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疫情所困,目前重庆小学1-3年级和幼儿园的开学时间还没有定,很多亲戚都受不了孩子了。昨晚,堂妹在姐妹群里诉说着自己的无奈:

“因为我从小就在吼骂声中长大,以至于性格上有很大的缺失。我除了亲戚和同事,甚至没有一个朋友,连玩得很好的同学都没有一个。

每次老同学碰面,他们回忆上学时的各种趣事,可我一点都记不起来。或许是因为小时候的那些时光,成为我并不太愿意去触碰的痛吧。我曾经特别讨厌原生家庭中父母的怒吼声音,但如今我也是一位妈妈了,我发现不知不觉间,我也变成了自己原先讨厌的那种父母。

当妈后最大的愿望就是娃别生病(妈求求你别吼了)(1)

我深知自己当年在这种恐惧中成长,严重缺乏了安全感,所以不想自己的孩子也遭遇同样的经历,但我又总是控制不了自己的情绪。每次听着孩子喊'求求你别吼了'、'求求你别打了',真的让我感觉自己这个样子好讨厌。”

是呀,其实很多孩子如今都在经历父母当年所承受过的痛苦,但可悲的是还有绝大多数父母根本没有反思这个问题。常常听见一些家长说:“你看,我刚把自己的孩子打了一顿,她刚才还叫喧着求求你别打了,我害怕。结果没过几分钟她又赖在我怀里屁颠屁颠地来叫我妈妈了,叫得可亲热了,果然是亲生的没错了!”

是呀,父母的暴脾气除了孩子谁又能轻易的原谅呢?作为妈妈,我自然明白大家的崩溃,但我想告诉大家的是——爸妈的脸色,往往就是孩子看待这个世界的颜色。

(1)平静地看待孩子所犯下的错误。

习惯性用成人的标准衡量一个孩子的行为,是很多家长最为错误的做法。比如,孩子打翻了一盒牛奶,很多家长就开始劈头盖脸地痛骂,却不曾想孩子的身高有限,她是为了不给父母添麻烦,才踮着脚尖主动去拿牛奶的。孩子犯下这个错误,虽然带着有些逞强的趋势,但其实背后的原因却很暖心。一方面,这既是孩子能力不行而犯下的错误;另一方面,也是孩子体贴父母而犯下的小错。

当妈后最大的愿望就是娃别生病(妈求求你别吼了)(2)

再比如,一个汉字的书写,家长可能觉得超级简单,但对于一个上幼儿园的孩子来说,他们可能连控笔的能力都不足,又拿什么去写出规范好看的汉字呢?这不是孩子非要去犯错,也不是孩子听不进去家长的指导,是因为时间太过紧迫,是家长急功近利的结果。

平静地看待孩子犯下的错误,我们要有静等花开的耐心,而不要一味地催促孩子赶紧绽放精彩。

(2)不要急着给孩子使脸色,平静半小时最恰当。

作为父母,我们都知道火气一上来的时候,就巴不得冲上去对孩子一顿痛骂,亦或是一番痛打。但当你把情绪发泄完之后,看着孩子蜷缩着身子哭得伤伤心心,你往往又有一个股强烈的自责感。你会想:“天哪,我怎么能够这么残忍!这可是我的骨肉啊!我最爱的孩子呀!我怎么能把她骂成这样?我怎么能把她打得如此严重?”

火上眉梢的时候,父母就像一头饿极了的老虎,巴不得把孩子吃了,省得看到让自己生气。这个时候,对孩子的教育不再是教育,不过是借着教育的名头发泄自己不良的情绪!

不要急着给孩子使脸色,不是太生气的时候,我们耐心一点,毕竟孩子的成长不是一蹴而就的。如果特别窝火的时候,让大家都冷静半个小时,这样子你会发现其实孩子所做的事情,也不值得自己发大火,也不值得自己动手动脚。

当妈后最大的愿望就是娃别生病(妈求求你别吼了)(3)

留半个小时的时间给自己平复心情,也等同于留了半个小时的时间给孩子做反思,一举多得的事情,为何要拒绝做呢?

(3)发现真正的问题在哪里,做出正确的引导即可。

孩子绝不会无缘无故地犯错,这期间是父母的要求太高,孩子的能力的确有限?是父母的异想天开,还是孩子果真用了最大的努力?是父母辅导作业的方式错误了,还是孩子根本没有理解这个题目的真正含义?

打骂孩子不是对孩子发火的初衷,我们的初衷应该是帮助孩子改正错误,得到提升。从沟通开始,了解孩子的真实想法,远比自己给孩子扣上不努力的帽子更重要。

如果发现不了问题的所在,那么我们就算是对孩子发一百次火,那也是无济于事。而如果我们肯耐心地找出缘由,我们又有什么必要对孩子大呼小叫呢?发现真正的问题在哪里,做出正确的引导就行了,别动不动就对孩子使脸色。

(4)自控力丧失了,冷静下来之后要及时表达对孩子的爱。

孩子是一个极度需要安全感的个体,很多孩子为什么小小年纪就学会了察言观色?其实就是因为父母的暴脾气,让他们长期活在惴惴不安的环境里,为了能够免遭各种辱骂和殴打,他们只好察言观色以求自保。

当妈后最大的愿望就是娃别生病(妈求求你别吼了)(4)

情绪失控,是每个家长都会犯下的错误,但在冷静下来之后,一定要给孩子及时道歉,告诉孩子爸爸妈妈下一次一定会注意,因为我知道这样的做法伤了你的心,爸爸妈妈也很自责,也很难受。

学着表达对孩子的爱,让孩子看到爸妈不只是永远挑剔我的坏毛病,其实他们的内心深处是深爱我们的。父母偶尔控制不了情绪,可以值得理解,但是如果事后不做弥补,才会成为亲子关系破裂的推动力!

——————

“坏脾气要改!必须得改!”如果每个父母都能够有这样的决心,又何愁看不到出色的孩子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