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戏三试艺考题(上戏三试艺考题)(1)

话剧《蔡文姬》是我国著名历史学家、文学家郭沫若先生在1959年为北京人民艺术剧院创作的五幕历史剧。

关于艺术风格

此剧为现实主义古典正剧。剧中台词的文学性和诗意很强,并在感情上还富有浪漫色彩,情感丰富多彩,气势磅礴、雄伟,此为剧作者以及本剧的风格。大家看过全剧之后,一定会有一个想法,那就是:好像戏曲啊,人物说话都在拿腔拿调,不说人话。人物的动作也略显机械和僵硬。其实我想告诉大家的是这是由于本剧创作的时代背景决定的。上世纪50、60年代我国掀起的学习戏曲的热潮,它所面对的就是是"中国话剧要有鲜明的民族风格"的课题。戏剧家从理论上认识到话剧学习戏曲不是让话剧像戏曲,而是为了丰富和发展话剧的观念和手法以使其更具民族色彩;认识到话剧学习戏曲不能照搬其外在形式,而应着重把握其美学精神和创造原则;认识到话剧学习戏曲要从表现生活和话剧的特点出发,使戏曲"化"为话剧的东西以加强话剧的艺术表现力。所以本剧将戏曲的程式用来塑造话剧人物,避免了生搬硬套,对戏曲美学的运用,也显得得心应手,使这出戏荡气回肠,诗意盎然。当然因为当时闭关锁国缺少对世界戏剧的广泛借鉴,从而在相当程度上又造成这时期话剧“戏曲化”的偏差。我们以现代人的审美角度老看似乎会认为此剧“老套”、“假”,但是对于戏剧我们讲究“一戏一格”,创作时代背景也就造就了《蔡文姬》独特的艺术风格:接近生活又不失传统戏曲美感。造就了中国近现代话剧史上的经典之作。

上戏三试艺考题(上戏三试艺考题)(2)

话剧《蔡文姬》人物造型

剧情梗概

汉末,中原地区连年战乱,名儒蔡邕的女儿文姬,流离在乱军之中,幸亏遇到南匈奴左贤王把她拯救出来,且与她结成夫妇。后来虽然生了儿女,但是文姬一直在怀念着故土,怀念着她死去的父亲。过了十二年,汉丞相曹操,新近平定了中原,很想在文治声教上作一番事业。他原和蔡邕是旧友,也知道他有续修汉书的志向,但是蔡已去世,曹操惋叹之余,因而想起了颇有才名的文姬,于是派董祀、周近为使者,往南匈奴迎她回来,让她继承蔡邕的遗志。他们到了南匈奴之后,妄自尊大的周近,激怒了左贤王,使她误解了汉朝的态度,文姬也踌躇起来。幸亏董祀详细地说明了来迎的意义,左贤王才明白了,而且和董祀结成生死之交,互以刀剑相赠。文姬只身南返。但是,一直在怀念着儿女,离中原越近,想念的越切,梦寐之中,都在思念着他们。积郁的感情是她写出了著名的诗篇《胡笳十八拍》。有一天,深夜了,她还在反复吟咏,董祀前来劝慰,要她以大义为重,这才使文姬从个人的悲哀中,解脱出来。南返中途,董祀摔伤了,文姬和周近等先回邺下。周近在曹操面前,说了董祀一些坏话,曹操大怒下令董祀自裁。文姬听说了,连忙赶来,有力地剖白了董祀的冤枉,曹操追回前令,处分了周近。八年以后,文姬整理出了蔡邕的遗文四百多篇,但是由于左贤王已于三年前战死,她非常怀念留在南匈奴的子女。恰在此时,南匈奴单于王带着这两个孩子到汉朝来了,文姬兴奋地写出了新的欢乐的诗章《重睹芳华》。在胡汉和好、母子团圆的情况下,曹操为媒,让文姬和董祀结成了夫妇。

上戏三试艺考题(上戏三试艺考题)(3)

话剧《蔡文姬》第一幕,南匈奴左贤王穹庐 舞台效果图

上戏三试艺考题(上戏三试艺考题)(4)

《蔡文姬》第二幕,呼厨泉单于大穹庐 舞台效果图

上戏三试艺考题(上戏三试艺考题)(5)

蔡文姬》第四幕,邺下,曹丞相书斋 舞台效果图

要在《蔡文姬》中选择一段独白,纵观全剧有一段适合女生的经典独白,我们加以分析,如下文:

