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霄云和我说,她对自己的一些行为很不解。

过年期间亲戚聚餐,大家热热闹闹谈天说地。

自己也很想融入,可在一旁,嘴和脚都像冻住了一样,张不开、迈不开,只能低头装作忙碌地刷手机。

上班时候也一样,同事们都是很和善的人,会主动过来搭讪、闲聊。

但自己仿佛被点了穴位,总是接不住别人伸来的橄榄枝。

事后还会懊悔不已,责怪自己木讷。

久而久之,只能用“我就喜欢一个人呆着”来安慰自己。

没有朋友的人才是真正的聪明人(总觉得没朋友的人)(1)

来源:pexels

她说:

“心里总是担心,害怕自己不被接纳;

可好像很多时候,是我先把别人推开了。”

像霄云这样,自主将自己和他人隔绝起来,抑制社交需求的人,被称为“自我孤立者”。

他们有和他人建立链接的欲望,且不完全享受一个人呆着的感觉。

却又在与他人建立链接时表现出退缩、回避。

今天,我们想和你聊聊,“自我孤立者”们,到底怎么了。

01 壁花少年,矛盾的内心世界

你听说过壁花吗?

它们依托于墙面、角落盛开,茕茕孑立,馥郁优雅。

但这种优雅的另一面,则是孤独与挣扎——

不敢争春,羞头耷脑。

如今,“壁花”用来形容那些,在社交场合安静害羞、躲在角落、格格不入的男生女生。

心理学家布莱克曼在《心灵面具》中,将“壁花”用来命名“回避社交”的防御机制。

这种防御机制的使用者,习惯于利用疏离躲避的方式,去避免与他人的亲密。

没有朋友的人才是真正的聪明人(总觉得没朋友的人)(2)

来源:pexels

美国电影《壁花少年》中,男主查理就是这样的存在。

高中开学的第一天,他便开始了痛苦的倒计时——

距离毕业还有1385天,还需要忍受1385天的孤独。

没有朋友的人才是真正的聪明人(总觉得没朋友的人)(3)

在喧闹的美式高中走廊里,荷尔蒙气息弥漫;

笑声、交谈声,一切关于青春的元素碰撞、迸发。

而查理面无表情,脸颊连着脖子一片绯红,出卖了他内心的局促。

面对迎面而来的张扬的男生女生,查理神色慌张;

他背过身去,肩膀收缩、脑袋低垂,恨不得把自己隐身于背景墙中。

没有朋友的人才是真正的聪明人(总觉得没朋友的人)(4)

来源:电影《壁花少年》

课堂上,老师提出问题,并承诺回答对的同学将获得A等级。

其他同学非常踊跃,即使不知道正确答案,也争先恐后地报出某个可能的结果。

而查理则一眼不发,默默提笔,小心翼翼地在笔记本上写下正确答案;

他用眼睛偷瞄一眼老师,抬了抬眉毛,期待路过的老师,能自动发现他这个安静的“局外人”。

没有朋友的人才是真正的聪明人(总觉得没朋友的人)(5)

来源:电影《壁花少年》

像查理这样的“自我孤立者”,大多被认为是“内向”、“孤僻”、“喜欢一个人呆着”。

但和真正意义上的内向者相比,他们却无法进行有建设性的独处。

如果说,主动选择的独处,是一种平和与安定,自我孤立者则处在一种被动逃脱的状态中。

他们有加入人群、被认可、被发现的冲动。

只是被拒斥的恐惧和羞耻盖过了融入的渴望,最终缩在自己打造的壳儿里活着。

“自我孤立”者中,甚至不乏外向性格的人。

他们的能量来源指向外部,却因为一些早期创伤,不得不把自己封锁起来。

02 自我孤立,是如何造成的?

当我询问霄云,在和人相处时有什么感觉时,她用了一个词——被吞噬感。

每当有人想和她靠近时,她会感受到心跳加速、头脑紧绷,脑子里的想法像飞絮一样飘来飘去:

“Ta为什么要和我说话呢,什么目的?”

