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恩章病情(随笔杨恩章切防)(1)

切防“惯病”成为“致命症”

——论习惯

作者 杨恩章

杨恩章病情(随笔杨恩章切防)(2)

“难管的是任意,难防的是惯病。”《呻吟语》中的这句老话,堪称是醍醐灌顶之言。

所谓惯病,是指低俗、丑陋以至邪恶的习惯。

惯病难防,更难治。这是由于习惯成自然,自然成自动。

习惯,是指人们长时间养成的不易改变的行为方式和生活方式。陋风恶习,是在不声不响、不知不觉中养成的,一旦有所察觉,就身不由己,犹如神差鬼使一般,成为一种不由自主的行为,成为邪念恶德的实施帮凶。而要克制和改变,非刮骨疗毒、壮士断腕的决心和毅力,难以奏效。

今年4月27日,中央纪委国家监委公布了3月全国查处违反中央八项规定精神问题汇总情况。当月,全国共查处违反中央八项规定精神问题6210起,批评教育帮助和处理9330人,其中,党纪政务处分6039人。中央八项规定的内容,不少涉及到违规吃喝、收受礼品礼金等“惯病”,从八项规定公布之日起,至今已103个月,而顶风违纪的起数和人数竟还如此之多,可见,“惯病”确实难防难治。

惯病,再难防也得防!不防,不得了!

惯病,再难治也要治!不治,了不得!

(一)习惯与道德:

治其身者,慎其所习

习惯往往与道德紧密关联。世界著名哲学家亚里士多德说:“一切德性通过习惯而生成,通过习惯而毁灭。”道德习惯是道德的重要组成部分和表现形式,道德习惯又直接影响道德的养成和改变。道德习惯是在一定道德信念和道德意志的指导下,通过日积月累的道德行为逐渐养成的一种自觉行动。

高尚的道德习惯,是美德的完善与成熟的表现;而卑劣的道德习惯,则是恶德发展到相当程度的标志。道德习惯,是一种顽强而巨大的力量,以至它可以主宰人的一生,改变和决定一个人的人生轨道和结局。

杨恩章病情(随笔杨恩章切防)(3)

除恶习,扬良习,是加强道德修养的题中应有之义。对于惯病中的陋习恶习,人人都需防治,为官从政者更要竭力带头克治。这是因为,与平民百姓相较,为官者沾染的恶习,一般是权位的衍生品,侵蚀面宽得多,危害性也大得多。

对于执政者克治恶习的重要性和实施方略,我国许多贤臣良仕多有论及。唐代魏征在《十渐疏》中说“立身成败,在于所染,兰芷鲍鱼,与之俱化,慎乎所习,不可不思。”

清代名臣孙嘉淦,专门向雍正皇帝进呈过一个名为《三习一弊疏》的奏折,指出耳习于誉化、目习于媚化、心习于自是,三习产生的一弊是“喜小人而厌君子”,除三习防一弊是兴政“治乱之机”,并指出要纠正偏听、偏见和偏心的弊病,“不在乎外,惟在乎心。”

三国时的魏国尚书何晏,也明确提出:“治其身者,慎其所习。”这些名臣之言,至今不失为警世之言。

杨恩章病情(随笔杨恩章切防)(4)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现代生活的刺激性和诱惑性大大加剧,一些干部经不住灯红酒绿和名、权、钱、色的考验,自觉不自觉地沾染和养成了种种恶习,成为心怀不轨者围猎的缺口,将其变成替自己效劳的“马前卒”。

前些年落马的腐败官员中,不少就是因为贪腐成性,习以为常,走上了邪路,其中有的还由一般惯病恶化到病入膏肓,不可救药,走上了不归路。

由此看来,为政者克治陋风恶习,关乎私德、公德和大德,关乎个人成败与事业兴衰。用良习克恶习,是个人修德养心、袪邪持正的突破口和着力点。正可谓,“此处着力,便是穴上着针,痒处着手”。对于党员干部中存在的影响廉洁履职、秉公用权的陋风恶习,必须采取“零容忍”和“改立决”的态度。

凡是有道德意义的习惯,凡是可能影响道德与情操的习惯,都要慎之又慎,尤其是对于容易引起连锁反应的恶习,更应恶防死拒。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有一种习惯千万不能养成,那就是带坏其他习惯的习惯。这话深有道理。这样的习惯具有传染性、扩张性,它会促生和带坏其他的习惯。如,贪婪成性,必然促生出说谎、欺骗和淫荡等恶习,来为贪婪这个主恶习掩护和“保驾”。难怪古人早就说过,贪为天下第一恶,一恶生万恶。

(二)习惯与细行:

