襄阳诸葛亮故居隆中(三顾之地诸葛故居)(1)

清光绪十九(公元1893年)年湖北提督程文炳所建石牌坊

襄阳古隆中位于湖北省襄阳城以西13公里的西山环拱之中,面积约12平方公里,景区内有隆中山、乐山、大旗山、小旗山及其所属的谷地。主峰隆中山海拔306米,起伏盘旋,势若蟠龙;隔谷相望的大旗山,一头高昂,一头缓缓下垂,型如卧虎;山上茂林修竹,郁郁葱葱,山下泉水、池塘、山涧小溪流水潺潺。

襄阳诸葛亮故居隆中(三顾之地诸葛故居)(2)

诸葛草芦

刘备谦虚诚恳的态度使诸葛亮深为感动,于是他便把在隆中十年所观察的天下形势作了一番精辟的分析,并据此提出了兴复汉室,统一全国的战略,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隆中对"。由于千古奇策《隆中对》对三国形势产生了重大的影响,而孕育和提出这一千古奇策之地就在隆中。这就使隆中成为三国史上的重要地方,成为后世缅怀、纪念先贤的重要名胜地,历朝历代都对其保护、维修和建设。

襄阳诸葛亮故居隆中(三顾之地诸葛故居)(3)

位于隆中山腰的武侯祠,始建于晋朝(约公元361年),是祀奉诸葛亮的祠宇。

公元208年,诸葛亮离开隆中,襄阳被曹操占领。公元234年,诸葛亮病逝于北伐前线五丈原军中。在诸葛亮去世后70年,西晋镇南将军刘弘曾至此"观亮故宅,立碣表闾";东晋时出现了新修的诸葛武侯故宅;唐宋时期其建筑规模有了较大发展;唐昭宗封诸葛亮为武灵王,并御賜庙堂于隆中;宋增建三顾门;元至正年间始建隆中书院。

襄阳诸葛亮故居隆中(三顾之地诸葛故居)(4)

草庐亭始建于清康熙五十九年(公元1720年)

襄阳诸葛亮故居隆中(三顾之地诸葛故居)(5)

躬耕田位于乐山和旗山之间的诸葛庙冲,是诸葛亮和弟弟诸葛均一起躬耕生活的田地。

襄阳诸葛亮故居隆中(三顾之地诸葛故居)(6)

诸葛亮当年隐居隆中时饮水之井

襄阳诸葛亮故居隆中(三顾之地诸葛故居)(7)

六角井简介

​​​​

"隆中十景"是明代成化年间(公元1465年—公元1487年)形成的。成化初年,荆南道观察使吴绶维修隆中,增建了供有刘备、关羽、张塑像的"三顾堂";在三顾堂后山一棵千年古柏树下建起了"古柏亭",以象征诸葛亮的崇高品德千古长存;在隆中山腰建了一座供僧侣住的"野云庵"。以上为三处纪念性建筑景点,另外还有七处遗迹性景点,这就是:诸葛亮一家人用过的水井,后人砌上了正六边形石栏,称为"六角井";诸葛亮耕种过的田地,后人称为"躬耕田";诸葛亮引山上的泉水灌溉田地,泉水流出的山洞,后人称为"老龙洞";诸葛亮躬耕苦读之余,经常坐在上面休息,抱膝长吟的一块岩石,后人称为"抱膝岩";诸葛亮爱站在溪边赏月的一条小溪,后人称为"半月溪";诸葛亮常站在上面吟诵《粱父吟》的一块大青岩石,后人称为"梁父岩";刘备"三顾茅庐"时遇到诸葛亮的岳父黄承彦的小石桥,后人称为"小虹桥"。合起来就形成了"隆中十景"。明代吴绶和王越先后作过"隆中十景诗"。

襄阳诸葛亮故居隆中(三顾之地诸葛故居)(8)

建于清康熙五十八年(公元1719年),是后人凭吊诸葛亮抱膝长吟之处

襄阳诸葛亮故居隆中(三顾之地诸葛故居)(9)

除建筑之外,隆中还保存有明代以来的碑碣石刻75块,特别是明万历二十年(公元1592年)一块碑刻上的画像,是中国现存最早的诸葛亮画像,隆中因孕育了诸葛亮卓越的政治和军事思想而享誉国内外。

襄阳诸葛亮故居隆中(三顾之地诸葛故居)(10)

腾龙阁位于古隆中山顶,是游客最后到达的景点

襄阳诸葛亮故居隆中(三顾之地诸葛故居)(11)

小虹桥,诸葛亮隐居隆中时必经之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