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1-07 12:11

香蕉已经绝种了吗(香蕉要绝种了吗)(1)

香蕉已经绝种了吗(香蕉要绝种了吗)(2)

有一种野生香蕉,里面有籽,有点像辣椒。

香蕉已经绝种了吗(香蕉要绝种了吗)(3)

詹姆斯·达勒教授展示研究成果

将来有一天,我们要吃不到香蕉了?

这些天,网上流传着一个预言:香蕉要灭绝。

其实这个预言已流传十好几年了,而且几十年前真的“灭绝"过那时最常吃的香蕉。

20世纪50年代,一场真菌引发的“瘟疫"曾让畅销的香蕉品种绝迹。当时,人们找到替代香蕉品种,避免了“香蕉危机"。如今,疾病变种再度来袭,香蕉会不会完蛋?有没有新品香蕉替代?

没香蕉吃了?

它曾“灭绝"过一次

19世纪到20世纪50年代,一种名叫“大麦克"的香蕉品种,在市场上占据主导地位。“大麦克"源自东南亚,香甜可口,不易压坏,比现在的香蕉都要大。

这种香蕉好卖到什么程度?1910年,光美国人就要吃掉4000万根“大麦克"。美国联合果品公司靠它发家,曾用卖香蕉的钱,资助洪都拉斯、危地马拉等拉美国家搞政变。

1927年起,一种神秘疾病,像瘟疫一样席卷拉美地区的香蕉树,“大麦克"无法抵御。在随后30多年里,“大麦克"在美洲、非洲绝迹。不过,泰国、马来西亚还在种植“大麦克"。

这是种什么病?

“大麦克"得的病是黄叶病1型,最早在巴拿马发现,也叫巴拿马病。这种病的外部表现是蕉树叶子枯黄,最终导致整株蕉树枯死。黄叶病是香蕉树根部的疾病,由真菌引起,难以用药物控制。

真菌在土壤里可存活多年。当年联合果业曾用了多种办法消灭真菌,土壤里的其他微生物都搞没了,黄叶病真菌还活着。

现在吃到的香蕉源于中国

目前,市场上销售的香蕉,大多是卡文迪许香蕉。卡文迪许,听着名字挺洋气,其实是源于中国品种香芽蕉。

英国第五代德文郡公爵威廉·卡文迪许,是个园艺爱好者。1834年,他把这个香蕉品种,种在自家后花园里。这位公爵深信,以他的名字命名的这种香蕉,会有一天流行起来。1940年,联合果品的对手公司,标准果品,看中了卡文迪许。

它有什么不同?

卡文迪许很娇气,容易压坏,也没有“大麦克"好吃。但它抗住了黄叶病1型。与“大麦克"简单粗暴的运输方式不同,标准果品公司开始对卡文迪许提前装箱,为运输船配备冷藏设备,保证卡文迪许的品质。

联合果品公司对卡文迪许持怀疑态度,迟迟不肯种植。由于“大麦克"收成不佳,这家公司1950年盈利6600万美元,到了1960年,只盈利210万美元。1962年,联合果业抵挡不住了,也开始种植卡文迪许。1965年,最后一批“大麦克"在美国市场上销售。与此同时,标准果品(已改名都乐)成为美国最大的水果公司,优势保持到现在。

为什么说吃不到香蕉了?

市面上绝大部分食用香蕉没有籽,只能通过母树根部生出的芽,克隆出新种苗。这种繁殖方式有利于保持品种纯正,却失去了通过有性生殖重组基因的可能。新的病菌和害虫不断产生,香蕉却在进化的道路上原地踏步,特别容易受到病虫害侵袭。

起初人们认为,卡文迪许能抗住黄叶病。上世纪80年代开始,东南亚的卡文迪许香蕉树也出现枯萎,甚至比当年“大麦克"死得更快。这种新型疾病,被称为黄叶病4型,逐渐扩散至澳大利亚、西亚、东非。

替代品种没有出现,但疾病蔓延。科学家担心,卡文迪许会步“大麦克"的后尘。

2003年1月16日,比利时植物病理学家埃米尔·弗里森撰文预言,受疾病威胁,若不及时挽救,10年后,人类就再也吃不到香蕉了。

15年过去了,香蕉在,疾病也在。

救香蕉·找香蕉

他用生命培育新品种 搞出2万个 还是自杀了

世界上大概有1500多种可食用野生香蕉,但都无法像卡文迪许、大麦克那样完美——不是样子太差,就是口感不行。

有的野生香蕉,表皮是红色的,煮熟了吃起来像草莓;有的野生香蕉,籽特别大,就像辣椒籽一样;还有的野生香蕉甚至自己会掉皮,裸露着果肉挂在树上。

1960年,联合果品在洪都拉斯拉利玛设立研究中心,并雇用了美国水稻培育专家菲尔·罗威。他的目的很明确——培育出最佳品质,足以抗衡卡文迪许的新香蕉品种,不仅要好吃,抗压,抗病,最好还能抗风。

