性的潜在利益冲突。与本资料相关的披露信息请访http://research.cicc.com/disclosure_cn,亦可参见近期已发布的关于相关公司的具体研究报告。

本订阅号是由中金公司研究部建立并维护的官方订阅号。本订阅号中所有资料的版权均为中金公司所有,未经书面许可任何机构和个人不得以任何形式转发、转载、翻版、复制、刊登、发表、修改、仿制或引用本订阅号中的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