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南京之前,可以说是没吃没喝的两星期。开始还有米,但不给跟不上,看到农民吃红米饭,反正语言也不通,就用枪砸他们脑袋,然后抢红米饭吃。头一旦被砸,基本就死了,反正跟他们说什么他们也听不懂。”

田所耕三,原侵华日军第114师团重机枪队的一名普通士兵,在他53岁时,坦言了“南京大屠杀”的一部分真相。

他并没有像侵华日军中制造南京大屠杀惨案的,罪孽最为深重的第六师团的老兵一样,缄默不言,或者干脆否认这一段历史,而是承认了,烧杀虏虐奸淫……等种种罪孽,当时侵犯南京的日本士兵,没有哪一个没有干过,是军令,大家也都麻木了。

南京大屠杀日本进攻东北三省(日本兵偏爱吃鸡)(1)

1937年的一名普通日本士兵

历史是沉重的,但是历史的细节,也有荒诞搞笑的时候,如果那些农民能主动献上自己的粮食,或者家里有鸡,往往就能逃过一劫,这是真实地发生在南京大屠杀中,令人颇感到不可思议的一幕。

南京大屠杀日本进攻东北三省(日本兵偏爱吃鸡)(2)

先从,日本人如何爱鸡说起。

这是,一张日本士兵扫荡回来展示“战利品”的照片,居然登上了当时日本媒体的封面,大概是这位士兵的笑容是发自真心的,没有那么猥琐——但是,他狞笑的背后,我们中国人自己知道,又一个村庄惨遭劫难,鸡的主人何在,下场不言而喻。

令人感觉到滑稽的是,这个日本士兵居然把两只鸡拴住腿,倒挂在自己的脖子上。照片中的两只鸡当时还活着,圆睁着的眼睛,很显然对此感到很新鲜。

侵华战争时期,日本士兵的伙食是出了名的好,相对我军战士吃草根树皮甚至煮皮带……但是,他们偏偏爱扫荡、爱“三光”,而且尤其热衷于抢鸡、抢鸡蛋,“吃鸡”这件事做得是相当溜。

南京大屠杀日本进攻东北三省(日本兵偏爱吃鸡)(3)

左手两只,右手一只鸭

有人认为,这是因为侵华日军到了战争后期,补给跟不上,实行“以战养战”的结果。

但是,这样的说法,有一定的道理,但是偏于主观臆断。

日本的抢劫行为,更具体一点,见到老百姓家里的鸡就两眼发光,这样的丑态、这样的行为,是贯穿了全面侵华战争的整个八年的。

1937年11月中旬,中日双方投入巨大兵力和物资的淞沪会战结束之后,在日军华中方面军总司令、上海派遣军司令官松井石根的坚持下,十万日军开始围攻南京。

南京大屠杀日本进攻东北三省(日本兵偏爱吃鸡)(4)

松井石根

虽然,此时,日军在淞沪会战中取得了胜利,并一路向周边城市推进,但是日军也为自己的狂妄付出了代价——战线拉得太长,战斗耗损太大,人员士兵低落,后勤补给也跟不上……

但松井石根在和日本参谋本部博弈多时之后,还是说服了参谋本部中持反对意见的保守派,例如当时的参谋次长多田骏。

松井石根、柳川平助等人力主攻击南京的意图,表面上非常“冠冕堂皇”——趁中国军队尚未恢复战斗力,集中优势兵力攻下南京,以此达到臣服中国的目的。

实际上,还是松井石根的私心更重,他早在8月份接受日本裕仁天皇召见接受派遣时,就在阵中日记中表示了野心。

南京大屠杀日本进攻东北三省(日本兵偏爱吃鸡)(5)

松井石根战阵日记

松井石根8月14日日记片段摘录:

“委托我统率上海派遣军,解决整个中国问题的重任。如此荣耀,无与伦比。特别是我因此获得了实现多年抱负的机会,没有比这更让我感慨的事了。我将不顾一身毁誉褒贬,置生死与度外,全身心地完成此重任。”

松井石根8月16日日记片段摘录:

“我军应该以迅速进攻南京为目的,向中派遣必要兵力(约五个师团),必须一举推翻南京政府……一方面采取武力逼迫手段,另一方面在经济和财政方面施压……”

也就是说,1937年8月14日之前,已经处于休养赋闲状态的松井石根,视此机会为他这一生最后的“建功立业”的机会,他将不顾一切,以攻占南京为目的。这到底,是出于日本天皇的面授机宜,还是松井石根本人的意思,就不得而知了。

南京大屠杀日本进攻东北三省(日本兵偏爱吃鸡)(6)