初来乍到,罗威信心满满。他用了40年,杂交出2万种香蕉品种,但没有一种能替代卡文迪许。他最得意的作品,取名叫“金手指",能抗黄叶病。但消费者不买账,觉得这种香蕉太粉、太酸。“金手指"在澳大利亚取得一定销量,但在欧美市场,比卡文迪许差远了。

40年时间,花费巨资,收获甚小。罗威承受着很大压力。2001年的一个早晨,他在香蕉试验地里,上吊自杀了。

找种子:100万根香蕉

也许能弄到一个种子

拉利玛的这个研究中心,现在已经变成非营利机构“洪都拉斯农业研究基金会"(FHIA)。有关杂交香蕉的研究仍在继续。对于水果公司来说,自然培育出的新品种,还是很有诱惑的。

只不过,老问题还是存在——杂交香蕉费时费力,简直就是用生命育种:种植香蕉幼株后,工作人员要静待9个月,等其开花,再从另一品种的香蕉树上搞来花粉,人工授粉。再过3个月,收获香蕉串,把它们置于筛子上,果肉成泥,种子(如果有的话)留下。

市面上的食用香蕉一般是没有种子的。FHIA研究人员发现,每100万根杂交后的卡文迪许香蕉,可能会有一个种子,几率低得可怜。而且,在获得抗病优点的同时,往往会附带诸多缺点,比如产量下降。一轮实验周期,通常需要三年时间。

杂交新品种出来了

味道、颜色、外形都不对

FHIA的研究团队,每周要试吃三四个新品种杂交香蕉。科学家马丁内斯说,这些杂交品种大多不够甜。“有的有股乳胶味,要么太干要么太烂。还有的一点味道都没有。"

颜色也是个问题。大多数人心目中的香蕉有个特定的色调。这些杂交香蕉的颜色要么偏橘,要么太浅。

较有希望的一个品种叫“GCTCV-219"。它十多年前突然在中国台湾出现,是卡文迪许某次意外变异的结果。这种香蕉不易受真菌疾病影响,人们在菲律宾小规模商业种植,然后运到日本出售。它的味道略微甜一些。在日本,商家把这种“优雅的味道"当作卖点。

不过,这种香蕉的外观有些不尽如人意。它不够弯,而且四散开来,必须把它们分成四五只一串,才能装进标准尺寸的香蕉运输箱里。

马尼拉国际生物多样性中心专家奥古斯丁,在香蕉行业已经工作了40年。他说:“很多消费者买香蕉时就看外表,不管味道。"

翻山越岭寻找野生品种

科学家:我们失望透了

就像当年卡文迪许替代了“大麦克"一样,其他人选择继续寻找野生的替代品。

去年6月,一个欧洲科研团队肩负这个重大使命,前往岛国巴布亚新几内亚。他们要寻找传说中的巨蕉树。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一支澳大利亚的研究团队,曾找到过这种野生香蕉。一棵巨蕉树能长到18米高,叶子都有四五米长。长出的香蕉,倒是挺短的,但一整串也有30公斤到60公斤重。这个品种味道不好——它的籽又大又黑又硬,一口咬下去,满嘴香蕉籽。

科学家看中的,不是巨蕉的体型,也不是它的口味,而是它耐寒的特性。这个品种只生长在海拔1000米到2100米的高地。如果香蕉有了一定耐寒特性,是不是它的种植范围又能增加了呢?

这些科学家翻山越岭,发现了不少罕见的野生香蕉品种,但没能找到“巨蕉"树,更不用说带回样本了。法国科学家茱莉·萨多思说:“我们失望透了。"

转基因香蕉

需要获得监管部门的批准

去年11月,澳大利亚昆士兰科技大学教授詹姆斯·达勒,在《自然通讯》杂志发表论文,自述为期三年的实验经过。他培育出一种不受真菌疾病影响的转基因卡文迪许香蕉。在正式商业化种植之前,这种转基因香蕉需要获得监管部门的批准。

达勒说,他的实验证明,卡文迪许香蕉中一种名叫“RGA2"的基因,可抵御真菌疾病。但这种基因不太活跃。通过基因工程,研究团队打开了这种基因的“开关"。实验香蕉树能在受到真菌污染的土壤上长得很好。

通过转基因技术,科学家曾解决木瓜环斑病毒难题。随着科技进步,担心吃不到香蕉,或许是人类多虑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