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深圳地铁官网发布的环评报告透露,深汕铁路新建正线年底开工——届时也是深汕特别合作区管委会揭牌三周年之际。该线预计2026年建成通车,深圳市中心至深汕合作区运行时间将缩短至30分钟。几乎同一时段,广州至湛江的高铁也在推进,广湛高铁预计2025年建成通车,彼时湛江90分钟直达广州中心区。

深汕、广湛拉近的不仅只有时空距离。广东十四五将广深定义为“双核”,汕头、湛江则是沿海经济带东西两翼的省域副中心城市。今年年初,深圳与粤东汕头,广州与粤西湛江分别签署合作框架协议,广东区域协调发展“核 副中心”模式正式起航。

广东区域发展不平衡是个老话题。与其他省份副中心相比,从经济总量来说,汕头和湛江很难匹配得上副中心称号——不必说襄阳宜昌、岳阳衡阳,连赣州也高过汕头湛江。2008年前后,广东试图以“双转移”来填平区域鸿沟,2013年也曾实施粤东西北振兴战略,结果并不如人所愿。十四五规划提出“核 副中心”模式会否奏效?粤西粤东谁能率先突围?

广州中心五区和深圳中心五区(广州向左深圳向右)(1)

广东21个地市2020年经济数据,从上至下依次为“一核、一带、一区”板块所对应城市

-1-

“对口扶贫、双转移”未能抹平区域鸿沟

断言汕头湛江近年发展没有太大起色并非没有依据,我们来翻翻账本。去年湛江GDP为3100.22亿元,同比增长1.9%;汕头为2730.58亿元,同比增长2.0%。如此经济规模在GDP总量已领跑全国三十余年的广东实属普通,而且两市经济增速低于全省平均,处于中游。以疫情之前的2019年来看,两地人均GDP均在4万元规模,而国内人均GDP已突破7万元。

汕头、湛江其实祖上也阔过。这两个城市都靠海,汕头开埠时间可以追溯到160多年前,改革开放之后成为全国首批经济特区之一;19世纪90年代,湛江被法国租借时就有“广州湾”的称号,同样在改革开放之后成为首批沿海开放城市之一。不过,改革开放四十余年,对比珠三角地区的翻天覆地,汕头湛江甚为落寂。

汕头和湛江的状况基本代表了粤东、粤西。从全国地图上看,广东的轮廓就像一个呈东西走向的“大鸡腿”,鸡腿有肉都在“中间”,数据显示,2019年,珠三角GDP近8.7万亿元,粤东近7000亿元、粤西约7600亿元、粤北约6200亿元。

广东一直在努力填平区域发展鸿沟。改革开放头二十年,广东区域发展战略是珠三角率先发展带动粤东西北,期间虽也强调区域协调,但经济重心仍在珠三角。世纪之交粤东西北人口占全省一半、面积占七成,而GDP总量仅占二成,人均GDP全部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2005年,广东提出珠三角转型升级和“双转移”战略,鼓励珠三角与粤东西北共建产业转移 园;2013年,粤东西北振兴发展全局战略出台,广东提出集全省之力“振兴东西北”。当时的目标包括,到2020年前,粤东西北12市人均GDP 达到或超过全国平均水平——从上面的数据来看,这个目标落空了。

2015年前后,国内经济进入新常态。珠三角产业转型较早,创新能力提高快,先进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现代服务业增长显著;粤东西北原有产业结构水平低,转移而来的产业仍是以劳动密集型传统产业为主,R&D经费还不到全省一成,创新弱转型慢。双循环格局下,这些因素对广东缩小区域差距形成新挑战。

过去二十余年,产业转移、财政政策、社保与基建,是广东协调区域发展的三大核心政策。从最初直接以财政转移为主的扶贫,到以产业转移为主导,政策由“输血”改为“造血”,但产业转移治标不治本、区域协调实施变了味,粤东粤西与珠三角的差距并无本质变化。

广州中心五区和深圳中心五区(广州向左深圳向右)(2)

广东综合运输通道和交通枢纽布局示意图。湛江和汕头将打造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功能

