哥哥在朝鲜牺牲(儿子又在朝鲜阵亡)(1)

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

来自王维的诗作《相思》,琅琅上口,更是让鲜红如血滴般小小的红豆化身为世人的相思豆,承载着无数人难以言表的相思之苦。

然而有这么一位神奇而独特的老人,丈夫牺牲,儿子又在朝鲜阵亡,她选择用杏仁寄托自己的哀思,整整60颗杏仁,暗藏着60载对已故丈夫的思念。背后的故事,令人无法不唏嘘垂泪。

哥哥在朝鲜牺牲(儿子又在朝鲜阵亡)(2)

王尔琢倘若不死,必为元帅,历史将被改写

这位老人叫郑凤翠,她思念的丈夫是最早参加革命的老一辈共产党员王尔琢。王尔琢的一生颇为传奇,在其牺牲后,毛主席亲自为他撰写了饱含深情的挽联:

一哭尔琢,二哭尔琢,尔琢今已矣,留却重任谁承受?

生为阶级,死为阶级,阶级后如何?得到胜利方始休!

轻易不落泪的朱德此时亦哀嚎:“折我一员能将啊!”此时的林彪是王尔琢的下属,担任营长。因此金一南教授说,倘若王尔琢健在,必为元帅!

哥哥在朝鲜牺牲(儿子又在朝鲜阵亡)(3)

1924年春,王尔琢从家乡湖南石门县动身前往广州,报考刚刚成立的黄埔军校,投身从戎。

而此时的他才刚刚和郑凤翠成婚,新婚燕尔的夫妻俩耳鬓厮磨才仅仅五个月,丈夫王尔琢就决定外出参加革命,拯救国家于危难之中的强烈的使命感驱动着他无法耽于儿女情长,必须为国为民贡献力量。

深明大义的郑凤翠相信好男儿志在四方,她支持和理解丈夫的抱负,并和丈夫一起说服家中的长辈。

哥哥在朝鲜牺牲(儿子又在朝鲜阵亡)(4)

而这时刚过门不到半年的凤翠已经怀有3个月身孕,正是需要丈夫呵护陪伴的关键时期。但报考军校是千载难逢的机会,而且是丈夫一心一意想要达成的夙愿。

青梅竹马的小夫妻感情不是一般的好,俩人难舍难分,一直相伴走到出村的路口。

然而,送君千里终有一别,王尔琢情意绵绵地打破离别的哀愁,巧妙地转移爱妻的注意力:“倘若生的是儿子,他就是你的依靠,取名摘祚;万一生的是女儿,就当你的伴,取名桂芳吧。”

哥哥在朝鲜牺牲(儿子又在朝鲜阵亡)(5)

郑凤翠站在路口很久很久都不愿意离去,直到丈夫的身影消失在视线范围,直到自己的双腿抗议了才返回家中。谁曾料到,此一别竟是永诀。

1924年9月30日,郑凤翠诞下一女,并遵照丈夫的授意取名“桂芳”。而此时的王尔琢已经顺利考入黄埔军校,如愿以偿地成为真正的军人。

天资聪慧而又满腔热血的王尔琢在黄埔军校里可谓如鱼得水,很快就在众多莘莘学子中脱颖而出,并得到政治部主任周恩来的器重和培养,于1924年底加入中国共产党。

哥哥在朝鲜牺牲(儿子又在朝鲜阵亡)(6)

成绩优异的王尔琢是军校第一期学员,毕业后被留校继续担任第二期、第三期的学生分队队长和党代表,年纪轻轻的就已经具备带领学生参加荷枪实弹的战斗的能力,是个不可多得的将才。

此后的几年期间,王尔琢投身轰轰烈烈的北伐战争,随着部队东征西战,疲于革命事业而无暇探望在家中望眼欲穿的妻女。

1927年春天,王尔琢随部队抵达武汉稍作休整,离家几年的他无时无刻不挂念妻女。趁着部队调整,他灵机一动,托人在武汉黄土坡21号租好一间房,然后寄了一封信给妻子,让她带着从未谋面的女儿到武汉团聚。

哥哥在朝鲜牺牲(儿子又在朝鲜阵亡)(7)

收到家书的凤翠立即动身,带着不满3岁的女儿,从湖南石门历尽波折,辗转到了黄土坡,可是却没能见着丈夫,也打听不到任何丈夫相关的消息。

人生地不熟的异乡间,到处兵荒马乱的,孤儿寡母的俩人在惴惴不安地等待煎熬中耗尽了盘缠。无可奈何之下,凤翠只好留下封信,失望地踏上回家的路。

一直到5月下旬,王尔琢才返回武汉,看到妻子留下的信,他懊恼不已,前后仅仅相差几天,一家人就这么失之交臂了,而且丧失了这辈子唯一相聚的机会。

哥哥在朝鲜牺牲(儿子又在朝鲜阵亡)(8)

除了天意弄人外,实在无法解释。在一个动荡不堪、兵荒马乱的年代,他们的悲剧仅仅是时代的缩影。

没有赴约的王尔琢却也无可厚非,家书寄出去没多久,蒋介石在上海发动了蓄谋已久的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国民党正式与共产党决裂,不但在上海猖狂逮捕、枪决共产党及其亲共的积极分子,还命令下属抓捕部队中所有的共产党员。

作为优秀的黄埔军校一期的学员,刚开始颇受校长蒋介石的赏识。他派人以糖衣炮弹为诱饵,许诺“军长”的职位力劝王尔琢加入国民党。

哥哥在朝鲜牺牲(儿子又在朝鲜阵亡)(9)