最大的战争犯,却逃脱惩罚

之所以,要说这一段,是因为当时日寇部队,以松井石根为首的华中高层,为了实现攻占南京的目的,势必要不择手段——一方面,当然是中国人将承受深重的苦难;另一方面,日本士兵作为战斗工具,也将被利用到极致。

说起来也可笑,很多日本人参军的初衷,就是为了到军队吃“皇粮”,而根据规定,日本士兵的每日伙食定量也是相当可观的。

南京大屠杀日本进攻东北三省(日本兵偏爱吃鸡)(7)

1930年日军午餐菜单

要知道,参军的日本青壮年,大多也是出身贫苦农家,平日伙食也很艰难,一点饭团加点酱菜和味噌,仅仅是部队伙食中的精米就可以吸引他们去卖命,就不要说,鸡这种肉食了。

可以看看1938年,日军出台的《军人战时给予规则细则改正》,对军粮补给进行了调整:普通士兵的口粮分为驻地(待战)伙食和战时伙食两种。

南京大屠杀日本进攻东北三省(日本兵偏爱吃鸡)(8)

日军伙食

前者标准为:

“精米660克,精麦210克,鲜肉210克,蔬菜600克,泽庵60克,酱油0.08升,味增75克,盐5克,砂糖20克,茶叶3克,清酒0.4升或者甜食120克,香烟20支(约一包)”。

而战时伙食则在上述基础上,又增加了一些压缩饼干、罐头等,罐头也就是我们在抗日剧中常常见到的大和牛肉罐头。

但是呢,规定毕竟是规定,规定制定出来就是为了被打破的,何况是日寇部队这种根本不讲道义的部队呢。

南京大屠杀日本进攻东北三省(日本兵偏爱吃鸡)(9)

饭团

一开始,日军的伙食是不错,但是很快,情况就急转直下了。

长久以来,普通日本士兵的一日三餐就是大米饭团和酱菜,到了后期还要掺入高粱米,再后来只能吃面条、馒头了。

普通士兵挨饿、吃不饱的情况,1937年,也就是全面侵华战争的第一年,就已经开始发生了,这在很大程度上,也是造成日军悲观主义情况的原因之一。

从本文一开始,由田所耕三的讲述可知,在日军进攻南京之前,已经饿了两个多星期了,他们是顶着饥饿和雨水急速行军的。

南京大屠杀日本进攻东北三省(日本兵偏爱吃鸡)(10)

1937进攻南京的部队

顺便说一句,普通日本士兵的日子不好过,但是日本军官的物资供应还是有保障的。日本军官为什么不大会投降,要“玉碎”,你细品一下。

当时的日本士兵中有一句流传甚广的话:找粮食比找女人重要。

再对比一下我八路军著名的一句话:三大纪律八项注意,不拿老百姓一针一线!

南京大屠杀日本进攻东北三省(日本兵偏爱吃鸡)(11)

看看,是人是鬼,立见分晓!

入了南京城的日本士兵,就如掉入了米缸里的老鼠,再加上谷寿夫这老匹夫用“解除军令三天”用来奖励士兵,原本就已经被压抑了狠的日本士兵,就更加地肆无忌惮。

南京大屠杀日本进攻东北三省(日本兵偏爱吃鸡)(12)

恶魔谷寿夫

当时,南西郊双闸街,就有一个做小本生意的男人——赵宗陶,在他的一路逃亡中,就见识到了日本人对鸡的狂热。

日本人进城后,从板桥开进了双闸街,赵宗陶和自己的邻居,陈有臣(教师)、李文山(木匠)正准备结伴逃跑,但是猛然间看到日本骑兵后即被吓懵了。

南京大屠杀日本进攻东北三省(日本兵偏爱吃鸡)(13)

日本骑兵照片,是真矮

陈有臣、李文山两人当即被跑在前面的日军用马刀当场砍死,而赵宗陶因为反应比较快,飞快地跑到后街的水塘边躲了起来,从而逃过一劫。

等日本人“扫荡”离开后,赵宗陶跑到了沙洲圩的老丈人家,但是三天后,日本兵就追杀到了这里。

日本人进村之后,打着“搜索中国士兵”的借口开始烧杀抢掠、无恶不作。像赵宗陶一样逃难到这里的两个南京城里的姑娘,就惨遭糟蹋。

日本人闯进了赵宗陶老丈人家之后,非常粗暴地掀飞了赵宗陶的帽子,看着他的头和手,就认定他是中国士兵,正准备杀害他时,刚巧赵宗陶老丈人家的鸡叫了。

南京大屠杀日本进攻东北三省(日本兵偏爱吃鸡)(14)

