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去过徂徕山(李白之谜132)(1)

开元二十八年(740年)前后,李白迁居“山东”兖州。李白说,他到“山东”是为了“学剑”,后面就没了着落。有道是不断地交友、漫游、诗酒唱和,后来干脆到徂徕山把自己隐起来。他与孔巢父等几个道友情投意合,效仿“竹林七贤”,把他们几位隐士的“组合”称着“竹溪六逸”。《旧唐书·文苑传》有相关记载,李白“与鲁中诸生孔巢父、韩准、裴政、陶沔、张叔明隐于徂徕山,酣歌纵饮,时号竹溪六逸”。

徂徕山又称龙徕山、驮来山,是泰山的姊妹山。位于泰安市岱岳区徂徕镇,距泰山玉皇顶直线距离约30公里,距鲁国故城曲阜也就30多公里。竹溪在徂徕山前乳山下,今尚有李白“独秀峰”的题刻,真迹与否,尚需考证。

李白隐居徂徕山同他隐居家乡的匡山、安陆的白兆山、长安城外的终南山一样,得道升仙只是其表,继续追求政治理想才是其隐居的真实目的。

李白在《代寿山答孟少府移文书》中写道:“申管晏之谈,谋帝王之术,奋其智能,愿为辅弼,使寰区大定,海县清一。事君之道成,荣亲之义毕,然后与陶朱、留侯,浮五湖,戏沧州,不足为难矣。”要实现这个理想,参加科举考试是一般士子的选择。但是,李白因家无“谱牒”就断了这条仕进之路。好在朝廷还设置了另一条选拔人才的途径——这就是“制举”,由具备资格的官员向皇帝推荐,皇帝亲自面试,选拔的都是“非常之人”,也就是常说的“奇才”。

唐朝把道教设为国教,很多人以隐逸访道的方式求仕,一些得道的高士受到了朝廷的重用。这就是所谓的“终南捷径”,以布衣之身直抵卿相。李白不能参加科举考试,只能走这条路子。漫游、隐居、求仙、干谒,反反复复,辗转迁徙,追寻不止。这就是他自己说的:“东山高卧时起来,欲济苍生未应晚。”(《梁园吟》)

所以,李白“顾余不及仕,学剑来山东”(《五月东鲁行答汶上翁》)的真实目的不是“学剑”,是因为“不及仕”,要到这里来隐居,继续寻求仕进之路。

徂徕山距泰山很近。唐朝皇帝曾两度在泰山举行封禅大典。最近一次开元十三年(725年),也就是李白出蜀那年。泰山的影响力就是唐朝的珠穆朗玛峰,就是唐文化的世界屋脊。杜甫望着泰山就喊出了“会当临绝顶,一览众山下”(《望岳》)的雄心壮志。李白早就想登上绝顶——政治的巅峰,以实现一匡天下之志。

此前,著名隐士王希夷(637年—733年)就隐居于此,最后受到皇帝的征召。再加之,徂徕山距离皇帝封禅地很近,易于被皇帝眷顾,有“近水楼台”的优势。

李白、孔巢父等也选择在此隐居,即是受到前者的鼓励,希望还有那样的机会也降临到他们的身上。所以,他的隐居,不在山,不在水,不在道,而在乎皇帝的那一纸诏书。于是,他们结成了“竹溪六逸”,组团把声势尽可能鼓弄得大一些,期盼有一天“天书访江海,云卧起咸京”(《秋夜独坐怀故山》)“如逢渭水猎,犹可帝王师”(《赠钱征君少阳》)。

安史之乱,李白从李璘入狱获救,作《为宋中丞自荐表》文,他回忆道:“天宝初,五府交辟,不求闻达,亦由子真谷口,名动京师。”可见,徂徕之隐对李白被征召是有作用的。也就是说,李白之所以“名动京师”,既有文才之功,又有隐居助力。

李白《送韩准裴政孔巢父还山》—诗,记录了他们在竹溪的隐居生活:

猎客张兔罝,不能挂龙虎。所以青云人,高歌在岩户。

韩生信英彦,裴子含清真。孔侯复秀出,俱与云霞亲。

峻节凌远松,同衾卧盘石。斧冰嗽寒泉,三子同二屐。

时时或乘兴,往往云无心。出山揖牧伯,长啸轻衣簪。

昨宵梦里还,云弄竹溪月。今晨鲁东门,帐饮与君别。

云崖滑去马,萝径迷归人。相思若烟草,历乱无冬春。

他们的隐逸生活可谓自由自在,了无牵挂。人与自然,自然与人,人与人,全无牵绊俗意。“俱与云霞亲”“往往云无心”“云弄竹溪月”,他们的行止犹如天上的行云,遂心适意,洒脱任性。这是李白将这首送别诗写得情真意切的因缘所在。

(待续;讲李白我是认真的;版权所有)

文/赵 斌 图/谭昌永、蒋戈

李白故里,四川江油

李白去过徂徕山(李白之谜132)(2)

李白去过徂徕山(李白之谜132)(3)

李白去过徂徕山(李白之谜132)(4)

李白去过徂徕山(李白之谜132)(5)

李白去过徂徕山(李白之谜132)(6)

李白去过徂徕山(李白之谜132)(7)

李白去过徂徕山(李白之谜132)(8)

李白去过徂徕山(李白之谜132)(9)

李白去过徂徕山(李白之谜132)(10)

李白去过徂徕山(李白之谜132)(11)

李白去过徂徕山(李白之谜132)(12)

李白去过徂徕山(李白之谜132)(13)

李白去过徂徕山(李白之谜132)(14)

李白去过徂徕山(李白之谜132)(15)

李白去过徂徕山(李白之谜132)(1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