无奈三番五次的劝说无果,恼羞成怒的委员长岂能甘心放虎归山,这么优秀的军事将才一旦落到“敌人”阵营将后患无穷,故下令通缉王尔琢。

收到情报的王尔琢当机立断,提前解散部队里的所有党员,让他们隐蔽起来避开扫荡。自己则秘密离开武汉潜入上海向周总理汇报这个突发的事件,等到形势逐渐平稳之后才能脱身返回武汉。

紧接着爆发了汪精卫在武汉发动的七.一五反革命政变,王尔琢奉命前往南昌参加起义,一行人里有:周恩来、贺龙、朱德、叶挺、刘伯承等人。

部队开拔之前,王尔琢特意给父母写了封信,信中对妻女扑空而错过相聚是满满的遗憾及捶胸顿足。

哥哥在朝鲜牺牲(儿子又在朝鲜阵亡)(10)

但是,胸怀祖国和人民的他对家人宣布自己的决定:

以身许国,革命不成功,立誓不回家!因此,凤翠母女就只能托付给二老照顾。

没人能想到,这封信竟然成为王尔琢的绝笔。

王尔琢对党的革命事业是满腔热情的,经常忙得像旋转的陀螺根本停不下来。长相英俊潇洒的帅小伙,却留着满满一脸的胡子,被战友戏称像络腮大胡的马克思,后在军队被戏称“美髯公”。

而王尔琢不怒不恼,反而顺势而为地再三明志:革命不成功,我就不剃头,不刮胡子!

哥哥在朝鲜牺牲(儿子又在朝鲜阵亡)(11)

1928年8月,湘南暴动失利后,王尔琢的部队奉命返回井冈山进行调整。当时是共产党的低谷期,围追堵截的国民党想方设法要一网打尽尚处萌芽阶段的共产党。

希望渺茫且极其艰苦的行军条件,让党内某些官兵动摇了革命的信念,担任前卫的二营营长袁崇全突然带着下属和另外两个连叛逃,计划投靠赣军。

闻讯的王尔琢自告奋勇地追赶过去制止并劝返,心思单纯的王尔琢和袁崇全是老乡,还是多年的战友,在规劝的过程中根本没有丝毫的防备心理。

哥哥在朝鲜牺牲(儿子又在朝鲜阵亡)(12)

去意已决的袁崇全根本听不进王尔琢的循循善诱,丧心病狂地直接开枪,王尔琢当场牺牲,不幸成为共产党在井冈山时期牺牲的最高级别的将领。

而当时林彪任营长,粟裕任连长,他俩后来相继成为新中国的元帅和大将。本该前途无量的王尔琢,却倒在了叛徒的枪下,年仅25岁,英年早逝,抛下无依无靠的妻女和年迈的双亲。

毛主席获悉此噩耗后,悲痛欲绝地说:“王尔琢的牺牲,换回了两个连,稳定了红军,挽救了革命。”

哥哥在朝鲜牺牲(儿子又在朝鲜阵亡)(13)

接二连三的打击:丈夫牺牲,女儿因病去世,儿子在朝鲜阵亡

俗语说,人有三苦:幼年丧母,中年丧夫,晚年丧子。而善良的郑凤翠在她悲惨的一生当中,经历了其中的俩苦:1928年的一天,留在家中日日思念丈夫的郑凤翠却盼来丈夫牺牲的噩耗,难以置信的她一度伤心欲绝,想一死了之。

然而,望着两位沉浸在丧子之痛、无法自拔的老人,和嗷嗷待哺、不谙世事的女儿,她实在是下不了决心。

然而命运给郑凤至的打击是接二连三的,毫无悲悯怜惜之心。仅仅过了一年,公婆就撒手人寰去找寻梦中的儿子,仅存郑凤至和女儿相依为命。

哥哥在朝鲜牺牲(儿子又在朝鲜阵亡)(14)

但这个善良的女人,却再次被苦难相中,20岁的女儿患上胆囊炎,提前去找爸爸了。这个家庭似乎被下了魔咒一般,再次被至亲抛下的郑凤至,孤苦伶仃,该如何生存?

1946年,郑凤翠过继了王尔琢的侄子王葵祚为养子,悉心培养,希望他能像丈夫一样成为英雄。

寄托着长辈期望的养子不负众望,1949年新中国成立之际,毅然接过王尔琢的衣钵踏上从军之路。

哥哥在朝鲜牺牲(儿子又在朝鲜阵亡)(15)

1950年爆发了朝鲜战争,王葵祚以空军飞行员的身份远赴朝鲜浴血奋战,残酷的战争却把他永远地留在了战场上,年仅22岁,又一条年轻的生命为国而亡。

幸运的是,魔咒终于消停了。晚年的郑凤翠改嫁王尔琢的远房兄弟,俩人相敬如宾,安度晚年。

哥哥在朝鲜牺牲(儿子又在朝鲜阵亡)(16)

凤翠把自己对先夫的思念埋藏心底,每年祭日的这一天,老人家就会拿出一颗杏仁,这是王尔琢最喜爱的食物,悄悄地收藏在首饰盒里,整整60年从未间断,而她的遗物,也只有这60颗杏仁。

1988年8月郑凤翠在家中去世。临终前,嘱咐家人把自己安葬在家附近的青松岭下,墓门朝着村子里的大马路,那是丈夫离家投身革命走过的路。

仅仅共同生活了几个月的俩人,却以这种特殊的方式痴缠了足足60载,这种惊天地泣鬼神的爱情故事如何不令人唏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