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己读绘本3-6岁经典绘本(一支铅笔的变身记)(1)

欢迎来到喷火龙的领地!

苦恼了半天——不知道写什么好——没有灵感。与孩子玩了一会儿小马宝莉大挑战,然后又拜访了一位朋友,回家的路上,突然想到该写什么了,灵感居然来自我的放松。

周末去一个朋友家,遇到了朋友的两个外甥,两个男孩,都上八年级(初二)了,两个人凑一起玩手机游戏,时不时还喊叫叹息。

这么认真,过去一看,原来是在玩风靡的答题游戏。一道题目出现,不仅要答对,还要比对手快,他俩商量着回答:“王羲之是哪个时代的人”、“太阳金字塔坐落于哪里”、“太阳系九大行星中最外侧的是哪颗”……题目和时间都跳得很快,两人紧张得有点发抖,最后,比对手高了一分,赢了,两个人尖叫起来。

看着他们这么高兴,突然觉得,很多枯燥的东西其实可以变得很有趣,就是要基于一个好的交流方式,或者从形式上有一个平台,思维就会变得发散、跳跃、舞动。

来,一起看本书,《会思考的铅笔》,来看看一支铅笔变身的灵感。

自己读绘本3-6岁经典绘本(一支铅笔的变身记)(2)

一张白纸放在我面前,

自己读绘本3-6岁经典绘本(一支铅笔的变身记)(3)

等待着奇思妙想。

自己读绘本3-6岁经典绘本(一支铅笔的变身记)(4)

灵感是不是正在云端徘徊?

自己读绘本3-6岁经典绘本(一支铅笔的变身记)(5)

会不会哗啦呼啦从天而降?

自己读绘本3-6岁经典绘本(一支铅笔的变身记)(6)

还是会静悄悄地走来?

自己读绘本3-6岁经典绘本(一支铅笔的变身记)(7)

或者被用到别的什么地方?

自己读绘本3-6岁经典绘本(一支铅笔的变身记)(8)

它会是魔法师的魔法吗?

自己读绘本3-6岁经典绘本(一支铅笔的变身记)(9)

有时,灵感来自远方,

自己读绘本3-6岁经典绘本(一支铅笔的变身记)(10)

有时,又近在眼前,

自己读绘本3-6岁经典绘本(一支铅笔的变身记)(11)

大多数时候,我们必须静静地等待。

自己读绘本3-6岁经典绘本(一支铅笔的变身记)(12)

老师说:

自己读绘本3-6岁经典绘本(一支铅笔的变身记)(13)

灵感无处不在,

自己读绘本3-6岁经典绘本(一支铅笔的变身记)(14)

只要用心,努力去寻找。

自己读绘本3-6岁经典绘本(一支铅笔的变身记)(15)

灵感从哪里来,我们不得而知。

自己读绘本3-6岁经典绘本(一支铅笔的变身记)(16)

如果捕捉到了终于降临的灵感,

自己读绘本3-6岁经典绘本(一支铅笔的变身记)(17)

我一定好好珍惜,不让它悄悄溜走。

自己读绘本3-6岁经典绘本(一支铅笔的变身记)(18)

绘本看完了,或许你还沉浸在脑洞大开的状态,或许你还在回味这种形象与空间的构思乐趣中,相信孩子看看一个铅笔头的变身游戏,也觉得好玩。

想到一则旧故事:老师在黑板上画了一个点,问孩子这是什么,各种答案扑面而来,太阳、蚊子、豌豆……而如果问成年人,第一个答案可能就是:那是一个点。

成年人的思维,或许因为要依附于社会规则与习惯,规范并顺从于生存的需要,从小具有的好奇和想象力逐渐归于安稳,不像孩子总有使不完的劲和探索的动力。

自己读绘本3-6岁经典绘本(一支铅笔的变身记)(19)

显然,有了探索的欲望和旺盛的好奇心,才促生兴趣与创造力,那么我们与孩子相处中,怎样让孩子保持好奇和探索的动力呢?

记得一次,孩子们自己找一部喜欢看的动画片,吵吵闹闹找了半天,突然安静了,一看,原来开始安静地看《螺丝钉》,这个动画片每集很短,就是将常见的生活用品和电器,遇到技术问题该怎样处理,顺带还有一些安全小常识。

如果单纯看这些知识,会很无趣,但是灌入了曲折的故事,有放大后巨型的家具电器,有英勇的螺丝钉家族,有冒险,有友谊,还有精巧的剧情设计,孩子们一集又一集地看,还主动告诉我们要注意用电安全。

这不是知识灌输,而是在主动认知。回到一开始的答题游戏,如果没有一个好的机制,没有一个提供乐趣的平台,只是枯燥地一道题接一道题,那么谁还有耐心去坚持做这样的事情?

自己读绘本3-6岁经典绘本(一支铅笔的变身记)(20)

向前延伸一下,我们不会情愿地做一件枯燥的事情,即便这件事情本质上很重要,那么与孩子相处中,我们是否能克制自己只关注事情本身的重要性,而要更多地考虑一下外在的吸引力,考虑一下与孩子的沟通方式,关注一下怎样让问题更加有趣,迎合一下孩子的兴趣点,方法对了,或许这样会比问题和结果更重要。

在一本著名的书《游戏改变教育》中,作者列举了一些美国教育中正在发生变化的潮流,由中小学教师、校长、科学家、游戏设计师们共同参与设计精巧的“教育类游戏”,他们借鉴游戏机制来设计课程和学科竞赛,把整所学校都游戏化地重新定义。

自己读绘本3-6岁经典绘本(一支铅笔的变身记)(21)

且不管这些实验是否提供了教育重塑的潜力,但就形式上来看,他们在探索一个全新的领域,就是与孩子交往中,我们不要总去强调事物的重要性,而该去考虑如何让它变得有趣,让事物变得吸引孩子去探索和发现。

与孩子相处,其实是个技术活,我们以前的选项有很多:逼迫填鸭式、告诫警醒式、哭诉劝导式、利益诱惑式、竞争压力式……

自己读绘本3-6岁经典绘本(一支铅笔的变身记)(22)

如今,多了一个方式可以选择,就是我们先改变自己,对很多难以解决的问题,我们先想办法设计一个类似游戏的模式,与孩子一起玩,一起探索,我们不用板着脸,不用说教,更不用发火,等待完成后,与孩子一起分享成就感。

孩子属于未来,他们正在发现这个世界,然后适应这个社会,随后会通过他们的努力去改变世界。而我们可以做的是,在科技发展中,将枯燥乏味变得生动有趣,让孩子一直保持旺盛的好奇心、浓厚的兴趣和探索精神,激发他内在的成长动力和创造力,这才是他需要的铅笔。

-End-

自己读绘本3-6岁经典绘本(一支铅笔的变身记)(23)

本文部分图文摘自《会思考的铅笔》

〔波兰〕伊娃娜·奇米勒斯卡/文·图

徐丽红/译 魔法象童书馆系列作品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6年版

部分图片选自花瓣网、时光网

声明:图片音乐著作权由原作者享有

为保护著者权益 摘录内容有删节 请支持正版童书

感谢CCCPzhu先生一直以来的鼓励和帮助

自己读绘本3-6岁经典绘本(一支铅笔的变身记)(2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