不矜细行,终累大德

据《尚书》记载,周武王灭了商朝,声威显赫,四方朝贡,有个小国进贡了一头高大威猛的獒犬,还能晓解人意。掌管国家政事的高官召公,担心武王玩物丧志,劝武王继续修德慎行,指出“不矜细行,终累大德”,清代王夫之在《读通鉴论》中也说过类似的话:“不虑于微,始贻于大;不防于小,终亏大德。”

这两段话意指不注重小节细行,到头来会伤害大节大德,因细行不慎跌落悬崖,前功尽弃。

善恶之习,朝夕渐染,终于移情易性。不良习惯是在日积月累中逐渐养成的,也是在细微之处逐渐扩张的。一个人的道德修养,如果不注意品德思想作风和生活作风方面的细末小事,长此以往.必然会积细行而成恶习,直接影响到大节大德。所以,一个人坚守正道、拒染恶习,就要注意从点滴防起,从不易察觉处防起,小心点检,严律其身。

全国乡镇干部的榜样吴天祥有句经常挂在嘴边的口头禅:“拿了别人一分钱,自己就不值一分钱。我们不能收一分不干不净的钱,不能吃一顿不明不白的饭,不能做一件不端不正的事。”

据史载,在古代清官之中,唐朝宰相陆贽的清廉程度甚至要超过宋朝的包拯。陆贽清正廉明,自律严苛,不明不白的钱分文不受,不少官员埋怨他不近人情。他的清廉,连唐德宗都看不下去了,于是叫翰林学士顾少林给他传密旨道:“清慎太过,都绝诸道馈遗,却恐事情不通。如不能纳诸财物,至如靴鞭之类,受益无妨”。意思是说,如果金银珠宝不收,那么别人送的小礼品完全可以拿着,增进一下同僚之间的关系。但陆贽仍坚持己见,撰文进谏道:“贿道一开,展转滋甚。鞭靴不已,必及衣裘;衣裘不已,必及币帛;币帛不已,必及车舆;车舆不已,必及金璧。日见可欲,何能自窒于心。”陆贽这番关于慎微杜渐的哲言,今日仍不失为警世良言。

杨恩章病情(随笔杨恩章切防)(5)

循着许多违法犯罪者堕落和轨迹,不难发现,他们大多是对腐朽的生活方式从厌恶发展到羡慕,从躲避发展到贪求,从最初接受别人一条烟、一瓶酒于心不安,积久成习,由有所顾忌发展到寡廉犹耻,由小贪小占发展到狮子大张口,成万成亿地索贿受贿,一步步堕入罪恶的深渊,而不能自拔。

让我们欣赏一下报刊上曾披露的几位落马贪官的忏悔,不难发现他们堕落的轨迹竟如出一辙,都是由不矝细行发展成恶习所致。

某地级市组织部原部长忏悔自己收礼的过程说:“回想我的过程,多么像温水煮青蛙啊。我就是水中的那只青蛙,水温慢慢升高自己却浑然不觉,开始时还觉得很舒服,等到水温高了受不了想跳出来时,四肢已经半熟,无能为力了。”

一位原任副县长因受贿被判处有期徒刑12年,他当庭宣读了自己的万言悔过书里一段话:“当时我对金钱是又爱又恨又怕。逐渐地自己收受钱财多了,慢慢地也就习惯了,收钱时也就心安理得了。”

无独有偶,某县住建局长,同样因放松思想改造,养成了一些“坏习惯”:从不抽烟到“送好烟来者不拒”;从不喝酒到“几天不搞一餐好酒,心里总是慌慌的”;从不打麻将倒成了麻将迷……,他在自己的忏悔书中写道:“自己走向犯罪道路不是偶然的,是长期养成的坏习惯造成的结果。”

无数正反事例证明了这样的道理:于细微处见精神,于细微处也见品德。小事小节是一面镜子,能够见人品,见作风,见党性,见原则。

面对形形色色的诱惑、腐蚀和“围猎”,党员干部要保持清醒头脑,慎独慎微,防微杜渐,特别是在夜暗下、无人时、细微处,始终不忘初心,始终保持政治定力和思想定力。坚持做到,非己之有,点滴不沾;不义之财,分文不取。

(三)习惯与嗜好:

有美嗜者,必有美毒

嗜好与习惯,是不同的两个概念。两者最大的区别是,嗜好是有意识的一种感觉和行为,而习惯则大多是无意识的行为和生活方式。

然而,两者又有着天然的联系。习惯是由有意识嗜好等行为和生活方式(包括态度、情绪、信仰)起始的,当嗜好发展到非常痴迷的程度后,就渐渐从有意识发展到无意识,不经过思索,不经过意念“决定”,而成为自动化即习惯化的行为,即由自主性嗜好,发展到不由自主的自动化习惯。

