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去暑来景不同(小暑何事最相宜)(1)

今日小暑。

暑,热也。就热之中,分为大小,

月初为小,月中为大,今则热气犹小也。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

摘自 | 《故宫知时节:二十四节气•七十二物候》

作者丨宋英杰

古时候,消暑能力有限,面对酷热,古人似乎只有两个字,一个是“”,一个是“”。

惹不起还躲不起吗?“偃仰茂林逃酷暑”。如何“”?深藏。“小暑不足畏,深居如退藏”。到林中、到水边……躲避烈日。

如何“”?熟睡。陆游有一首诗,题目就很有意思:《逃暑小饮熟睡至暮》,小饮然后熟睡,一直躲到梦里去。苏轼同样以酣醉和沉睡的方式避一时之暑:“有道难行不如醉,有口难言不如睡”。辛弃疾更是对于避暑方式做出全面概括:“而今何事最相宜?宜醉、宜游、宜睡”。

寒去暑来景不同(小暑何事最相宜)(2)

当然,皇家的避暑,还可以选择冰。

周代开始,皇家就有负责制冰的专业人士,称为“凌人”。盛夏开始皇室启冰、赐冰,把冰块赐予群臣,这属于“浩荡皇恩”的一部分。

在清代,紫禁城内便有五座冰窖,一尺三寸见方的冰块,储冰25000块。紫禁城外还有十三座冰窖,储冰近二十万块。

唐代是夏至日开始赐冰,宋代是初伏日开始赐冰;明代是立夏之后陆续赐冰,清代是数伏之后陆续赐冰,历朝风俗各有不同。

寒去暑来景不同(小暑何事最相宜)(3)

什么是“”?古人有很多种解释。比如“暑,热也”。这几乎相当于没有解释。再比如“暑,热如煮物也”。这个解释很形象,所谓“暑”,就是在锅里被煮的感觉,相当于一种烹饪方式。

小暑时节似乎是各种烹饪方式的集成。天气变化,就是由“”到“”的转变。

农历六月称为“焦月”。按照《尔雅》的解释:“六月盛热,故曰焦”。“焦月”这个称谓,是万物几乎被炎炎烈日烤焦的情景写照。六月也被称为“溽月”。焦月的“焦”,体现的是干热暴晒;溽月的“溽”,体现的潮湿闷热。

寒去暑来景不同(小暑何事最相宜)(4)

虽然“烤”和“蒸”这两种炎热都很难受,但“”完全是靠烈日的暴晒,还可以在空间上躲一躲,在树荫下,在房间里,躲避烈日;也可以在时间上躲一躲,日出之前、日落之后,至少还有些许的凉爽。

但“”就完全不同,它是温度和湿度的相互加持。如果说温度是“主犯”,那么湿度就是弥漫在空气中的无数个“从犯”,成为高温天气的“帮凶”。即使真实温度未必有多高,但人们的体感温度却已是无法承受之高。

寒去暑来景不同(小暑何事最相宜)(5)

宋代戴复古《大热》有云:

天地一大窑,阳炭烹六月。

万物此陶镕,人何怨炎热。

君看百谷秋,亦自暑中结。

田水沸如汤,背汗湿如泼。

农夫方夏耘,安坐吾敢食。

天气太热了,万物仿佛正在被烧制的陶具,整个世界就像一个大窑炉,太阳像炭火一般,盛夏(农历)六月尽情燃烧。农夫在田里耕耘,田里的水像是煮沸的,背上的汗像是盆泼。但人却没有理由抱怨,秋天的硕果,就是因为炎热而结实。

《汉书五行志》:“盛夏日长,暑以养物”。人们更在意万物之长养。东汉的《农家谚》中便收录了“六月不热,五谷不结”这一则农谚。两千年前来自农民的天气见解,便已体现出质朴的理性。

小暑·读诗

小暑六月节

元 稹

倏忽温风至,因循小暑来。

竹喧先觉雨,山暗已闻雷。

户牖深青霭,阶庭长绿苔。

鹰鹯新习学,蟋蟀莫相催。

寒去暑来景不同(小暑何事最相宜)(6)

玉溪小暑却宜人

晁补之

一碗分来百越春,玉溪小暑却宜人。

红尘它日同回首,能赋堂中偶坐身。

寒去暑来景不同(小暑何事最相宜)(7)

消 暑

白居易

何以消烦暑,端坐一院中。

眼前无长物,窗下有清风。

散热由心静,凉生为室空。

此时身自保,难更与人同。

寒去暑来景不同(小暑何事最相宜)(8)

苦 热

陆 游

万瓦鳞鳞若火龙,日车不动汗珠融。

无因羽翮氛埃外,坐觉蒸炊釜甑中。

石涧寒泉空有梦,冰壶团扇欲无功。

馀威向晚犹堪畏,浴罢斜阳满野红。

寒去暑来景不同(小暑何事最相宜)(9)

夏日无雨

释契嵩

山中苦无雨,日日望云霓。

小暑复大暑,深溪成浅溪。

泉枯连井底,地热亢蔬畦。

无以问天意,空思水鸟啼。

寒去暑来景不同(小暑何事最相宜)(10)

夏 日

乔远炳

薰风愠解引新凉,小暑神清夏日长。

断续蝉声传远树,呢喃燕语倚雕梁。

眠摊薤簟千纹滑,座接花茵一院香。

雪藕冰桃情自适,无烦珍重碧筒尝。

寒去暑来景不同(小暑何事最相宜)(11)

喜 夏

庞 铸

小暑不足畏,深居如退藏。

青奴初荐枕,黄妳亦升堂。

鸟语竹阴密,雨声荷叶香。

晚窗无一事,步屧到西厢。

寒去暑来景不同(小暑何事最相宜)(12)

夜 望

方 回

夕阳已下月初生,小暑才交雨渐晴。

南北斗杓双向直,乾坤卦位八方明。

古人已往言犹在,末俗何为路未平。

似觉草虫亦多事,为予凄楚和吟声。

寒去暑来景不同(小暑何事最相宜)(13)

纳 凉

秦 观

携杖来追柳外凉,画桥南畔倚胡床。

月明船笛参差起,风定池莲自在香。

寒去暑来景不同(小暑何事最相宜)(14)

久雨六言

刘克庄

平陆莽为巨浸,晴空变作漏天。

明朝是小暑节,重霉必大有年。

寒去暑来景不同(小暑何事最相宜)(15)

《易经》中小暑、大暑的卦象是“遁”

遁是退避、隐居的意思,

如清代著名的戏曲理论家李渔所言:

应夏藏,闭门谢客。

小暑的到来,

拉开了盛夏的大幕,

你想好如何度过这个夏天了吗?

文章摘自 | 《故宫知时节:二十四节气•七十二物候》

作者丨宋英杰

诗歌 | 中国诗歌网整理

寒去暑来景不同(小暑何事最相宜)(16)

寒去暑来景不同(小暑何事最相宜)(17)

寒去暑来景不同(小暑何事最相宜)(18)

寒去暑来景不同(小暑何事最相宜)(1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