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美景盖世无双,西湖岸,奇花异草,四季清香……”——《太平歌词》

从德云社看郭德纲的心思(从仅售一票到一票难求)(1)

以前说到相声,我们就会思绪飘远,回到明清时期,一胖一瘦,站在简陋的舞台上,打板或使出各种具有时代特征的笑梗。

现在说起相声,我们会想起什么呢?

小俗便雅 大雅则俗

相声艺术源于华北,流行于京津冀。这门艺术源于市井,在街口撂地摊说相声的就是为了养家糊口。

大家为什么看相声呢?以前的人常说:睡不着,不痛快,就去看相声。

相声这门艺术,它不像戏曲。戏曲你初听西皮、二黄,还真听不惯,而相声的门槛则低多了。寻常老百姓抓一把瓜子就在那里听起来,听完之后哈哈一笑,把身上的瓜子皮抖掉就可以走了。

可是到了现代,听相声的人越来越少了,尤其是年轻人。这项传统艺术会不会就此消亡呢?

说到这就不得不提一下郭德纲了。郭德纲好像就是为这民族艺术而生,在民族艺术里安身立命。

九十年代中期,相声陷入低迷的状态之后,有很多老艺术家离开相声行业。郭德纲却仍然八风不动,在相声界坚持下来,当时可谓是倾家荡产在表演了。

从德云社看郭德纲的心思(从仅售一票到一票难求)(2)

你可知道以前德云社最热闹的时候有几位观众?

郭德纲说,有将近五十多人

放到现在来讲简直太少了,可是郭德纲却从这五十多位观众中看到希望。而郭德纲和德云社也就这样一步一步走在相声的道路上。

世事难料,本以为会一直这样平稳的走下去时,“德云四少”相继离开德云社,分别是郭德纲师弟李箐,徒弟何云伟,曹云金,阎云达。这四个人当时在德云社,可谓是台柱子一般的人物,从那以后,德云社的人气更是一落千丈。

用郭德纲当时的话说:我亲手教你们,你们却要置我于死地!

想不到的是,郭德纲十几年前在北京三里屯演出的时候,因徒儿出走而悲痛唱起了《未央宫》,而十几年后,《未央宫》再次响起之时,相声界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但行好事,莫问前程

德云社与郭德纲的崛起使得蒙尘的相声明珠再现光辉

郭德纲在一次采访中说道:“ 我记得当年相声界有句话说得特别好,‘在郭德纲出现之前,我们可以快快乐乐的安乐死,他出现了,我们想耗死都难’。”

众所周知,现在的德云社,上万张票一天之内售完,所有的场次都是座无虚席,可谓是一票难求。

但不经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成功哪里是轻而易举的呢,舞台的背后既是心酸。

以前的德云社最惨的时候只卖出过一张票。那时候,前台后台都问郭德纲演不演,郭德纲坚定地说演。

开场是个说单口相声的老先生,台上一人台下一人。说了半截,台下手机响了,台上就停下来等着。

这种日子,熬的不是一天两天 ,若当时的郭德纲没有强大的心理素质,如何成就今天的德云社?

从德云社看郭德纲的心思(从仅售一票到一票难求)(3)

所谓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寂寂无名则相安无事,一出名则成为众矢之的。

诋毁的留言从四面八方涌来,说德云社包袱低俗。同时他们也经常自相矛盾,如有一次在孟鹤堂的相声专场上,有人指出其包袱低俗。可是观众的眼睛是雪亮的,当即回怼到,那是相声大师侯耀文的段子。

尽管有些相声同行总是不择手段羞辱德云社,郭德纲也不做任何回击。他坚信清者自清,只是轻描淡写道:相声雅到极致不风流。

张云雷在《花花万物》的采访中说到:能让师傅流眼泪的人太少了。而且讲述郭德纲无论心情多么低沉也让人看不出来,总是笑脸迎人。

但人非草木,他在受到外界的诽谤,真的能不以为然吗?

