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我生命的一束花(你是那一树一树的花开)(1)

林徽因

福州市政协文化文史和学习委员会与福建省艺术馆(福建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共同策划,在福州三坊七巷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叶氏古厝中推出主题为“林徽因——福州古厝走出的文化遗产守护者”的专题展览,自2021年6月10日开展以来,观展者好评如潮,足见作为现代中国第一个女建筑师的林徽因,其魅力依然如盛开的美丽繁花,吸引着当下的人们,在她精彩的人生倩影前驻足流连。

林徽因出生在杭州,长期生活在杭、沪和北平(北京),只在1928年8月回到福州短暂省亲数日,此后再也没有回到故乡。近百年过去了,故乡将以何种方式迎回这位令世界景仰的杰出女儿呢?

2019年7月,福建省艺术馆馆长陈秀梅在上海参加了一个纪念梁思成、林徽因的盛大活动,当她得知梁林足迹所到的众多省市,都先后举办过形式多样的纪念活动致敬这一对学界翘楚、文化精英时,她深感遗憾和不安,因为福州——林徽因的故乡,从来没有过类似的纪念活动,尽管林徽因的“身上流淌着福州的血脉,她的胸怀气节体现着林氏家族的士大夫情怀,文化底蕴深厚的历史文化名城福州是林徽因卓越成就的源头活水”(陈秀梅语)。

为了弥补林徽因在福州故乡长时段缺场的遗憾,陈秀梅馆长回到福州,就与福州市政协文史委卢玲副主任商量,借福州承办第44届世界文化遗产大会的良机,为林徽因筹办一场特别主题展。记得2019年夏秋间,卢玲女士就筹划展览一事征求我的意见,我当时颇感惊讶和意外,对她说:“福州能为林徽因办这个展览,当然很好。但是,我担心展出的内容能否全面、深刻、系统、准确地反映林徽因丰富精彩的一生和她的卓越建树。她的主要身份是建筑师,她的主要成就也是在古建筑保护方面,如果展览的资料不足以体现和支撑起这个方面,而是去突出她的业余爱好诗歌创作等,像某电视剧那样津津乐道于她与徐志摩等人的关联,并把他们的关系描述得极其浅薄和庸俗,那还不如不搞。”

卢玲女士连连点头称是,说:“放心。这次是三坊七巷一座古厝保护的负责人主动提出来办这个展览的,而且有位民间收藏家愿意提供他私人收藏的有关林徽因的文献、书信和照片等。”我追问是哪个古厝单位主动愿意为林徽因办展览。卢玲女士说:“是福建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就是南后街的叶氏民居……”我立即笑开了,说:“再好不过了。我期待你们办好这个展览。”

20世纪90年代中期,我曾在福建省图书馆偶然发现了林徽因的父亲林长民手书的《先严哀启》,在尘封已久的泛黄纸张前,心情久久难以平静,当即设法拍照复制并加以标点,后来收入2006年出版的拙著《渐不惑文存》中。30多年来,我利用教席之便,在福州、在日本、在美国,讲授林徽因的个别诗文,在福建一些“讲堂”演讲林徽因和福州才女,2016年编选出版了《林徽因读本》,这些凭一己之力的点滴努力,都是为了让人们不要忘记林徽因是福州的女儿。

大约在2006年,杭州西湖花港观鱼处立了林徽因的雕塑,杭州图书馆约请我为该馆刊物撰写福州林氏与杭州的关系,我因此写下长文《湖山终古属林家——福州林氏的杭州情缘》,文中专设一节写“林徽因祖父女三世杭州情”。不久,在福州市的一场文化发展咨询会上,我急切地对当时的市领导说:“如今杭州说林徽因是杭州的女儿,那么福州呢?现在福州都找不到她和她父亲林长民以及她那进士祖父林孝恂的一点痕迹,怎么办?”当场便得到了答复:我们找个地方安放她,纪念她。之后,有关方面很快在林觉民故居第一进天井左右廊墙上悬挂了林长民、林徽因父女的照片和简单的文字介绍。

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这已经是最理想的纪念林徽因的方式,许多游客和民众也正是因此才得以知晓林徽因是福州的女儿,林长民和林觉民、林尹民及林寒碧(林北丽的父亲)、林庚白等不仅都是亲人,更是推动中国结束帝制、走向民主共和的豪杰先驱。1935年2月,林北丽题诗《敬和家慈题吕晚村先生遗像原韵》,其中自道家世“一门忠义得天真”,她在此句后自注说:“余家伯叔长民、觉民、尹民诸公及先考亮奇公均为革命,以身殉国。”北丽始料未及的是,太平洋战争爆发后,由于其夫林庚白号召国民党坚决抗日,她与林庚白一起在香港九龙街头惨遭日寇宪兵袭击,林庚白当场丧命于乱枪之下,殉国牺牲。

如今,“林徽因——福州古厝走出的文化遗产守护者”专题展览异常成功,故乡福州终于以最为体面和优雅的方式悦纳了自己的女儿和她的亲人们!开展以来,我到叶氏民居流连盘桓五六次,或独自一人,或陪同亲友,为了向这个足以令万人空巷的特展致敬!我对秀梅女士说:“(上世纪)80年代中期在杭州,我与梁从诫先生有一面之缘。那时,他来杭州参加一个小范围但极有影响力的文化讨论会,与著名哲学家黄克剑先生同居一室。他绅士般迷人的微笑和林家人特有的爽朗洪亮的清音一直留在我记忆的深处。如果梁从诫先生还活着,看到这个展览,一定无比欣慰。”

林徽因,作为享誉国际的文化精英,她是中华文明美丽善良智慧勇毅的象征。她以卓越的学术建树和对社会民生的深切关怀,区别于一般的才女美女。她的建筑学论文、散文、诗歌、小说和通信等,都倾注着她“民我同胞,物吾与也”的悲悯情怀和对国家民族命运的深情关切与担当,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历经半个多世纪的风雨沧桑,她依然如不夜的明珠,在时间的长河中熠熠闪光。

她守护文化遗产的炽热心力,或化作优雅的文字,或融入美丽的景泰蓝,或刻入雄伟的人民英雄纪念碑,或绘入庄严的国徽中。她超凡脱俗的生命实践和美好的情思,是爱,是暖,是希望,恰如那一树又一树经久不息的缤纷花开,令一代又一代的新人迷恋不已,致敬永远。(作者为福建省委党校教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