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吃冰棍大出血”谈中医“脾不统血”

夏天吃冰棍很常见,很多人也爱吃,但是如果一下吃的过多,那就要出事了。下面的一个小男孩就是这样:

(人民网合肥4月20日电)近日,安徽阜阳一7岁男孩因连吃3根冰棍导致消化道反复大量出血,在24小时内输血量高达8000毫升以上,相当于把全身的血液换了5遍!经救治,男孩已转危为安。

脾胃虚寒非经期出血(由吃冰棍大出血)(1)

乐乐家住阜阳太和,事发当天,乐乐和几个小伙伴结伴玩耍后满身大汗,独自回家的路上,乐乐觉得又热又渴便在村口小卖部买了1根冰棍,吃完之后觉得不解渴所以接着又买了第二根,吃了之后还是不解渴,于是又买了第三根,他在1小时内吃下了3根冰棍,吃完没多久就开始觉得胃痛。“我回到家的时候天刚刚黑,孩子躺在床上,床头一摊血,一问孩子,孩子迷迷糊糊说是他吐的。”乐乐妈妈说。经检查,发现患儿十二指肠球部有一个直径1cm,深0.4cm的巨大溃疡,受该溃疡腐蚀,患儿十二指肠球后动脉破裂并呈喷射性出血。

小孩子为什么吃了几根冰棍就会导致大出血呢?我们知道冰棍是大寒的东西,乐乐在短时间内连吃了三根,从现代医学来讲,吃了寒凉食物,会导致肠胃黏膜毛细血管收缩,以致于血管破裂,这就是吃了冰棍之后大出血的原因。其实不仅小孩子吃了过多的寒凉的食物受不了,就是大人过多的食用寒凉食物也会出血。我们下面再来看一个例子:

脾胃虚寒非经期出血(由吃冰棍大出血)(2)

据2016年4月8日《海宁日报》报道: 最近,市人民医院(上海长海医院海宁分院)接诊的因食用春笋引起消化道不适患者明显增多。陈女士长期在外工作,这次趁着清明小长假回到海宁。老妈做的油焖笋一直是她最喜欢的一道菜,陈小姐一连吃了好几顿笋。

昨天早上,陈女士上厕所时,吓出一身冷汗,“大便怎么成了黑色?”她连忙到市人民医院消化内科就诊。该院消化内科主任翟浩亮确诊陈女士出现黑便的原因是胃出血,他介绍说,每年一到春季,做胃镜检查的病人比其他季节要多,这其中除了春季早晚气候温差变化大引起胃肠道不适的原因外,主要与食用春笋有关。

为什么吃了几顿笋,也会导致胃出血呢?这除了笋中含有大量的纤维素,比较难消化之外,其中另一个主要原因还在于中医认为竹笋味甘、微寒。唐代名医孙思邈在《千金方》中指出:“竹笋性味甘寒无毒,主消渴、利水道、益气力、可久食。”清代养生学家王孟英说:“笋,甘凉、舒郁、降浊升清,开膈消痰,味冠素食。”但是也是因为其性寒,所以食用竹笋并不是人人皆宜,对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胃出血患者极为不利,慢性胃肠炎患者也不易康复。15岁以前儿童尤应注意不宜多吃;脾胃虚弱者或妇女产后以及因吃笋会诱发、复发哮喘的人不宜吃笋;年老体弱者、消化不良者、脾虚肠滑者不宜多食春笋。

脾胃虚寒非经期出血(由吃冰棍大出血)(3)

显然上述新闻中的陈女士就是因为吃笋过多了而引起脾胃不适,最终导致胃出血的。中医讲“肾为先天之本,脾为后天之本。”脾胃是气血生化之源,所以对身体健康来说非常重要。然而生活中的很多不良习惯,比如饮食不节、过食肥腻、忧思过度、偏食偏嗜、饥饱不均等都可能伤及脾胃。现如今,很多人不仅仅是在炎热的夏季还是其他季节都喜欢食用一些生冷寒凉食物,殊不知这样的食物会影响到脾胃健康。伤脾胃的因素很多,而寒凉食物是主要危害之一,长期脾胃虚寒,不仅会导致腹泻、腹痛,还会影响食物的吸收。

如果短时间内过多食用寒凉食物,则会导致急性的肠胃黏膜毛细血管破裂而出血,如果平常不注意饮食,过食生冷,则会造成慢性脾胃损伤,给脾胃带来终身伤害。中医关于脾胃寒凉有个比喻,很形象。说脾胃就像一个锅,这个锅一定是热的,才能把锅里的食物煮熟。

胃不就是人体的“一个锅”吗,如果总吃寒凉食物,胃这个“锅”总是凉的,胃里的食物如何能“腐熟”啊,而食物不熟,就像我们总吃半生不熟的的东西,身体能很好的吸收吗。现在很多人,包括青少年,一个个“小皇帝”,食物并不缺乏,但很多孩子包括一些年轻人,为什么还是免疫力差,体质瘦弱,干吃不胖,就是和经常吃寒凉食物有密切关系,而这在孩子的饮食中,非常普遍,越小,对孩子脾胃影响越大。所以,各种冰镇饮料、冰镇啤酒、冰镇西瓜、冰点等食物到了最“热”的时候,我们还是尽量克制,适可而止吧,虽然暂时没什么问题,但“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脾胃虚寒,也是“润物细无声”,“致病”容易“治病”难啊。

脾胃虚寒非经期出血(由吃冰棍大出血)(4)

