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大兴安岭嘎仙洞的鲜卑族人,在其部落首领——圣武皇帝拓跋诘汾的率领下,由东向西迁移,进入漠北地区。到公元258年的始祖神元皇帝拓跋力微时期,鲜卑族不断强盛起来,“控弦上马二十余万”,这一强悍的少数民族直接南下阴山,游牧于云中(内蒙古托克托),并在盛乐安营扎寨——今内蒙古和林格尔县土城子。

北魏都城都有哪些(北魏王朝的三座都城)(1)

巍峨壮观的大同古城墙

公元310年,“以桓帝之弟穆皇帝讳猗卢统一部,居定襄之盛乐故城……”是说穆帝猗卢建立代国,建都盛乐。公元376年,代国被前秦苻坚所灭。10年后的386年,道武帝拓跋珪重建代国,同年四月,改称魏王。《魏书·帝纪第一·序纪》:“……六年,城盛乐以为北都”,此时的“代魏”仍以盛乐为都城,终于结束了马背上飘忽不定的征战生活而定居下来。范文澜先生云:由“游牧生活开始转变到农业定居生活。”

盛乐是北魏王朝的发祥地,也是其建立的第一座都城。

2001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如今盛乐古城的遗址,就座落在和林格尔县土城子乡上土城子村北,从地形上看,有着重要的军事意义——南面逶迤着摩天岭群山,北依土默川平原,西南方的宝贝河(古金河)环绕期间,是出入关内与阴山南北的要道,历朝历代均在此屯兵设防。 遗址呈不规则的多边形,东西约1550米,南北约2250米,面积达439万平方米。虽经1700多年风雨的侵蚀,但古城墙体基本完好。其墙体为灰黄色夹有细砂的粘土夯筑而成,夯土层厚15—20厘米。墙体最低处留存1.2米,中段、北段最高处约达7米,并设有马面。而且城内不同区域的轮廊尚可辨别。

398年6月,拓跋珪正式定国号为“魏”,史称“北魏”。期间为便于向南扩张,正如范文澜先生在《中国通史简编》之《北朝魏、齐、周的兴旺——一、北魏(386—534年)》中指出,拓跋珪“屯田务农,兼并附近部落……燕慕容垂发兵十万伐魏,珪打败燕兵,坑杀降卒四五万人,俘获文武将吏数千,擢用俘虏贾闰、贾彝、晁崇等使谋议政令制度,珪率步骑四十万乘胜进取中原,夺得中山(河北定县)、邺(河南临漳县西南)等重要城镇。燕帝慕容宝弃国逃奔龙城,黄河北部尽被魏占有。珪破燕后,自称皇帝(398年),建都平城。迁徙山东各州郡豪强百工技巧杂夷十余万家充实平城。优礼中国士族,辨别族姓贵贱,多用儒生做官吏,命邓渊定官制,董谧制礼仪,王德修律令,晁崇考天象,崔宏总裁国政。官爵分九品,第一品至第四品是王公侯伯(贵族),第五品至第九品是文武官吏(主要是士族)。官吏取鸟兽名号,如使官称凫鸭,取迅速的意义;侦察官称白鹭,取伸颈远望的意思。珪曾问博士李先,天下何物最好,可以益人神智,先答,最好是书籍。珪令郡县大搜书籍送平城……”

比较具体的记载见《魏书·帝纪第二·太祖纪》:“秋七月,迁都平城,始营宫室,建宗庙,立社稷。”迁都平城后,即皇帝位,改元“天兴”,成为北魏的开国皇帝大道武帝。“魏国基业,到拓跋珪才巩固。”