-2-

粤东城际联系更紧、粤西跨省通道更通达

未来五年,广东以“一核一带一区”谋划区域协调发展。广东省社科院邓智平认为,这折射出广东区域发展战略的改变:“按国家提出的主体功能区要求,改变了原来简单按地理划分区域的思维,转变依靠珠三角产业转移或溢出来带动粤东西北发展的固有思路,实施以主体功能区为引领的新战略,即根据每个区域基础条件、资源禀赋、发展潜力来确定其基本功能。”

“双核 双副中心”不同于此前扶贫性质的对口帮扶,而是双方在互有优势、互相提供空间情况下开展合作。广东省委党校教授陈鸿宇解释,一方面,广深发挥核心引领、辐射带动作用;另一方面,汕头、湛江要增强内生动力。那么,以汕头为引领的粤东和以湛江为引领的粤西,谁能与广深有更多互动、互补,更快以实力“出圈”呢?

交通走廊是区域经济的联结枢纽,我们先来看看粤东、粤西的交通“储备”。粤东现已开通广梅汕、梅汕、厦深等3条高铁线路。广东十四五规划建设重大交通基础设施项目表透露,将续建广州至汕尾、深圳至深汕特别合作区铁路,新建汕头至汕尾、漳州至汕头高铁广东段。

2018年江湛铁路通车前,粤西还处于普速铁路时代。目前在建的广湛高铁与广汕高铁相连后,亦称为湛汕高铁。除广湛高铁外,广东还将新建合浦至湛江(广东段),湛江至海口高铁(广东段)。目前粤东高铁线路、班次及站点均优于粤西,但从在建和规划项目看,两地差距会变小。而且,深广都将会有高铁通往粤东、粤西。

此外,上述高铁线路绝大部分都是广东的对外高铁通道,涉及粤东的包括福建方向的厦深、广漳、广龙铁路;涉及到粤西的包括北部湾及滇中方向的南宁至玉林铁路至广湛铁路连接线、深圳经湛江至合浦铁路、广州经湛江至海口高铁。区域内部,粤东城际推进中,粤西城际还没影。总体而言,粤东城际间、省内交通比粤西更通达,但在跨省通道上粤西有更广阔天地。

广州中心五区和深圳中心五区(广州向左深圳向右)(3)

粤东地区城际轨道交通规划示意图。相比粤西,粤东城镇化水平更高,城际交通更通达

未来五年,汕头、湛江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功能会得到强化。广东十四五提出,以汕头港、湛江港为核心推进粤东、粤西港口资源整合;湛江机场迁建、揭阳潮汕机场航站区扩建也会同期进行。所以,粤东、粤西在交通走廊上,基本处于同一起跑线。

-3-

汕头期待“工业立市”、湛江寄望“先进制造”

说完交通说产业。粤东这边的汕头经济仍以建筑业和投资为支撑。去年建筑业总产值790.57亿元,接近GDP三成,同比增长10.8%。与此同时,基础设施投资943.35亿元,投资规模在全省排第3位,同比增长16.0%。与此相对的是,制造业投资下降46.8%,接近腰斩。

湛江去年规上工业增加值639.88亿元,同比增长5.4%。但产业结构还是不尽如人意:采矿业实现增加值185.42亿元,同比增长13.7%,而制造业增加值401.07亿元,同比下降0.1%。虽然珠三角二产比重逐渐下降,但广东省制造业发展重心仍集中在珠三角。

对于绝大部分城市来说,制造业是城市之魂。今年广东省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支持汕头发挥港口和铁路服务支撑作用,加快传统支柱产业技改和质量建设;支持湛江参与国家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对接海南自贸港,抓好东海岛开发建设,发展先进制造业。在湛江,钢铁、石化、造纸是三大产业支撑,宝钢(湛江)钢铁基地、中科炼化、巴斯夫(广东)堪称代表。

那汕头产业路在何方?汕头以纺织、玩具等轻工为主,有一批细分行业“冠军”,但体量小、层次低、新兴产业偏弱。近日,在调研智能装备制造业座谈会上,汕头主政者抛出“321”产业布局思路,立志走“工业立市、产业强市”之路。具体而言,“三新”即新能源、新材料、新一代电子信息产业;“两特”即纺织服装、玩具创意特色传统产业;“一大”即大健康产业。

