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体于历代均有盛产,如唐诗、宋词、元曲,以致妇孺皆可如数家珍。而明代作家硬是在缝隙里找到了生路,吸取前人的文学精华,在传奇、杂剧、拟话本的基础上另出新材,使小说这种形式异军突起,诞生了如《水浒传》、《西游记》等不朽巨作。
那么清代文学的创新又在哪里?这无疑比明代的情况更加严峻,堪称举步维艰。
明代文学创作不易,清代又如何突破
谈到小说,人们常以明清小说概而论之。这是因为这种文学形式在明清两代较为突出,就文体的同一性来说,自然把它们相提并论。但是清代小说相对于前明既有区别而又有联系。清代作家在前人功德趋于圆满之际又重新回到了起点,只有在广泛吸收已有经验的基础上,利用元素重组的办法,才能使创作产生新的转机。
《镜花缘》对前朝材料的借鉴
《镜花缘》借鉴的材料极为丰富,作者遍采《山海经》、《水浒传》、《西游记》,甚至包括《封神演义》诸作,可谓全力以赴。也为女子作传奇,大有与《红楼梦》一争高下之势。小说亦称稗史,常借正史某一枝节而发。
《镜花缘》以徐敬业讨武曌事借题发挥,写司百花仙子下界分别为百名女子,或为敬业辈之后,或联姻于敬业辈子侄,科考中才女后得以聚首。终以敬业子侄辈讨武周,中宗复位为结篇。其中最具看点的当属百花仙子凡身唐小山之父唐敖,因曾结义徐骆,被革探花,借游历海外诸国以消愁的情节。
作者根据《山海经》所述,夸张地描写出君子、黑齿、白民、淑士、两面、岐舌、智佳、聂耳、无肠、穿胸、玄股、女儿……诸国。这些类似《聊斋志异》中“罗刹海市”的国度,各具风俗特色,诸如两面国的阴险虚伪,无肠国的为富不仁,淑士国的假装斯文等,其中都暗寓了作者对现实的批判。
《镜花缘》继承《西游记》中借异邦见闻倾吐怨刺
《西游记》也有借书中人物异邦见闻倾吐对于世风之怨刺,《镜花缘》对此予以继承。第十二回“双宰辅畅谈俗弊”,作者借吴氏弟兄之口,对世风俗弊集中地进行了挞伐。从唐敖游历的过程和其间的神幻色彩来看,更多地借鉴了《西游记》雷音取经屡遭磨难的写法。尤其是按照行程,一站一站地进行独立单元式的描写。然而《西游记》在描写景物、人物及战斗场面时,还留有受杂剧、话本影响较明显的痕迹,常用一些程式化的韵文或骈体,而在《镜花缘》中却都荡然无存,其所展现的已经是属于清代小说自有的语言风格。
在人物群体的设置方面,《镜花缘》采用了《水浒传》的形式
《水浒传》的主人公为三十六天罡星与七十二地煞星之和共一百单八数,诸流千遭归大海,聚义水泊后,借梁山英雄排座次列一总榜。《镜花缘》则安排了一百名司花仙子,被谪下凡,应考后均得中才女,亦有名次总榜悉数开列。只不过一个应地煞天罡实数,一个应百花虚数,数目有别而已。《水浒传》写一百单八将各具能为,实乃人才。《镜花缘》写百名才女各有才艺,皆是巾帼翘楚。小说九十六回之后写文芸等众公子起兵伐武周,从攻破武氏弟兄所布酉水阵、巴刀阵、才贝阵、无火阵的情节,可明显看到《封神演义》中破十绝、诛仙、万仙诸阵的影子。
描写武功分类的借鉴
描写武功的小说大抵分为金戈铁马、侠义短打两大类。一为披甲跨马,挥舞长枪大戟的骑战;一为飞檐走壁,施展闪展腾挪的步战。评书界分类为袍带书(如《说唐》、《说岳》、《三国演义》等)和侠义公案书(如《三侠五义》、《小五义》、《施公案》等)。相当于戏曲中对武戏的长靠、短打之分。
而在《镜花缘》中既有对文、章、徐、骆诸公子跃马舞枪,交锋疆场的描写,也可见如颜紫绡、燕紫琼高来高去,陆地飞腾,剑侠之身手。
从以上诸般因素来看,作者整合前人材料之广堪称前所未有。看得出,其意欲在此基础之上作出一部融汇百艺,并要引人入胜的新鲜作品。
文/任彤
北京民俗 / 近知北京风物,远播四海民俗
北京民俗版权作品转载与合作及交流民俗,请加beijingminsu
点击关注:2016年度文化头条号:北京民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