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为公的历史意义(什么是天下为公)(1)

自秦汉至明清,两千多年来,“天下大同”一直是主流意识形态和知识阶层人士向往、推介和倡导的理想社会状态。近代以来,“戊戌变法”的主导人物康有为著有《大同书》,国父孙中山手书“天下为公”激励同仁。我们所谓“社会主义思想”和“共产主义理想”,其实也是现代社会条件下“大同社会”在意识形态上的演进和升华。现代中国为什么会选择“科学社会主义”作为理论指导,与中国文化和中华文明“天下为公”的“大同”思想是一脉相关的。

现对照原典,对“大同社会”的内涵意义进行剖析,供大家参酌与评述。

1、“天下大同”社会理想是儒家创始人孔子设定的

《礼记—礼运》有:“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大致意思是说:大道实行的时代,天下是天下人的天下。选取贤能的人和有能力的人来治理国家,人与人之间言而有信,和睦相处。因此人们不只将自己的亲人看作亲人,不仅仅将自己女儿当作女儿,让老年人可以颐养天年,使壮年人有贡献才力的地方,让年幼的人可以接受良好的教育,使年老无偶、年幼无父、年老无子和残废的人都能得到供养。男子各尽自己的职分,女子都有自己的丈夫。人们不愿将财物花费在毫无意义的事情上,但是也并非要藏在自己家中。人们担心无处使,但不一定是为了自己。所以,阴谋诡计被抑制而无法实现,烧杀抢掠的事情也不会发生,因此住宅的大门无须关闭。这样的社会就叫大同世界。

天下为公的历史意义(什么是天下为公)(2)

其核心要点如下:

(1)天下为公。公的内涵意义是:天下是大家的,天下是天下人的天下。用现在的话说,就是大家都是股东,都有话语权和表决权。

(2)人性贤德。大家都仁善、谦逊、贤明,推举有能力的人来治理国家,与民诚信,和睦有序。

(3)各安其分。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终即善终,即老有所依,有人赡养。用即劳动机会,就是能够发挥自己的能力。养即抚养,没有劳动能力和收入来源的,能够享受正常生活待遇。分即位分,归即归宿。男人的归宿是工作,职责是养家糊口;女人的归宿是男人,职责是生儿育女,操持家庭。

(4)和谐安定。所谓路不拾遗,夜不闭户,人无恶念,盗匪不兴。

2、应当清楚:儒家所谓“天下大同”,核心是和谐有序,不是人人平等,更不是平均主义

儒家思想有两个基本点:一是仁;一是礼。大而言之,所谓“仁”,即人的主观自觉性,也就是内心的自律性。人无恶念,即无恶行。所以,仁者爱人,爱人者为仁,人人有爱,人人仁仁。所谓“礼”,即组织和治理社会的规矩和套路,也就是外在的规范性和约束性。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男男、女女、老老、少少,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位置,每个人都要坚守自己的位置,这就是规矩,就是有序,就是和谐。

儒家讲仁爱,目的是社会秩序,不是人与人之间的对等平等,更不是人与人之间财产权利和人身权利的对等平均。相反,儒家要求所有人各安其分,是要维护人与人之间既定的等级和权利。

所以,历史上农民起义提出“等贵贱,均贫富”,太平天国运动提出所谓“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所谓“天下一家,共享太平”等等,绝不是儒家的“大同”理想,主旨上算是墨家思想。

3、必须厘清一个基本观念:天下大同不是平均主义,社会主义不是平均主义,共产主义也不是平均主义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路不拾遗,夜不闭户,天下大同。绝不能靠平均主义来实现,平均主义永远不可能实现“天下大同”的理想社会。平均主义的“大同”,叫“乌托邦”,即空想社会。

人与人之间,因为个体能力机遇等有差异,所以创造和获取物质利益和人身利益等有差别。正是这种差异和差别产生竞争,形成效率,从而推动社会不断发展进步。

“效率优先,兼顾公平”“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先富带动后富,共同富裕”,“解决温饱”,“实现小康”等等,绝不是搞平均主义。复兴中国民族,需要的是竞争与效率。

不劳动者不得食,多劳多得,少劳少得,才是亘古不变的基本道理。

天下为公的历史意义(什么是天下为公)(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