广州中心五区和深圳中心五区(广州向左深圳向右)(4)

粤东粤西的战略支柱产业及战略新兴产业(蓝底)

广东省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十四五”规划框定的战略支柱产业中,汕头和湛江各自占了8个——其中,湛江三星产业比汕头领先1个。在战略新兴产业中,汕头比湛江多2个,湛江的新能源和汕头的高端装备制造均为三星,不过汕头二星新兴产业比湛江多了4个。概括来讲,汕头的新兴产业潜力或将优于湛江。

从高校资源来看,汕头有两所本科院校,湛江有四所,一个质量占优、一个数量取胜,但对标大湾区发达城市,两地科创水平还有差距,与省域副中心城市定位并不匹配。汕头、湛江如何能够担起省域副中心责任,将粤东粤西带出圈呢?我们不妨再看看两地的核心竞争力是什么。

-4-

补齐短板跟上大势、不摆烂就有新出路

“侨”资源是粤东区域的核心优势。广东省政府参事、华南师范大学教授林勇认为,要充分利用“侨”资源吸引商业和技术人才回流,为侨资企业进入汕头提供方便。此外,汕头不仅可以吸引港深企业来汕投资,还可通过共建产业园区方式,有效利用深圳在政策和人才资源等方面的优势——把深圳大数据、动漫设计等领域龙头企业引进汕头,推动产业升级发展。

对于粤西来说,最大的优势在于“区位”。湛江身处粤桂琼交汇点,有港口资源,建设“陆海联动发展重要节点城市”和“现代化区域性海洋城市”也是广东给予湛江的角色定位。林勇认为湛江可以根据自身需求,有针对性选出若干重点产业集群与广州高校和研究机构深度对接。

广州中心五区和深圳中心五区(广州向左深圳向右)(5)

在2020沿海经济带协调发展指数榜单中,汕头和湛江分别蝉联了冠亚军,两地各有所长

过去四十多年对于粤东粤西来说,是失去的四十余年,“沿海开放城市、经济特区”这些往昔的政策扶持已不能再当成优势。广东逐步摒弃了“输血造生”的政策模式,试图建立起在市场利益主导下、各地市互利基础上的区域协作关系——如果说最开始的财政扶贫是“直接输血”、之后的“双转移”是输入造血干细胞,那么现在是思路就是“食疗”互补。

各地方政府作为相互独立的利益主体,如果在追求本地利益最大化基础上,合纵连横并组建区域经济合作组织,将有利地促进多核心发展结构形成——深汕合作区即可视为该模式之典型。细化到操作层面,就是产业集群效应和城市协作分工。相较而言,粤东城市化进程较快,会有一些优势。

广州与湛江、深圳与汕头搭成“对子”,但这并未禁绝广东地市之间,尤其粤东粤西内部城市之间的合作。一方面,汕头、湛江可与周边实现联动;另一方面,对于东西两翼其他城市来说,也需要借助汕头、湛江的发展优势,弥补自身短板——比如交通、平台、政策和营商环境等。目前汕头港、湛江港都是区域性枢纽港,如果能够合作那将会成为一段佳话。

从某种程度上讲,粤东粤西是半斤八两的难兄难弟,汕头和湛江各自的优势项目也并无太多交集。谁能最快补上短板,跟上区域发展大势,谁就能够率先突破固有格局。换句话说,粤东粤西最大的对手不是对方而是自己,只要不摆烂就有新出路。

参考资料:

广湛、深汕组CP 推动“双核 双副中心”.南方日报

深化财政体制改革,缩小广东财政收支区域差距.广东经济

改革开放以来粤东西北地区区域政策评价研究. 皮灿

“三新两特一大”:构建新格局 布局新赛道.汕头日报

汕头、湛江:当好沿海经济带的“引领者”.南方杂志

林勇:激发汕头湛江活力,带动区域协调发展.南方经济智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