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论语:读故事,学论语(雍也篇总第123章)

经典原文

子华使于齐,冉子为其母请粟。子曰:“与之釜。”请益。曰:“与之庾。”冉子与之粟五秉。子曰:“赤之适齐也,乘肥马,衣轻裘。吾闻之也:君子周急不继富。”

1.子华:姓公西名赤,字子华,又称公西华,比孔子小42岁,孔门七十二贤之一。

2.冉子:冉求,字子有,通称“冉有”,尊称“冉子”。在《论语》书中被孔子弟子称为“子”的只有曾参、有若、闵子骞和冉求等四五个人,冉有即其中之一。

3.粟:在古文中,粟与米连用时,粟指带壳的谷粒,去壳以后叫做米;粟字单用时,就是指米了。

4.釜(fǔ):古代量名,一釜约等于六斗四升。

5.庾(yǔ):古代量名,一庾等于二斗四升。

6.秉:古代量器,十六斛(hú)为一秉。一斛为十斗。一秉即一百六十斗。

7.周:(一作赒)周济、救济。

8.继:增添、增加,续其有余。

君子引而不发出自哪一课(君子周急不继富)(1)

子华出使齐国,冉求替他的母亲向孔子请求补助一些谷米。孔子说:“给他六斗四升。”冉求请求再增加一些。孔子说:“再给他二斗四升。”冉求却给他八十斛(八百斗)。孔子说:“公西赤到齐国去,乘坐着肥马驾的车子,穿着又暖和又轻便的皮袍。我听说过,君子只是周济急需救济的人,而不是周济富有的人。”

经典故事

(一)公西赤使齐

在孔子的举荐之下,他的弟子公西赤要奉旨出使齐国了。考虑到自己走后,家中老母无以为生;老师帮了自己这么大的忙,自己又不好再开口,公西赤便委托自己的师兄兼孔子的管家冉有,向老师讨要一些粮食,以备自己走后,老母所食用。

君子引而不发出自哪一课(君子周急不继富)(2)

孔子听了冉有的请求,就说:“那就给她满满一釜的小米子吧。”

“公西赤要去很长的时间呢,老师您看是不是能再多给她一些?”

“那就再给她添上一庾。”

冉有还想再说什么,孔子却把头扭向一边,闭目养神去了。

冉有心想:子华这一走,少说也是三年五载,老师给的粮食有些太少了。

于是,冉有便自作主张,给了公西赤的母亲多达八百斗小米。

后来,孔子知道了这件事,既没有怀疑冉有假公济私,也没有批评他自作主张,而是语重心长地对冉有说:“公西赤这次出使齐国,乘的是肥马拉的香车,穿的是轻暖的皮裘,雍容华贵。这是一个美差,他到任之后,一定有能力使他的母亲过上幸福美满的生活的。咱们家中存的粮食的确不少,但那些粮食是用来给穷苦百姓以备不时之需的,而不是给富人富上添富的。等公西赤领了俸禄寄回家中,他老母吃剩下的粮食,在他眼中将会变得一文不值。而如果我们用这些粮食来救济穷人,那将会有多少人从中受益呢?”

冉有听罢老师教诲,再次佩服的五体投地:在自己的心目中,有的只是同门师弟,而在老师的眼中看到的则是全天下的百姓啊!


(二)宋太宗雪中送炭

君子引而不发出自哪一课(君子周急不继富)(3)

北宋太宗年间,这一年冬天千里冰封,万里雪飘,天气格外的冷,东京城是滴水成冰,家家屋檐垂下的冰挂足有一尺多长,宋太宗在皇宫里面,穿着龙袍,烤着炭火,窗外北风呼啸。

太宗心中不禁感慨道:“自己住在皇宫中,穿着狐狸皮做的龙袍,烤着炭火,喝着美酒,但还是感到阵阵寒意,那些缺衣少食的贫苦农民,别说炭火了,很多人恐怕都是衣不遮体,食不果腹,不知会冻成什么样儿。我必须想点儿办法,帮助他们解决这个实际问题。”

想到这里,他召集群臣,说道:“现在外边天寒地冻,我们这些有吃有穿有火烤的人都觉得冷,那些缺衣少食没火烤的老百姓,肯定更加受不了。你们要马上给这些贫苦百姓送去生活必需品,帮助他们解决这个燃眉之急。”

皇帝的旨意,百官不敢怠慢,马上带领手下,以最快的速度准备好衣服、钱财、粮食和木炭,挨家挨户地送到老百姓手中。

君子引而不发出自哪一课(君子周急不继富)(4)

在太宗的关怀下,很多穷苦的百姓度过了这一年最冷的一段时间。宋太宗的善举,着实感动了许许多多的百姓。于是“雪中送炭”的故事便这样不胫而走,一直流传了下来。


(三)涸辙之鲋

《庄子·杂篇·外物》中记载了这样一个寓言故事:

庄周家贫,故往贷粟于监河侯。监河侯曰:“诺我将得邑金将贷子三百金可乎?”庄周忿然作色,曰“周昨来,有中道而呼者,周顾视车辙,中有鲋鱼焉。周问之曰:‘鲋鱼来,子何为者邪?’对曰:‘我东海之波臣也。君岂有斗升之水而活我哉?’周曰:‘诺,我且南游吴、越之王,激西江之水而迎子,可乎?’鲋鱼忿然作色曰:‘吾失吾常与,我无所处。吾得斗升之水然活耳。君乃言此,曾不如早索我于枯鱼之肆!’”

君子引而不发出自哪一课(君子周急不继富)(5)

庄周家里穷困,因此到监河侯那里去借粮。监河侯答应说:“好的!我将要收到封地上的租税,收到后借给你三百金,可以吗?”

庄周气得变了脸色,说:“我昨天来的时候,听到路中间有呼救声。我回头一看,原来车辙中有条鲋鱼困在那里。

我问它说:“鲋鱼(即鲫鱼),你在这做什么呀?”

鲋鱼回答说:“我是东海水族的臣民,你有一升半斗的水救活我吗?”

我说:“好的!我将要到南方去游说吴国和越国的国王,引过西江的水来迎接你(回东海)好吗?”

鲋鱼气得变了脸色,说道:“我离开住惯了的地方,就无法生存。现在我只要能得到一升半斗的水,就能活下去。你却说出这样的话来,还不如早一点到干鱼市场来找我!

君子引而不发出自哪一课(君子周急不继富)(6)


助人为乐是种美德,这一点毋庸置疑。

但雪中送炭是急人所难,锦上添花则是好上加好。所以,我们在帮助别人的时候,应当有个轻重缓急。

就像夫子教训冉有的那样,自己不是不想接济公西赤的母亲,而公西赤也并非没有能力养育老母,这种情况下的接济就显得有些多余,还不如拿着粮食去周济一下身边更需要的人。


君子引而不发出自哪一课(君子周急不继富)(7)

漂母的“一饭之恩”,对于落魄的时韩信就是“一饭千金”,甚至可以说贵过黄金;但对于功成名就后的韩信来说,就是一文不值了。

君子引而不发出自哪一课(君子周急不继富)(8)

所以,面对一个饥饿的人,此时不给他一个馒头,却许诺以后请他吃山珍海味,我想一定招来反感。

君子引而不发出自哪一课(君子周急不继富)(9)

愚以为,与其锦上添花,不如雪中送炭。还是少一些锦上添花的重复,多一些雪中送炭的温暖吧。毕竟,锦上添花固然好,雪中送炭更可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