“我要怎么回,Ta才会满意?”

“少说点吧,赶紧结束对话吧,肯定不会喜欢我的。”

霄云说,如果是简短的就事论事的对话还行。

一旦牵扯到自己的观点、看法,需要一定的自我暴露,以建立更深的链接时,就会感到莫名的恐惧。

没有朋友的人才是真正的聪明人(总觉得没朋友的人)(6)

来源:pexels

似乎能感觉到,自身的边界在一点一点隐退,别人的能量一点一点侵袭自己的地盘。

他人是强大的、入侵状的,而自己是弱小的,仿佛随时都会被吞噬掉。

霄云说,童年时期的一些记忆,让自己对“被孤立”的感受十分敏感。

好心给同学递纸巾,却被对方告知:“好脏,你自己留着吧。”

想要和大家一起玩飞行棋,却因为不会主动,总是坐冷板凳、候补席。

似乎从很小很小开始,那种在人群中格格不入的感觉,就如影随形。

霄云说,相似的被拒斥、冷落的经历,身边不少朋友都有过经历;

但在自己身上,这些事情的“后劲”就特别大。

没有朋友的人才是真正的聪明人(总觉得没朋友的人)(7)

来源:pexels

在客体心理学中,像霄云这种,对忽视、孤立特别敏感,从而表现出社交退缩的现象,被称为“融合焦虑”。

融合焦虑的出现,主要与6-24个月时,父母的养育方式有关。

6-24个月时,婴儿的行动能力提高,开始摆脱与母亲的共生,进入”分离个体化”阶段,离开养育者独自探索世界。

这个阶段,父母应当循序渐进地与孩子拉开距离,并在孩子需要时依然出现,才能缓解孩子对分离的焦虑,从而建立客体恒常性。

没有朋友的人才是真正的聪明人(总觉得没朋友的人)(8)

来源:pexels

分离处理恰当的孩子,在父母离开时,脑海中依然会有父母的图像,内心的安全感不至于崩塌。

他们会相信,父母的离开不等于抛弃,他们之后还会回来的,即使需求没能被及时满足,也很少感到不安。

而分离不恰当的孩子,则会缺乏“客体恒常性”,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缺乏安全感。

不恰当的分离方式主要包含溺爱、强制分离、忽冷忽热三种。

没有朋友的人才是真正的聪明人(总觉得没朋友的人)(9)

来源:pexels

缺乏客体恒常性的孩子,在养育者离开后脑海中没有他们的图像,也不会相信“他们一定会回来的”。

因此,被抛弃、被忽略的感觉会十分强烈。

这种对关系的恐惧和不信任,会延续到长大后的社交生活中,从而导致“融合焦虑”。

对于“融合焦虑”的人来说,靠近意味着远离,接纳意味着抛弃。

与关系保持一定的距离,是他们不得已的自保方式。

没有朋友的人才是真正的聪明人(总觉得没朋友的人)(10)

来源:pexels

除了婴幼儿时期的经历以外,长大后的分离经历也同样影响一个人的“客体恒常性”。

比如亲人突然的离世、宠物的死亡、举家搬迁、断崖分手等,都会影响一个人的安全感。

比如在《壁花少年》中,查理在年少时,最好的朋友开枪自杀,而相对亲近的婶婶,在给他买生日蛋糕时遭遇车祸。

接连的分离让查理陷入焦虑、抑郁,对建立新的关系表现出抗拒和恐惧。

不管是霄云还是查理,他们内心都住着一个破碎而弱小的孩子。

内心的“安全基地”没有建立,别人就算抛出橄榄枝,看起来也像锋利的匕首。

未被处理的庞大的焦虑,使得他们无暇顾及他人的善意,只能把自己裹起来。

没有朋友的人才是真正的聪明人(总觉得没朋友的人)(11)