蔡文姬:(行至墓前跪祷,向墓独白)爹爹,大家都睡定了,我又来看您来了。爹爹,你怕会责备我吧?曹丞相苦心孤诣地赎取我回来,这是一件天大的喜事啊。然而我真是太不应该了,我却总是一心想念着我留在南匈奴的儿女。他们一时一刻也不能离开我的心啊。(起立屏营)我离开他们~已经一个月了,我差不多每天晚上都睡不好觉。我多么想在梦里面看他们一眼,但是奇怪的是他们总不来入梦。呵,爹爹,该不是他们生了病吧?该不是他们遭受了什么灾害、该不是……唉!我真是不敢想呵,可是我的心却一时一刻也不能够停止想象啊。我无时无刻都在想呵,饭也不想吃,觉也不想睡。像我这样,回来我能够些什么?爹爹,我辜负了曹丞相,我辜负了你啦!(跪下)曹丞相要我学曹大姑班昭,让我继承父亲的遗业,帮助撰修《续汉书》。但是我已经成了一个废人。我有什么能力能够撰修《续汉书》呢?我有什么力量能够成为曹大姑班昭呵?我为什么要回来啊?我为什么要回来啊?爹爹,请你谴责我!谴责我!谴责我吧……(倦极,倒在墓前,昏厥)

人物背景分析

对于主人公我们需要知道的是,她的父亲是东汉时期的名臣、文学家、书法家。她做为家中的独女,不仅衣食无忧,更是可以跟随父亲学习关于文学、历史的知识,其对文学、历史、诗词不但有着广泛的了解,更是有自己独特的创作风格。其父生前一直在做汉代历史的编撰工作,蔡文姬当然也是耳濡目染,所以说其是名门才女一点儿也不为过。但之后父亲惨死狱中、家道崩落,同时天下大乱、战争爆发,这时她遇到了可能人生当中第一次挫折--流亡,在流亡的路上被散兵流寇袭扰却偶遇南匈奴的左贤王搭救,左贤王不但对文姬的父亲了解、仰慕,而且对她更是表达了倾慕之情。一边是对流亡生活的未知,另一边是远嫁番邦,作为一名女子选择了后者。之后育有一男一女两个孩子,如果没有别的事件出现,那么蔡文姬的一生就该是相夫教子、安享天年的王妃生活,对于汉朝的消息无非是来自觐见的南匈奴使臣带回来的,但是平静的生活却被曹操的使臣打破了,曹操(那时为丞相)对于汉代的文史编撰特别感兴趣,想起了远嫁匈奴的大才女蔡文姬。其实我们知道像主人公这种从小有过良好教育背景,特别是自己的父亲还是史学家的人,不可能在文史编撰方面没有自己的理想与抱负(其心中一直有想替父亲完成未尽之事的愿望),所以这次曹丞相赎回蔡文姬让她回汉朝编撰《后汉书》,不仅是对她能力的认可,更是给了她一个实现自己抱负的机会。所以一个重大的选择就摆在了蔡文姬的面前,因为在当时汉朝与南匈奴的关系微妙,一旦选择回汉朝那就是与现在生活告别,不但告别了当初救过自己,与自己朝夕相处的丈夫,更是告别了自己的一双骨肉,这在一名母亲蔡文姬看来是无法忍受的。但是如果不回去,故土无法重踏、曹丞相为换回自己付出的努力付之东流,最为重要的是多年的夙愿无法完成,这在才女蔡文姬看来也是不愿选择的。所以这两难的选择一直困扰着蔡文姬,直到汉朝使节董汜出面接洽蔡文姬并于与左贤王交好、排除了南匈奴的顾虑,使得文姬对南匈奴有了交待,文姬才最终做出归汉的决定。

本段大意

蔡文姬在从南匈奴回汉的路上路过长安,作为母亲,蔡文姬对两个孩子的思念始终萦绕着她,她废寝忘食,她不知道自己当初回汉朝的选择是否是对的,也质疑自己在这种情况下是否还有能力去完成未尽的事业。家事与天下事,自古不变的矛盾让蔡文姬心如刀绞。在父亲的墓前,她将这种在心中的矛盾表达了出来,纠结、无奈、不知未来路在何方。

表演及形体处理

同学们在处理的时候首先要知道蔡文姬的角色定位是“大青衣”,大青衣是指戏剧中对女角扮相的称呼,或者称之为正旦,是戏剧中的重要角色,青衣扮演的都是风度凝重,行为端方,气质含蓄的成熟女子。所以对于蔡文姬这一角色的外部行动的塑造其一颦一动都是端庄的中年女性的形象,不会有多余的不符合年龄和身份的动作,这方面大家可以观看一些中国传统戏曲大青衣形象,如:《霸王别姬》中的虞姬、《白蛇传》中的白娘子等,如果没有条件也可以反复观看电影版《蔡文姬》中蔡文姬的扮演者朱琳老师的外部处理,去学习站姿、步态、手势。

