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随着珠宝玉石知识的普及和市场的不断普及,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和田玉收藏。熟悉了解和田玉的朋友都知道,和田玉有山料和籽料之分,其质量、价格水平相差一个非常巨大悬殊。种子材料贵而山材便宜,种子材料少而山材多,种子材料好而山材劣。

不少关于玉石收藏的书籍以及地质教材均对和田玉“山料”和“籽料”的成因解释为:和田玉原石经过自然的地质运动和冰川运动等长期的剥解为大小不等的块,这些大小不等的和田玉碎块称为“和田玉山料”,“山料”经过雨水雪水冲刷流入河,随河流流入水中,经过河水几百甚至上万年的冲刷,就形成了“和田玉籽料”。

业内有不少藏友对此似乎是对和田玉入门级问题的质疑。他们认为,现有的“山料-籽料母子学说”,只说到了它的表面,并没有说到它的本质。审议并预计不会通过公示,山料和籽料上的原因所产生的屏蔽效果的水流田玉山籽料无关与思想和田玉籽料是完全与另一座山峰材料的天然矿石相同身体。

主要论据有五:

1、玉龙喀什河的源头,即出山流水的冰山脚下,距离出产籽料的和田市大约有270公里。在这270公里的河床中,从出山流水的那个冰山起,一直往下约20多公里的河床中,可以拣到为数不多的山流水。再从20公里往下到200多公里的这段河床中根本就没有玉石。而这180公里的地段,为什么不论大小一块玉石也没有呢?卵形石头河床得满满的,没有一块玉,石不被水冲走留下的,除了比翡翠原石的比例大得多,但被冲走,所以,“因为水流太急,玉料保持不下来,“自然的解释不能成立。

2、再从玉的质地上讲,山流水的玉质和籽玉的玉质也不尽相同,籽玉的质地比山流水的更加细腻,温润,色彩也更丰富。籽料有白、青、青白、碧、黄、墨等五种基本色调。 而玉龙喀什河源头的山只有白玉和蓝宝石两种玉石材料,没有蓝色、墨水、黄玉,那么河流蓝色、墨水、黄玉是从哪里来的?更何况籽料的颜色是块块之间不相同,而山料在一个坑内基本是企业相同的。

3、籽料是山料冲刷而成的卵型,但有很多籽料上有半块石半块玉共生的现象,也就是僵。如果上述逻辑成立的话,那么我们不应该有这种现象。因为我们都知道玉比石更坚硬,更耐磨,玉都被河水磨成极其光滑的卵石了,那密度更低的石头还能安在吗?

4、再从籽料的质地、颜色在河流中的分布状况看,经我多年的观察总结发现,颜色、质地、块状、性能,甚至皮色大致相同的玉料基本上产出在同一段河道中,混淆的很少,只要你拿来一块玉料,我们一看基本上知道它出在河流的什么位置,哪个地段,这与山料的产出分矿坑的道理基本是一致的。如果是水冲下来的,哪来如此清晰的区别。

5、从和田地区东起策勒县的奴尔多西至墨玉县的皮牙满多约160多公里的戈壁沙漠中,都有各色籽玉和戈壁料存在,难道这方圆约900多平方公里的戈壁沙漠中的玉都是河流改道冲刷而来的吗?

因此,该理论认为,“和田玉籽料”就是亿万年前火山爆发形成的,这种卵状的原生矿体存留在海底,后经地壳变迁,造山运动,新疆这块土地由大海变成了陆地,籽料也随之浮出水面,形成了现在这种状况,所以籽料不是由山料经水冲刷而来,山料不是妈妈,籽料亦不是儿子,它们同样都是同一种矿藏中两个互不相干的原生矿体。

和田玉的产地哪里的最好(和田玉是怎么形成的)(1)

和田玉的产地哪里的最好(和田玉是怎么形成的)(2)

和田玉的产地哪里的最好(和田玉是怎么形成的)(3)

和田玉的产地哪里的最好(和田玉是怎么形成的)(4)

和田玉的产地哪里的最好(和田玉是怎么形成的)(5)

和田玉的产地哪里的最好(和田玉是怎么形成的)(6)

和田玉的产地哪里的最好(和田玉是怎么形成的)(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