他曾给儿子郭麒麟写信道 :“ 人生一世极不容易,登天难求人更难,黄连苦无钱更苦,江湖险人心更险,春冰薄人情更薄。”

如此我们可以发现,郭德纲其实是一个很会隐忍且大度的人。他从不计较别人伤害过他,但他会记得,也会痛苦,他对于人心有自己的一番正确的见解,且做到了知世故而不世故,

历经人世间冷暖的他,说出“但行好事,莫问前程”八个字方才显得弥足珍贵。而德云社的成功,也在他身上可以预见。

对症下药 才能让观众买账

没有什么东西是经久不衰的,相声也不例外,唯有它与时俱进,才能世代并存。

在德云社这个大家庭里,有越来越多的年轻男孩加入。我们不难发现,现在引领时代潮流的,年轻人是主力军。

德云社让年轻演员去带动年轻人,使相声这颗历经春秋的古树,又开始汲取养分,枝繁叶茂。

了解相声的都知道,相声是很看重辈分的。德云社也不例外,里面的辈分依次是“云鹤九霄,龙腾四海”,难得可贵的是每一个辈分,都是人才济济。

从德云社看郭德纲的心思(从仅售一票到一票难求)(4)

相声艺术能重登历史舞台,德云社功不可没,按理来讲,相声同行应该感谢德云社和郭德纲。可是令人疑惑的是,德云社成立以来,始终不受主流相声界待见,郭德纲也从来不入主流相声界的法眼,究竟为何?

因为郭德纲掀起了相声行业的遮羞布。

有次郭德纲在公开场合透露:相声界绝大多数讲相声的,以前其实对相声都不了解,都是在别的行业混不下去了,大褂一穿,就是相声大师了。

郭德纲发现了这个弊病,并且大胆的将它公开了出来,却因此成为了相声行业的众矢之的。

正因为郭德纲清楚这一点,才会让徒弟们刻苦练习。

张云雷曾说过:“刚开始学相声的时候,先学绕口令,怎么学,拿着一张纸对着嘴,什么时候从早上念叨到晚上,纸上一点唾沫星子都没有,就算过关了,因此我们可以知道,想要成功,苦功夫得下。”

一把弦琴伴作良人不负

郭德纲的徒弟孟鹤堂,周九良,也是相声里面属于比较年轻的,同时也是年轻有为的,说、学、逗、唱、样样精通。其中周九良一曲《叫小番》更是不亚于他的师傅,一把三弦更是奏的淋漓尽致。

2018年他们参加了综艺《相声有新人》。在比赛进入评票的时候,也许是老艺术家清楚的觉得这场比赛输定了,但是辈分摆在那,不肯认输。

我不能拿我三岁学的单弦快板,去跟人家孩子比 ,这么着,我们 让了!”张伯鑫老艺术家这一句话把孟鹤堂,周九良的努力给说没了。

可是他们不知道,孟鹤堂为了写稿,总是熬到三更半夜,粉丝还经常调侃他眉毛就是这样掉光的。

从他们在小园子里登台表演到拥有属于自己的相声专场,一切都展现在观众面前。大家可以发现他们不管是在台上还是在台下,都是游刃有余、举止有礼的 。可能正是这份勤恳真诚,才会引得观众对他们的赞许。

从德云社看郭德纲的心思(从仅售一票到一票难求)(5)

对于德云相声是不是主流,我想郭德纲本身就可以力证了。

他6岁开始学艺,先拜评书前辈高庆海学习评书,后跟随相声名家常宝丰先生学相声,又师从相声表演艺术家侯耀文先生.师承正派,如何不是主流?

康有为说过:祖宗之法,以治祖宗之地,今祖宗之地不能守,何有于祖宗之法乎?

意思是祖宗的治理办法是治理祖宗的土地的,如今祖宗的领土已经不能保守,怎么还能用祖宗之法呢?

同样的,相声已经暗淡很久了,如若抱残守缺,相声如何立足当今世界?

无论同行怎么否认他们的努力成果,都不可以抹去德云社挽救了整个相声行业,且使相声行业重新焕发出光彩的功劳。

退一万步讲,德云相声观众爱听,还不能够证明它是主流吗?

从德云社看郭德纲的心思(从仅售一票到一票难求)(6)


文|哔啦

图|网络


以上为作者个人观点,如有不同意见请多多留言交流!创作不易,请多多关注转发点赞留言支持,你们的支持就是我的动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