中医上讲脾胃的功能除了是气血生化之源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功能就是“脾统血”,指脾有统摄血液在经脉之中流行,防止逸出脉外的功能。《难经·四十二难》:“(脾)主裹血,温五脏”;脾主中焦,化生营气,营行脉中,血由气摄,脾虚则营气化生不足,影响统摄血液的功能,容易引起各种出血疾患。按照传统中医的说法,脾喜燥恶湿,脾出问题,往往是湿邪困脾所致。而湿邪伤脾又有寒湿与湿热之分,寒湿困脾证,是指寒湿内盛,中阳受困而表现的证候。多由饮食不节,过食生冷,淋雨涉水,居处潮湿,以及内湿素盛等因素引起。

如果人体中脾因饮食不节,过食生冷而受伤了,显然就要影响脾的统血功能,从而出现“脾不统血”的症状。这种症状指脾气虚弱,不能够统摄血液,致使血液容易溢出脉外。脾胃是气血之源,脾运健旺,气血才会旺盛,血液得以在血管内运行而不至于溢出脉外,反之如果脾胃虚弱,气血就会虚亏,血液不按规定的路径循环,造成出血倾向。脾不统血是指脾气虚弱,不能够统摄血液,致使血液容易溢出脉外。脾胃是气血之源,脾运健旺,气血才会旺盛,血液得以在血管内运行而不至于溢出脉外,反之如果脾胃虚弱,气血就会虚亏,血液不按规定的路径循环,造成出血倾向。脾不统血可以说是脾气虚的一种特殊表现。脾不统血之出血,乃属虚证,寒证,由气(阳)不能统摄而成。故治疗上应以益气而固血为要,归脾汤乃主治之方,人参为大剂应用之药,征临床上,适于出血,血色鲜明,或略兼紫块者之虚证。若是血色晦暗者为血寒不归经,还须兼以炮姜炭,或大剂理中温之;或加肉桂行之。此外,在临床临证时,还切不可见血便责之火热,而妄投苦寒之品,那么就不异于雪上加霜,后果不良。脾不统血,临床见症颇多,表现不一,在上者,吐、咳、齿、鼻衄,在下者,尿血、便血、以及崩漏者。治疗大法,虽为益气以摄血,然而随转山穴部位的不同,而须选择恰当的引经药,以期获得更佳的效果,如在上者引之于牛膝,在下者升之于柴胡、升麻等。肺胃出血常先白芨,大肠出血多用地榆、槐花,尿血取小蓟。崩漏加艾叶等。治疗出血,止血为第一要法,但血既离经,又易产生瘀血,瘀血不去,新血难生,血亦难止,所以在选方用药时,除益气补脾之外,还宜选择一些止血而不留瘀的药物,如三七、蒲黄、茜草根、花蕊石等之类。

脾胃虚寒非经期出血(由吃冰棍大出血)(5)

“急者治其标,缓者治其本”,如果因过食寒凉而导致脾不统血的症状出现,我们在急于止血的同时,还要健脾,让脾的功能旺起来,这样脾能统得了血,血才不会妄行,才能老老实实的流行在血管之中,才能根本上治疗各种出血之症。

但健脾是一个慢功夫,需要调理一段时间,健脾的基本方药是(1)归脾汤加减:黄芪、白术、茯神、龙眼肉、酸枣仁、党参、木香、炙甘草、当归、远志、生姜、大枣。本方能养心健脾、益气补血,故适用于脾虚气弱、不能摄血者。(2)补中益气汤:黄芪、炙甘草、党参、当归、陈皮、升麻、柴胡。本方能调补脾胃,升阳益气,适用于中气下陷而不摄血者。(3)黄土汤:干地黄、白术、附片、黄芩、阿胶(另包烊化)、炙甘草、灶心土。本方能温阳健脾止血,适用于脾阳虚而不摄血者。

在健脾的中药调理过程中,还可以根据不同人的情况或同一个前后的不同情况对药物进行加减变化:鼻齿、肌出血时选用方(1)酌加侧柏叶、茅根、藕节等以止血。便血可用方(3)加炮姜温阳止血,白及粉以收敛止血;便血不止,尚可加三七粉、花蕊石以化瘀止血。尿血用力(2)加龙骨、牡蛎、金樱子各以固涩止血;若尿中有血块,宜加三七、生蒲黄各、琥珀粉(冲服)以行瘀止血。月经量过多,崩漏可选用补中益气汤加阿胶、艾叶、炮姜以温经止血,加乌贼骨、血余炭、茜草炭、仙鹤草、旱莲草各等固涩止血。若出血最多,病人面色苍白,汗出肢冷,脉微欲绝,为气随血脱之危重证候,当急用独参汤(人参)益气固脱,待病情缓解后,再辨证论治。若气虚衄血不止,可用生晒参,加童便一盅冲服。

脾胃虚寒非经期出血(由吃冰棍大出血)(6)

药物调理很重要,但食疗也很重要,如果脾气虚弱,我们平常可用如下方法调理:(1)红枣,煎汤连枣服。可常服,能补益脾胃。(2)大枣、藕节1份,将藕节水煎至粘胶状,再加入大枣同煮,每天吃适量大枣,可健脾益胃止血。(3)花生衣、红枣,水煎服。治肌衄。(4)活鲫鱼l尾(约4、5寸长)去肠杂,腹内纳入当归、血竭、乳香,泥封烧存性,研成细末,用温黄酒送服。1日2次,治脾不统血之血崩。(五)静脉注射疗法生脉针(或参麦注射液)由人参、麦冬、亦可加入五味子制成静脉注射液,每次30~50毫升加入10%葡萄糖注射液100毫升,静滴。每日l~2次,适用于气不摄血和气阴两虚之出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