398年的迁都平城,是北魏王朝建立的第二座都城。

平城即今天的山西省大同市,是中国首批24个历史文化名城之一、中国首批13个较大城市之一、中国九大古都之一。从北魏道武帝拓跋珪于天兴元年(公元398年)迁都至此,至太和十八年(公元494年)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一直将大同市作为北魏的都城长达97年,在此期间前后执掌朝政的皇帝为道武帝、明元帝、太武帝、文成帝、献文帝、孝文帝六朝,大同市是当时北魏王朝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此时的北魏王朝,对平城进行了一系列的土木工程建设,在97年的都城营建中,计有苑囿、观堂、楼池70多处,“欲广宫室,规度平城四方数十里,将模邺、洛、长安之制、运材数百万根”。并“截平城西为宫城,四角起楼”。平城四面有如浑水所绕,公元399年筑鹿苑时,又“凿渠引武州水注之苑中,疏为三沟,分流宫城内外”。宫城中,以太极殿为中心,有西宫、东宫,将近一个世纪的增扩改建,成为完整的宫殿群落,呈现出万千之景象——“月观霞阁,左社右廛,灵台山立,壁水池圆,双阙万仞,九衢四达,羽旄林森,堂殿胶葛”。

当时的平城由皇城、京城、郭城组成。仅以郭城为例,可见规模之大。“泰常七年(422年)秋九月,筑平城外郭,周回三十二里。”郭城略呈方形,边长4公里,周长16公里。城内有里坊、寺院、市廛、园林等建筑。在其四周辟有永安寺、明堂、辟雍、郊天坛、灵泉池、北苑、白杨泉、白登台、宁光宫、东苑等。

这样的城建规模何等耀眼,何等辉煌!

值得大书特书的是北魏王朝为大同市留下了两处闻名于世的文化遗迹——云冈石窟和方山永固陵。云冈石窟2001年12月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为世界文化遗产、2014年入选全球最大的旅游网站TRIPAdVISOR发布的全球最佳热门景点排行前十,2007年5月8日被国家旅游局评为首批国家5A级旅游景区;方山(又名西寺儿梁山)永固陵,是一处以文成帝文明皇后冯太后的陵墓——永固陵为中心的大型陵园遗址。始建于公元481年(太和五年),历时8年而成,公元490年(太和十四年)孝文帝祖母冯太后死后葬于这里。

安葬了冯太后,孝文帝拓跋宏便临朝亲政。在他的脑子里,首要大事就是把都城从平城迁往洛阳。

公元493年(太和十七年),孝文帝愈来愈感到国都置于北方不利于其统治,认为地处中原的洛阳自然条件优越,便以南征为幌子,亲率二十万大军挺进中原。当抵达洛阳后,他发布命令:继续南下!此刻群臣跪于马前劝阻。此举正像打瞌睡送来枕头一般,于是他顺水推舟,利用部下不愿南征的心理状态,顺理成章地宣布定都洛阳。

这一占据中原、掌控天下的战略举措,是北魏王朝建立的第三座都城。

洛阳古城,历史上先后有13个王朝在此定都 ,现有全国文物保护单位43处和世界文化遗产6处。孝文帝迁都后,对其故城进行了大规模的改造与扩建,至宣武帝时,已建成规模宏伟的北魏首都。也分为宫城、内城和外郭城三重。外郭城长、宽约10公里,面积约100平方公里。是当时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城市和世界历史上面积最大的都城。然而在东魏天平元年(公元534年),拆毁洛阳宫殿迁都邺城。随后在元象元年(公元538年)的东、西魏邙山之役中,北魏的洛阳都城化为一片废墟……

北魏王朝在洛阳期间,留下了与云冈石窟齐名的龙门石窟。它与云冈石窟一样,是中国石刻艺术宝库之一,现为世界文化遗产、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5A级旅游景区。

纵观北魏的三定国都,反映了拓跋王朝善于自我学习、善于自我提升、善于自我改造的聪明睿智;更有结束南北朝分裂之势、渴望国家统一的深谋远虑;更在于“居王者之地”的战略眼光,《荀子》有云:“欲近四旁,莫如中央。故王者必居天下之中。”让臣民在心理上承认其是正统的王者,以达到天下归心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