自古以来,不少人正是由于放任低劣的嗜好,逐步发展成邪恶的惯病,最终导致自我堕落,甚至自我毁灭。

再者,领导者的个人嗜好,往往是容易被敌方或仇家攻破道德防线的大缺口。古人早有言:“必先投其所好,然后得制其命”,“倾其所有,不如投其所好”。

杨恩章病情(随笔杨恩章切防)(6)

在现今社会,凡是不法之徒,都更深谙“将欲取之必先与之”的道理。有个犯罪分子说得更直白:“不怕官员不上套,就怕官员无爱好。”

在历年来被惩治的贪腐官员中,有的原本就有低劣的嗜好,有的则是心怀不轨者花本钱将其嗜好“培育”成惯病的,然后,他们从领导者嗜好入手,设饵下套,投其所好。比如,你嗜酒,就有人投之以佳酿;你嗜色,就有人投之以粉黛;你嗜财,就有人投之以重金;你嗜文玩,他就投之以名玉、名帖、秘籍,等等。

一些领导干部开始可能有所戒备,但经不起重饵诱惑,很快就会丧失警惕。对所贿物品从半推半到欣然受领,甚至发展到出手索贿。当索贿者全然把所谓的雅好当作权力寻租的遮羞布,当作捞钱的工具,那就自然成为围猎者手中的猎物和任其摆布的棋子。

到了这一步,贪腐官员就由被收买者沦为出卖者,不惜出卖自己的灵魂,出卖党纪国法,出卖国家利益,对投其所好者不法分子的要求有求必应,利用手中公权对违法犯罪分子的投资予以报偿,况且使对方得到高出投资成百上千倍的回报。可悲啊!一个个堂堂的高官大员,就这样由嗜名烟名酒、巨额赌博、名家书画等惯病,致贪致腐甚至致命的。

当然,也有些贪腐分子以爱好为幌子受贿索赌,事发后还以嗜好二字掩盖其罪恶,那就另当别论了。

“有美嗜者,必有美毐!”领导者应将《格言联壁》这句话引以为鉴,严格慎其所好,防人投其所好,下力戒除低劣的嗜好,培养积极健康的生活情趣和爱好。不然,不良的嗜好,很容易成为预设道德防线的溃决口。

(四)习惯与时间:

念念改过,久久为功

某种恶习一旦形成,就具有相对的稳定性,也有一种很强的顽固性。

培根曾说过:几乎一切都难以战胜习惯的作用,其势力之强,以致人们尽可以诅咒、抗辩、发誓、夸口,到头来却依然难改旧习惯,照旧干下去, 似乎人们是无生命的偶像,机械地跟着习惯的轮子转动。这种说法尽管太绝对了些,但也说明了改变恶习确非易事,需要坚持从多方面下狠功夫、硬功夫和长功夫。

要积识过自省之功。学习教育其实就是一种幼年起养成习惯的渠道。对于成年人亦如此。要坚持学习革命理论,提高对习惯的鉴别选择能力,及时识别坏习惯的起因和表现,从而变迷茫为清醒,变被动为主动。

要积勤勉不辍之功。宋代陆九渊说过:积勤勉之功,旧习自除。坚持自警自勉, 纠正自身的旧俗恶习,做到有诚意,不自谅,不自欺,不掩饰,不伪作,真纠实改。

要积恒久守常之功。坏习惯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改正它也非一日之功。这就需要下持久的决心,用恒久的强力,一日也不间断地同各种恶习作斗争。同时,坚持养成一些好习惯,用好习惯取代坏习惯。

杨恩章病情(随笔杨恩章切防)(7)

在这方面,曾国藩堪称是世人的典范。

他从立志学圣人那天开始,就建立起两个好习惯,着力改正自身浮躁、傲慢和贪色三个恶习。一个是每天记日记自我检讨的习惯,他说“每日一念一事,皆写于书,以便触目克治”;另一个是靠慎独自我反省的习惯,他认为“盖其慎独之严,虽妄念偶动,必即时克治”。

透过曾国藩的日记,可看出他已经养成了持久自省自责的好习惯,稍有邪念便自我严苛挞伐,还抖露给友人监督改正。他持守“念念改过,虽小必惩”的格言,几十年如一日从不松懈,终于达到了立言、立功、立德的三高境界,真不愧为连毛主席都拜服的“完人”。

(文中部分插图来自网络向原创者致谢)

杨恩章病情(随笔杨恩章切防)(8)

作者简介:杨恩章,山西省河津市人,1965年2月入伍,当年8月当班长,9月入党。曾任原65集团军宣传处长,193师政治部主任、政委等。年轻时被多家报社聘为特约记者和特约通讯员。写有《官德与官能》《官德与理性》《官德与官戒》三本书,前两本受奖,第三本自费出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