上戏三试艺考题(上戏三试艺考题)(6)

朱琳版蔡文姬的形体处理

语言处理

在语言处理方面,首要掌握诗化语言处理方式。那么什么是诗化语言?简单地说,诗化语言就是对日常语言的独特组合、诗化处理和“二度提纯”。它与小说散文等较为生活化、白话的文体语言比较,是具有独特的风格和气质的,也就是我们常说的“韵律感”。同学们我们可以思考一下,我们在读书的过程之中都接触过古代诗歌,我们在朗读古诗的时候都会下意识地放慢节奏,说清每一个字并伴有由声音的长短、强弱、组成间歇和停顿所构成的抑扬顿挫。这就构成了中文的“韵律”(这一点同学们可以通感一下美国黑人的说唱音乐,他们就是用字音的的长短、结尾的归韵来创造出歌曲,只不过他们创作的歌曲都是节奏明快的),“韵律感”是诗化语言的一种基本朗诵形式,所以对于本段文字的处理也是基于此的。所以本片独白大家首先要掌握一个字,就是“慢”。这个“慢”可不是大家简单理解的慢慢读,它是基于两方面的,第一个方面是对于文字表面的:要求大家准确的吐字归韵,放长韵尾,区别于生活语言的快节奏讲述。第二个方面是基于人物的:我们对于人物的分析和理解,蔡文姬的语言节奏不会是轻快的,她的话语的轻重徐急一定是符合她的人物背景的,那就是端庄凝重之感。在此我希望同学们去看一下《蔡文姬》中蔡文姬所著的著名诗篇《胡笳十八拍》了解一下诗句中作者所表达的情感,也会对大家更好的了解蔡文姬这个人物的内心提供帮助。其次我们来分析文字(用第一人称):今晚我已经不是第一次晚上睡不着来到父亲的墓前了,心中只有逝去的父亲能成为我倾诉衷肠的对象,所以我才会怕父亲会责怪自己总是夜晚打扰,想到曹丞相为了让自己回到汉朝所做出的努力并同时能够完成父亲未尽之事和心中理想,这真的是天大的好事情,我真的应该好好的想一想如何去做接下来的编撰之事,但是当我夜深人静的时候一闭上眼睛,眼前出现的都是儿子伊屠知牙师和襁褓中的女儿昭姬,哥哥的少年英气、妹妹的稚嫩小脸无时无刻不在牵系着我,现在想来离开他们已经一个月了,他们怎么样啊,我离开的时候哥哥是那么的依依不舍抱着我不让我走,妹妹也是我让四姨婆带回屋内,我不忍再见,我不在的时候他们睡得好吗?吃的好吗?哥哥有没有淘气不懂事、妹妹有没有生病,我在家的时候天天都可以见到,什么问题都可以及时处理,现在呢?四姨婆怎么样?有没有照顾好他们,他们千万要好好的别出什么事儿啊,不能往坏处想,但是我总是在想孩子啊,毕竟是我身上掉下来的肉,除了我自己谁能做到像亲生母亲一样照顾自己的孩子,没有母亲在身边的孩子那是多么的可怜啊,我回汉朝的选择到底正不正确,作为女人我是应该照顾孩子的,陪伴孩子健康长大;但是作为女儿、作为汉朝的子民我也是要为父尽孝、为国尽忠的,但是对于孩子的思念真的太强烈了,我巴不得一下就能去到他们的身边,我都没有想过回到汉朝我要如何开始编纂史书,我这样真是辜负了曹丞相对我的厚望,曹丞相把我比作女史学家班昭,我的人在汉心却全在南匈奴啊,哪还有心思和力量去做为国的大事啊!我为什么要选择离开孩子、我这样回汉朝有什么意思呢?爹爹,女儿没有出息,辜负了您的培养,无力完成您未尽的事业,您谴责我吧,谴责我吧。

同学们要学会用第一人称来分析独白段落,因为你要扮演的就是这个角色——蔡文姬,一定要跟剧中人物一样所思所想,这也是独白作为一种朗诵形式它的特别之处!

上戏三试艺考题(上戏三试艺考题)(7)

本文作者:卢毅,青年演员、导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