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5年,刘德海凭借一曲自编自弹的《十面埋伏》震惊四座。“正常心跳是每分钟72次,我演奏《十面埋伏》时,用四根琴弦,和十万大军打仗,心跳每分钟100多次。”刘德海曾这样说。

4月11日14时25分,著名琵琶演奏家、教育家、作曲家刘德海在北京逝世,享年82岁。作为当代琵琶演奏的代表,刘德海不断探索琵琶指法的创新,曾改编《浏阳河》、《倒垂帘》、《远方的客人请你留下来》等曲目,其中,最出名的改编无疑是《十面埋伏》 。

琵琶大师刘德海逝世(著名琵琶演奏家刘德海逝世)(1)

刘德海1937年8月13日生于上海。他从小就开始学习琵琶、二胡、长笛、三弦等民族乐器。他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表现出优秀的音乐才能。

1954年,刘德海拜琵琶演奏家林石城为师,得到了林先生的真传。1957年考入了中央音乐学院,他在浦东派演奏技艺的基础上广采博纳,以后又向崇明派的曹安和先生、上海汪派的孙德裕先生和平湖派代表人物杨大钧先生等学习请教,采各家之长,兼收并蓄,很大程度上发展了琵琶演奏的基本功,并具备了深厚的传统音乐修养。

1973年,他和吴祖强、王燕樵合作创作了琵琶协奏曲《草原小姐妹》,首开琵琶大型协奏曲之先河。之后与美国波士顿交响乐团、西柏林交响乐团合作演出,使琵琶艺术走向国际音乐舞台。

作为当代琵琶演奏的代表人物,刘德海不断探索琵琶指法的创新,曾改编《浏阳河》、《倒垂帘》、《远方的客人请你留下来》等曲目,其中,最出名的改编无疑是《十面埋伏》 。

琵琶大师刘德海逝世(著名琵琶演奏家刘德海逝世)(2)

1975年,刘德海凭借一曲自编自弹的《十面埋伏》震惊四座。“正常心跳是每分钟72次,我演奏《十面埋伏》时,用四根琴弦,和十万大军打仗,心跳每分钟100多次。”刘德海曾这样说。

经过几十年的表演、创作、理论和教学实践,刘德海对中国民族音乐的文化观和发展观有着独特而深刻的理解。

在刘德海看来,琵琶在民族乐器中的特殊地位在于其海纳百川的包容性。它不仅融合了西域与江南血统,琵琶更在不同乐曲风格的探索中走在改革前沿, “不希望琵琶成为一个孤独的奇迹”。

他常常将自己比喻成民族音乐发展道路上的“爬坡人”,“明知道它没有终点,我还会就这样一直爬下去,直到我的尽头,哪怕再多的苦涩和寂寞。”

愿大师一路走好!

 

琵琶大师刘德海逝世(著名琵琶演奏家刘德海逝世)(3)

刘德海演奏技术娴熟自如,表演深刻、细腻、洒脱,富于激情。他不断探索琵琶指法的创新,积极开拓琵琶乐曲的创作新路,取得了丰硕成果。他的艺术足迹遍及世界各地,老一辈领导人毛泽东、周恩来、宋庆龄等都对他的演奏给予很高评价,许多外国元首因亲听他的高超技艺而感慨中国音乐之精湛。

创作改编取得大丰收,演技风格突破自我

说到刘德海,人们不禁会想起1973年他与吴祖强、王延桥合作创作的协奏曲《草原小姐妹》,这是第一部制作大型协奏曲的协奏曲。这首协奏曲在结构形式上结合了常见的无标题协奏曲和题名交响诗的创作方法,在多乐章的划分和单乐章的归纳,在传统民族音乐形式上结合了多段式和交响乐中常用的奏鸣曲式,使之成为一种新的艺术形式既能叙事,又能发挥音乐的优势。音乐主题清新活泼,充满动感,具有丰富的内蒙古民间音乐色彩。刘德海时而用琵琶模拟风雪,时而用四指弹长圆,时而用大指头挑弦奏出舒缓的旋律,时而用分解的和弦和音阶表达欢快向上的主题,都突破了传统的演奏技法,突出了时代的韵味。

琵琶大师刘德海逝世(著名琵琶演奏家刘德海逝世)(4)

