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上海7月起正式实施垃圾分类。城市新时尚,你我新日常。澎湃评论部推出“论习惯的养成”,每天一篇,评论员、志愿者、大学生、小学生,小区业主,记录亲身经历,分享小诀窍,吐槽小烦恼,倾听真民声,寻求好建议,让垃圾分类从陌生变成习惯。

(论习惯的养成垃圾分类)(1)

7月1日,上海迎来了垃圾分类大考的日子。虽然在“考前复习”阶段,经常有各种意见、观点相互碰撞,但真正到了“考试”当天,市民还是表现出了极高的素质,堪称“口嫌体正直”的典范。

作为一个网络热词,“口嫌体正直”经常用来形容这样一类人:他们口头上对某种行为表现出不屑或吐槽,但真正等到自己做时,却认真得很。

在《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正式实施的第一天,我身边的同事朋友就是这样:他们或许会吐槽当前的一些不便,但又在身体力行地认真做着垃圾分类。

“口嫌”是为了让垃圾分类做得更好。毕竟才处于刚实施的初步阶段,还需要在反复的实践中摸索,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完善制度。身处垃圾分类一线的市民,是对垃圾分类实践最多的群体,他们对目前实施的措施有哪些需要改进的地方,最有发言权。他们的“嫌弃”更多是建议,是希望,是对垃圾分类制度越来越完善、越做越好的期待。

“体正直”是对垃圾分类理念的高度认同。行胜于言,决定一个人究竟是怎样的,不在于他怎么说,而在于他怎么做。在餐桌旁、冰箱上,提醒垃圾分类的图鉴已成为必备,朋友们也开始培养出门随身携带垃圾袋以便暂存湿垃圾的好习惯,同事们闲聊的话题也多了“垃圾分类竞猜”……这座城市的每位居民,都在用行动践行着垃圾分类这一新时尚。

在市民用“体正直”表达对垃圾分类的支持认同时,相关部门也要认真对待他们“口嫌”的一些槽点,对合理、可行的建议,要及时采纳推广,对确实需要破解的难题,要认真研究解决方案。

我们相信,经过一段时期的努力,等大家切身体会到垃圾分类的好处,看到垃圾减量、环境改善、文明素养提高的成果,一定会从“口嫌体正直”到心口如一、自觉践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