来源:pexels

03 打破自我孤立壁垒

霄云和我说,自己呆久了,语言功能似乎都退化了。

在工作场合,必要陈述自己的看法时,思绪如同碎片,纷繁漂浮,凑不成完整的句子。

“自我孤立”与抑郁往往同时发生。

长时间的自我封闭会加强“抑郁-孤立”的循环,滋生内心的无意义与孤独感。

除此之外,长时间缺乏稳定的客体关系,还会导致攻击性无所指,只能向内针对自己,从而导致失眠、免疫力下降。

没有朋友的人才是真正的聪明人(总觉得没朋友的人)(12)

来源:pexels

那如何打破社交壁垒,一点点的把自己从“自我孤立”的藩篱中解救出来呢?

这里有三点可行的方式:

1、停止自我合理化,承认自己的社交需求

很多“自我孤立”者,会给自己这样的心理暗示——我就是喜欢一个人呆着。

自我孤立者的独处,有别于“积极的独处”。

后者是具有创造性的,在独自呆着的时候进行自我探索,而不是为了逃避焦虑。

客体关系理论认为,人活着就是为了寻找与他人的连接、获取他人的回应。

没有朋友的人才是真正的聪明人(总觉得没朋友的人)(13)

来源:pexels

一个很显然的例子:

霄云线下难以社交,但偶尔会发一发社交媒体,每当收到点赞、评论时,都非常开心。

没有绝对讨厌关系的人,只有曾经在关系中受挫的人。

“社交孤立”者需要正视自己的社交需求,承认自己在意,暂时做不到并不可耻。

2、区分事实与感受,打破强迫性重复

“自我孤立”者在进入群体时,常常会被“孤立感”笼罩,在他人孤立自己前,先把自己隔绝起来。

这可能是对早年关系的“移情”,将过去的模式照搬到新的场景中。

“被孤立”的感受很可能不是事实,而是过去的经历在自己身上留下的痕迹。

日常生活中我们会看到有些,散发着“生人勿进”气场的人;

他们很多熟络了之后会告诉你,自己其实是高冷,内心感到害怕。

这是比较典型的,带着过去的感受,处理当下的情境的状况。

没有朋友的人才是真正的聪明人(总觉得没朋友的人)(14)

来源:pexels

当然,我们每个人身上都带有过去的痕迹,或恐惧或焦虑;

你需要意识到,有些情绪属于过去,剩下的才属于现在。

试着用不同于过去的模式应对新的情境,不去抵抗和逃跑;

你会发现,那些牢不可破的剧本会一点一点被改写。

3、寻找助益性人际关系

在《壁花少年》中,查理最终鼓起勇气,与“社交明星”帕特里克打招呼。

帕特里克的开放与热情,刷新了查理以往被拒绝、被忽视的经验。

他将查理介绍给自己的朋友,郑重欢迎他的加入,使得查理一点一点拨开自己的壳,融入人群。

山本耀司有一句话大概是这样:

自我这个东西是看不见的,只有撞到什么再回弹回来,你才会知道自己是什么。

逃避人际交往的独处很难有什么建设性,和自己玩儿久了,甚至会对自己越来越陌生,变得越来越单薄。

没有朋友的人才是真正的聪明人(总觉得没朋友的人)(15)

来源:pexels

“自我孤立者”们可以试着观察,找寻身边那些“安全系数高”的人,向他们靠近,从而将自己从孤岛中一点点拉出来。

这类人往往会给你这样的体验:

1)、被接纳,被聆听,可以暂时做回自己

2)、受到积极的关注、尊重、欣赏、共情

3)、真诚、真实

如果找不到这样的人,也没有关系,可以试着开始一段心理咨询,这就是一段高质量的助益性关系。

试着勇敢一些,从那个玻璃罩里走出来。

善意遇上善意,会发生妙不可言的反应。

逃避不可耻,但不逃又是另一番故事。

作者:清筠

图源:网络

首发:壹点灵心理

专注心理成长,温暖而有力地爱着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