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成比目何辞死,只羡鸳鸯不羡仙。比目鸳鸯真可羡,双去双来君不见?”
——出自唐朝卢照邻的《长安古意》
读过的人大约都懂这是句情诗,大意是:能像比目鱼和鸳鸯鸟一样成为佳偶,那可比做神仙还快活,就是死了也是心甘情愿的。比目鱼和鸳鸯鸟真是令人羡慕啊,只是它们成双成对的你却视而不见。[灵光一闪]
那我们来看看比目鱼和鸳鸯鸟都长啥样吧!
是不是不太好找,因为它具有改变体色融入周遭环境的本领
我俩是过来秀恩爱滴!
先不说卢照邻的诗所表现的郎情妻意,我就好奇比目鱼是个啥鱼,所以查了查资料,稍稍整合了一下,跟大家说说这货吧!
传说在海中,两条比目鱼会合成一条鱼游泳,也不知道是不是真的。比目鱼一词最早出现在《尔雅》,这本书很有意思,囊括了人事和生活用品、天文、地理、动物、以及植物等各类内容。其中的《释地篇》里就记录了比目鱼,“东方有比目鱼焉,不比不行,其名谓之鲽【dié】;南方有比翼鸟焉,不比不飞,其名谓之鹣鹣【jiān】;西方有比肩兽焉……其名谓之蹷【jué】;北方有比肩民焉,迭食而迭望;中油枳【zhǐ】首蛇焉。此四方中国之异气也。”
清嘉庆六年影宋本《尔雅音图》中的比肩兽、比目鱼、枳首蛇、比肩民、比翼鸟。
这幅图不是《尔雅》里的图,而是清朝的影宋本《尔雅音图》里的,什么是影宋本呢?就是影照宋版复刻的书本。
能在古书里占有一席之地的通常都是带了些神话在身上的,比目鱼也占了点神气。
春秋时期,齐桓公(公子小白)当霸主的时候产生了泰山封禅的念头。管仲(齐国的相国)就说:“古时候都是受天命成了帝王以后才能进行泰山封禅,譬如神农、炎帝、尧、舜、禹。”齐桓公说:“寡人南征北战,平乱伐叛,前后九次集会诸侯,一统天下,没一个人敢违背我,跟那些受天命成为帝王的人又有什么区别?”管仲看用言语说不通,就想到用举行封禅仪式的必备条件来阻止他,就说:“古代帝王封禅需要东海来贡比目鱼,西海来贡比翼鸟,然后还有不求自至的十五种吉祥物出现。如今什么祥瑞也没有,反而田野中杂草茂盛,猫头鹰还多次出现在朝堂,可见不是封禅的好时机。”齐桓公于是打消了念头。自此,比目鱼也成了祥瑞之一,妥妥的吉祥物。
齐桓公与管仲
比目鱼的最明显的特点就是两只眼睛在头的一侧,说到这里,忽然想起小猪佩奇来了,动画片里的小猪佩奇也这样。比目鱼的另外一个特点是有眼睛的那一侧身体是有颜色的,没有眼睛的那一侧的身体是白色的,就跟我们常见的鱼肚皮一样。而且比目鱼种类繁多,我们常吃的多宝鱼就属于比目鱼类。
根据清代画家兼生物爱好者聂璜的《海错图》的记载。
聂璜把传说中的“一鱼一目”当成了比目鱼的重要鉴别特征,从而否认了民间流传的箬叶鱼就是比目鱼的传言。聂璜从渔民那里询问得知,箬叶鱼在浅水区可以单只游动,多是贴近沙子前行,所以叫“搭沙”。但是在深水区怎么游就不得而知了,只能猜测可能是两只拼在一起一上一下贴肚皮游动的。别说聂璜了,我看到这里都觉得搞笑,那要是两只一块儿游,其中一只不得仰泳啊!聂璜最后认定箬叶鱼不是比目鱼。
箬叶鱼,顾名思义,体型很像一片箬叶,箬叶就是我们用来包粽子的粽叶
关于“搭沙”这里有个小故事,顺便提一提。晋代《吴都赋》有一句:“双则比目,片则王余。”意思是两条鱼在一起才叫比目鱼,一条鱼单独行动的叫王余鱼。传说越王有一次吃生鱼片只吃了一面,把剩下的一边鱼扔到水里去了,这半边鱼就化作了王余鱼。
其实箬叶鱼(又名鞋底鱼,听名字就能想到长得像鞋垫儿)也是比目鱼的一种,只不过聂璜太看重古籍的记载,非要纠结一条鱼只有一只眼睛。
《海错图》中的真比目鱼
比目鱼在幼体时,眼睛是一左一右的,随着生长,眼睛会逐渐转移到同一侧,嘴巴也渐渐扭曲。成年以后,就永久性地单侧躺在海底了,游动的时候都是贴着沙子往前游动的,各位若是好奇,可以留意一下超市里的海鲜鲜鱼类柜台,通常都能看见多宝鱼都是平贴在水箱底部。而且比目鱼堪称海里的“变色龙”,它可以跟随海洋里的环境变换成跟周围颜色一致的体表颜色。比目鱼性情温顺,游泳速度较慢,肉质鲜美,是餐桌上的美味佳肴。
看这货,体表就跟沙子颜色类似,天敌找它眼睛都要找花了啊!
可能也是因为这个原因,古人就以为比目鱼是成双成对行动的,毕竟两只眼睛长在一边视力不太好嘛!继而就有了形影不离的情侣的模样,成了爱情的象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