说着“死啦死啦”的两个日本兵的注意力,瞬间被角落里的四只鸡给吸引走了,他们立马丢开赵宗陶去抓鸡。

鸡圈里的鸡多好抓啊,两个日本兵每人提了两只鸡之后,就得意洋洋地扬长而去,似乎是彻底忘了要杀赵宗陶这件事。

就这样,赵宗陶神奇地又逃过一劫。

估计,当时的赵宗陶要在心中发誓,这辈子再也不吃鸡了,以感谢四只鸡代替它受了日本人的难。

此后,日本人来扫荡、抢劫成为了常态,杀人的事态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收敛,毕竟,日本人也知道人杀光了,也就没东西抢了。

南京大屠杀日本进攻东北三省(日本兵偏爱吃鸡)(15)

南京安全区

其实,这里就是南京城外和城内的区别,南京城内安全区之外的人,几乎被屠戮殆尽,但是南京城外相对要好一点。

这也是为什么在战后,南京人们强烈要求惩治“中岛部队”,也就是侵华日军第六师团的原因所在。

南京大屠杀中,中国军民共死难30万人,这是个折中的数字,实际上,当时中国官方给出的遇难者同胞人数在43万左右,但是日本人却极力否认,在众多确凿证据之下,才采取了30万这个数字,实际上,就连很多参加过南京大屠杀的日本人都说,实际杀害的人数不止的。

南京大屠杀日本进攻东北三省(日本兵偏爱吃鸡)(16)

正在行军的日本第六师团

而仅第六师团就杀害了我同胞263833人,堪称恶魔集中营,很多大规模的屠杀都是他们干的。

再说回日本人抢鸡这件事。

赵宗陶和村里人,眼见着日本人天天“鬼子进村”,知道一旦日本人没有东西可抢了,就到了没命的时候,所以,他带着妻子又跑到了位于南京谷里的妹妹家避难。

别看现在南京谷里发展得十分繁荣,但是在当时是属于南京城外的偏僻乡下。就算是这里,依然躲不过日本人的贪婪。

有一天,三个日本士兵骑着毛驴进村了,还是打着“寻找中国逃兵”的借口,正准备把包括赵宗陶在内的四个中国男人枪杀时,神奇的一幕再次发生了……

南京大屠杀日本进攻东北三省(日本兵偏爱吃鸡)(17)

一个老太太刚好打开家门,赶着一群鸡出来了。三个日本人看见了奔跑的鸡之后,顿时眉开眼笑,指挥着赵宗陶他们去抓鸡。

赵宗陶等人赶紧四下奔走去抓鸡,最后一共抓了8只肥鸡“上供”给了这三个毛驴兵。

也许是赵宗陶等人抓鸡的样子取悦了他们,也有可能日本士兵满脑子都是吃鸡的兴奋,总之,赵宗陶又逃过一劫,而日本人则提着鸡、骑着毛驴狂笑而去……

中国的鸡和老太太,都不简单啊!

再说点其他的,日本士兵普通士兵为什么对鸡情有独钟?这也是有一些客观原因的。

第一,日本的岛国国情所决定的。

日本虽然在二战时期,面前跻身于列强国家,但是“国富民穷”的状态,普通日本人家的生活,比当时的中国人家可能还要差,一年到头也吃不上生肉食,到了中国见到鸡就疯了。

日本人虽然也养鸡,但是可能是因为岛国气候环境等多方面原因,鸡的大小、味道都比中国散养的土鸡差远了。

还有,日本人普遍身材矮小,而鸡的抓取难度也比较小,所以……抓鸡挺适合他们的。开玩笑的,日本人是见到什么就抢什么,连中国战俘的袜子、手套都不放过,何况是鸡呢。

第二,日军内部森严的等级制度。

日本士兵抢走的东西,首先是要先满足上级军官的,好东西,他们也捞不着。牛羊马驴这些大型家畜,自然是要先孝敬长官。唯有鸡肉,日本军官并不太喜爱。

原因也很令人啼笑皆非,日本军官阶层嫌弃鸡小、肉少、骨头多,抓起来啃食会影响他们的军人形象。吃不吃鸡肉,居然成为了一种划分等级的分水岭。

南京大屠杀日本进攻东北三省(日本兵偏爱吃鸡)(18)

所以,从这一点来反观我们的一些抗日神剧,为了故意丑化日本鬼子,就故意拍一些日本军官拿着鸡腿啃的画面,虽然看起来很解气,但实际上很可能是违背事实的。

最后,我们为有赵宗陶这样的故事,而感到庆幸。

毕竟,只要在那一场屠杀中,多一个人活下来,就多了一份历史的见证者、讲述者,也为我们提供了更多的事实和细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