1975年,刘德海首次表演了自己改编的《十面埋伏》,取得了巨大成功。这是中国琵琶大曲,也是十大古典名曲之一。旋律强烈而震撼人心。刘德海非常喜欢《十面埋伏》,希望他的改编能够充分生动、热情地表达出垓下之战。他根据琵琶演奏的特点,进行变奏曲演奏,运用断弦、扭弦等特殊技巧,使这首琵琶独奏生动地表现了战争。他的手的速度可以称为“无影之手”,它带出刀剑的气势,让人感到澎湃,有临战的感觉。从现在起他的名字也与这首经典歌曲联系在一起。刘德海把这首自编自演的音乐带到了世界各地,让全世界的人都能了解民间琵琶的魅力和中华文化。

琵琶大师刘德海逝世(著名琵琶演奏家刘德海逝世)(5)

1979年以来,刘德海先后三次与著名指挥家小泽征尔、波士顿交响乐团合作,演出琵琶协奏曲《草原小姐妹》等音乐,并取得了巨大成功。1981年以来,他还成功地与柏林交响乐团合作,被誉为中国第一个与西方交响乐团合作的民族音乐伙伴。刘德海曾说:“我真正的创作其实是从上个世纪80年代开始的,我过去的作品都是改编,《马兰花开》《浏阳河》《唱支山歌给党听》《远方的客人请你留下来》等,我弹的不是自己生的孩子,都养的是人家的。《草原小姐妹》是我跟吴祖强、王燕樵合作的中西合璧作品,是一个里程碑。”

琵琶大师刘德海逝世(著名琵琶演奏家刘德海逝世)(6)

自称爬坡人 晚年倡导民乐归田园

刘德海曾对友人比喻:“我是民族音乐发展道路上的一个爬坡人,明知道它没有终点,我还会就这样一直爬下去,直到我的尽头,哪怕再多的苦涩和寂寞。”正是这种精神,使刘德海先生成为琵琶演奏技艺发展与创新的划时代人物。他1980年代后写了《童年》《春蚕》《天鹅》《老童》和《秦俑》,“《秦俑》回归到秦王朝,我从兵马俑中找到了用琵琶表现人的生存的力量,这些组成了《人生篇》,是我对人生的思考。这是我这个爬坡人所追求的。”

琵琶大师刘德海逝世(著名琵琶演奏家刘德海逝世)(7)

除了《人生篇》,刘德海还创作了《昭陵六骏》《乡土风情篇》《田园篇》等乐曲,现在都成为表现琵琶艺术和琵琶比赛的重要曲目。

晚年,刘德海平静地回到校园。一方面,他总结了自己的艺术探索,另一方面,他又开始了新的思考,用他的话说就是“想办法让我们的音乐找到土地”。他说,我们的音乐记录在文字中,来自大地,但当它记录在文字中时,就会凝固。音乐需要一场绿色革命。“绿色”一词意味着根植和民生。中国民族音乐的希望还在农村。要回来,琵琶必须回来。

琵琶大师刘德海逝世(著名琵琶演奏家刘德海逝世)(8)

刘德海说,明清以后,南方形成了五大流派,吸收了民族琵琶文化。”我们得回江南去。在江南,丝绸和竹子中间柔软,中间柔软,像竹子和丝绸一样坚韧。中国音乐的第一个特点是丝绸和竹子。丝绸和竹子返回南方将减少我们的不耐烦。”在他看来,琵琶的气质非常浮躁,受到娱乐和虚无主义的影响。

他在接受北京青年报记者专访时说:“我不是去否定别人,我是想要一个基地,要一个基因,这是我们传承人需要考虑的,所以这几年,我选择默默无闻地做老师。如果我想在社会上追求名、追求利、追求掌声,也可以。但我认为,现在更需要的是我把这些时间用在我的创作上。我跟学生说,你们演奏我的作品去挣钱很好,你们挣钱的时间,刘老师正在搞作品创作。”

琵琶大师刘德海逝世(著名琵琶演奏家刘德海逝世)(9)

琵琶大师刘德海逝世(著名琵琶演奏家刘德海逝世)(10)

琵琶大师刘德海逝世(著名琵琶演奏家刘德海逝世)(11)

琵琶大师刘德海逝世(著名琵琶演奏家刘德海逝世)(1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