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VR(虚拟现实)技术被广泛运用于游戏和电影等行业中,也被越来越多的大众所信服和接受。
如果有一个机会,VR能够帮助你和思念的人重逢,你会愿意吗?
最近,韩国MBC电视台的纪录片《遇见你》,就通过VR技术让一位妈妈在虚拟情境中和病逝的女儿重逢,动容的画面在网上引起了一番热议。
利用VR技术和去世女儿互动
这位妈妈塬本有四个孩子,在2016年,原本最健康活泼的次女儿娜妍突然喉咙肿痛和发烧。
一开始家人以为只是感冒,但一周后还是高烧不煺,在大医院做了详细检查后娜妍被确诊为白血病,1个月之后匆匆病逝,当时只有7岁。
亲人已逝,但这位妈妈依然非常想念女儿,一想到女儿生病时想去公园野餐却没答应她,内心就涌出满满的愧疚。
家中至今还摆放着女儿的照片,她每天还戴着有女儿骨灰粉的项链。
“如果我不记得了,我会害怕忘记在这世上的事实。”
为了弥补这位妈妈“想再见见女儿”的遗憾,电视台请来了技术VR公司。
通过搜集娜妍生前的各种照片、音频和视频,并找来5个身形相仿的孩子作为替身,模拟出娜妍的动作、声音和神情。
此外,制作团队还把娜妍喜欢的服饰、食物构建出来,并将母女见面的场景定在她们经常去的公园。
整个过程耗时8个月,才有了这场令人动容的重逢。
在娜妍生日这天,这位妈妈在家人的陪同下来到了VR摄影棚。
戴上装置和触控手套后,她终于见到了日思夜想的女儿,当伸出手触摸女儿(会有相应的触感)时,泪水马上决堤不止,不断说着“妈妈好想你”。
在虚拟实境中,她和娜妍一起过了女儿7岁的生日,还吹蜡烛许愿。
最后,娜妍还安慰妈妈不要再哭了。
“妈妈,你很难过吗?不要再哭了。
你看,我已经没有生病了。”
“好的,我不会再哭了。
我不会一直活在思念你的日子里。
我会更爱你,每天每日。”
母女俩还相约未来再相见。
“娜妍啊,我还有一些事要做,等我完成后我就会去找你,然后永远在一起。
我爱你。”
最后,娜妍化为蝴蝶飞走了。
影片引起热烈反响
该影片在Youtube上传后,已有近1000万次播放量和12万次转发,网友们纷纷留言表示感动。
“观看全程中,一直流泪不止。”
“我完全理解这位妈妈的感受,因为我在2013年也失去了女儿。”
“VR真是了不起的发明。”
然而,影片也引发了网友的一些争议。
有人认为利用VR技术重逢已离世亲人,不仅会让悲伤情绪加深,还会让当事人沉溺其中、更难走出阴霾。
当生者在虚拟世界里花费的时间越来越多,这是不是一种无形的放纵?
如果模仿逝者外表和声音只是一个开始,那么科技打破道德的围墙还剩多久?
就像英剧《黑镜》中的一集,女主角玛莎因车祸失去爱人,于是决定借助高科技来“重塑”男友。
一开始只是合成声音,慢慢她不再满足于此,就通过肌肉塑造技术克隆了一个实体男友,这让玛莎得到了极大的安慰。
但最终她醒悟到爱人已经远去,自己要从回忆中抽身出来,那个“假男友”便被搁置在阁楼。
敏敏感言
当科技重新定义死亡,真实被模糊了界限,我们是该支持那些失去亲人的人们忘掉悲伤,还是有意鼓励他们可以继续回忆过去呢?
也许我们对于这个问题的答案,跟我们喜欢这个现实世界的程度有关。
我热爱这个痛苦和快乐并存的世界,那么我更喜欢触碰真实,我想逃离现实的惨痛,那么运用一些科技手段去达到目的也在所不惜。
因为面对生离死别,总会有一些遗憾是无法弥补的,想说的抱歉来不及说,想给的拥抱来不及给,想做的事情永远没机会做。
用VR治愈悲伤,即便知道这不是真的,那至少有了一次重逢,一个笑容和一个点头,就足以慰藉心灵,你也可以借此放过余生的自己。
只是,社会需要给予一些管控和规范,比如让通过心理学家或专家评估的人体验这项科技成果,或许可以避免过多沉溺其中而不愿回归现实世界。
VR是美好世界的一部分,它既不是脱离现实的途径,也不是消除苦痛的幻术。
如同一位网友评论的,“科技因为人性而具有情感。”
如果科技也能办到温暖人心的事,那么请允许我短暂地疗一下伤,然后擦干眼泪,继续前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