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有云: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自古以来,窈窕淑女都是众多男性梦寐以求的择偶标准。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古代女性在吸引男性方面,除了精通女工,当窗理云鬓之外,服装也是重要的筹码。今天浅谈中国古代汉族女性传统服装中的一种配饰-披帛。
“披帛”一词虽然至晚唐五代时期才出现,马缟的《中华古今注》中记载“......寻常宴参事,令披画披帛,至今然矣。”然而这种形制的服饰从北朝女性服装中已经出现,沿用至少至宋。明代以后逐渐消失。
北齐 校书图
披帛是一条长条状的巾子,搭在肩上,再缠绕于两臂间,主要用作装饰。材质一般用锦、缎、绫、莎、罗等制成,有红、黄、紫等多种颜色。披帛分为两种制式:一种幅面较宽,略短,长度大约为臀部以下,膝盖以上,多为已婚女性佩戴;一种较窄,长度大约为臀部以下,接近或超过膝盖,可达两米多,多为未婚女性佩戴。
唐 内人双陆图
披帛的穿戴方法大约分为两种形式,一种“V”字型,搭于后肩,再于身前交叉后,自然垂落;或一端置于裙褥,再搭于后肩,另一端置于身前交叉后自然垂落;一种“U”字型,披帛搭于后肩,再缠绕于两臂上,两端自然垂落。
唐 郑仁泰墓陶俑
侧面照
目前普遍认为,披帛大约起源于公元前三千年的古巴比伦时代,由西亚传至我国。还有一种说法是由魏晋南北朝时的纤髾(shao)演变而来的。髾:古代妇女衣服上的装饰,从围裳中伸出来的飘带(《史记·司马相如传》蜚纤垂髾) 。目前我国已发现的记录可追溯到北朝,经隋至唐,逐渐流行,特别是开元盛世以后,长安作为世界经济文化中心,在唐代女性中流行开来,晚唐至宋,披帛几乎成了自信开放的大唐女性必不可少的服饰之一。历代绘画作品,文学作品、出土陶俑等都有体现,金元时期,随着外族入侵,汉族文化受到破坏,明代以后,披帛在民间逐渐消失。
唐 宫乐图
登封窑博物馆 唐陶俑一组
历代披帛的发展:绘画中出现早期披帛的是,北齐杨子华《北齐校书图》(美国波士顿美术馆),其描绘的是北齐文宣帝高洋命樊逊等多位士大夫诸《五经》诸史的场景,旁边有两仕女分别着绿色、红色披帛,搭于肩上,直垂地面。在唐郑仁泰(曾任右武卫大将军)墓中出土的女陶俑,其着淡黄色披帛,一端在裙内,一端绕于肩后,于臂间自然下垂。到了唐周昉《内人双陆图》(美国弗利尔美术馆)中,描绘的是唐代贵族妇女游戏的场景(双陆:一种行棋的游戏)。这幅画面则表达得更清楚,披帛的穿戴形式也有所改变,图中七位女性中,有四位女性身着披帛,搭于肩上后,又缠绕于两臂上方,再自然垂落。在晚唐的《宫乐图》中,嫔妃十人围坐于大方桌前饮茶作乐,皆身着披帛,其穿戴形式雷同于《内人双陆图》,说明此时披帛十分盛行,而且穿戴形式也固定化。又见登封窑博物馆藏品唐代陶俑一组,也是此类形象。
宋 秀栊晓镜图
宋 浴婴图
宋 妆靓仕女图
明 吹箫图
明 秋风纨扇图
登封窑博物馆 明 红绿彩瓷标本
在宋代的《秀栊晓镜图》、《妆靓仕女图》中可以看到,其延续了晚唐的制式和穿戴方法。宋《浴婴图》描绘的是普通女性为婴孩沐浴的场景,仍见披帛形象。可见,晚唐到宋,披帛已经成为社会大众化的女性服装中的一部分。到了明代,仍然可见少许披帛形象,如唐寅的《秋风纨扇图》、《吹箫图》,在登封窑博物馆一件明代红绿彩标本中,也可见端倪。清代至后,消失殆尽。可见盛唐以前,披帛多出现于达官贵人或者名望富绅的服饰中,它的出现不仅反映当时社会的审美,也体现出主人的经济基础和社会地位。从地域上来说,处于政治、经济、文化核心地区,披帛出现的频率和规格越高,边缘地区,逐渐次之。盛唐至宋以后,披帛逐渐平民化,成为普通女性服饰中的一部分,明代仍有出现,清代消失。
山西永乐殿 元 壁画 朝元图 举笏太乙
七佛图 供养菩萨 北京故宫博物院
披帛与宗教:宗教中也经常出现披帛形象,见于山西永乐殿西殿的元代壁画《朝元图》,朝元图是道教诸神朝拜玉清元始天尊、上清灵宝道君、太清太上老君主神的场景。在壁画局部《举笏(hu)太乙》右侧,可见一女性形象,着绿色披帛长度及地,朝拜主神。佛教中出现披帛的也有很多,在敦煌壁画中,就有很多女供养人的形象。供养人:就是以香花、灯明、饮食等资养三宝为"供养"。分作财供养和法供养两种,香花、饮食等物叫财供养;修行积德,利益众生叫法供养。在佛教中,具备上述供养行为的人,称为供养人。
哪吒形象
女娲造像
明 唐寅 嫦娥图
护法善神 左
护法善神 右
神话故事中的披帛:披帛在神话故事中更被赋予神奇功能。人们熟知的“哪吒”,最早记载于元代“三教搜神演义”,哪吒的法宝“混天绫”就是披帛的形象。混天绫又称红绫、七尺混天绫等,相传是女娲娘娘送给哪吒的宝物,可捆人捆物,甚至翻江倒海。宋元时,一尺合今31.68cm,七尺相当于两米多,与披帛长度也吻合,显然作者是按照未婚女性的角度来阐释哪吒。人们熟知的嫦娥、女娲等皆有披帛装饰。除此之外,门神作为凶神恶煞般的男人形象,竟也有披帛,可见不仅仅用作装饰,还被赋予了法力,以及对魑魅魍魉的威慑吓退功能。
当代黄杨木雕-仕女奉茶
披帛与审美:现实中披帛的出现不是为了实际用途,而是为了营造一种生动活泼、婀娜多姿的外形效果。中国男性对女性的审美很长一段时间都是以窈窕为标准,“楚王好细腰,宫中多饿死”,“纤纤细腰”、“弱柳扶风”等,很多文学作品都有此类描述。窈窕淑女,站立式披帛自然下垂,如柳枝春垂,走动时飘逸舒展,妩媚动人。虚与实,动与静,相得益彰,充分诠释了历代女性对美的追求和表达。
“清风穿袖散花絮,帛带缚肩升纸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