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病吗?有人可能会骂“你才有病”你真的没病?跟着小白往下看吧,我来为大家讲解一下关于十大常见心理疾病类型?跟着小编一起来看一看吧!

十大常见心理疾病类型(最常见的心理疾病)

十大常见心理疾病类型

你有病吗?有人可能会骂“你才有病”你真的没病?跟着小白往下看吧!

世界上就没有能让我省心的面前出现的东西------泛虑症。焦虑症。

焦虑是人们在挑战、危机等面前出现的内心不安、烦躁或恐惧等情绪反应。焦虑反应在日常生活中也很常见。比如,马上要考试了但你还没复习完;快要结婚了你却还有一大堆事情没准备;失恋了你内心痛苦不堪……于是,你焦虑了。

焦虑在生活中简直无孔不入。当我们遇到问题时,会感受到压力并形成焦虑情绪。在正常的情况下,我们会努力找到解决的办法并以此来减轻焦虑。然而,当你焦虑时,一旦无法顺利解决问题就会变得更加焦虑。

泛虑症患者不外乎两种类型:担忧的等待,害怕性期待。

首先,我们来说说担忧的等待。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会出现为了某事担忧的情况,比如考试后觉得发挥失常而担心成绩不好,因家人不舒服而担心他们的健康,走夜路时担心自己的安全,等等。显而易见,这些事情的确可能会产生不好的后果,因此担忧都是有充分理由的,其程度也都在合理的范围之内,并且,在经过一段时间后,当你失去了担忧的依据时,也就不会再继续担忧。比如,医生检查家人的身体之后,得知只是小毛病且开了处方,你就不会再担忧了。因此,这种焦虑和担忧都是面对压力的正常反应。

但是,泛虑症患者有一个通病,那就是过度担忧。什么叫“过度”?也就是说,他们的担忧是缺乏事实依据的,夸大了事件的危害性,因此扩大了担忧的程度。对泛虑症患者而言,生活到处都暗藏着不幸。比如,女儿一个人出门上班,母亲在家中毫无理由地开始担忧:出车祸怎么办?被人打劫怎么办?遇到恐怖袭击怎么办?事实上,这些担忧就是过度的、毫无依据的,夸大了小概率危害事件发生的可能性。那么,在过度担忧的时候,妈妈能为女儿做什么呢?——什么都做不了,只能在家中心神不宁地等待。这种现象被称为“担忧的等待”,即泛虑症的核心症状。有个成语叫“杞人忧天”,恐怕就是这种情况的最好写照。

必须这样做,根本停不下来——强迫症

所谓“强迫症”,主要是在思维和行为上有强迫性表现,同时会有意识地进行反强迫,在二者的冲突中始终是强迫性表现获胜。因此,不得不迫使自己忍受强迫性表现,且无力进行反抗,就好像深陷在一张巨大的网中,你越是挣扎,却被束缚得越紧。这给患者带来巨大的精神压力,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日常生活。

强迫症主要有两种表现形式,一种叫“强迫思维”,一种叫“强迫行为”。

强迫思维分为强迫观念、强迫情绪、强迫意向等,表现上有强迫回忆、强迫怀疑、强迫对立等,这些都可以从字面意思上来理解。强迫思维会在脑海中不断强化,不会被其他思维代替,也不会因主观意愿而停止,反而会因为对它们的抑制而变得更加强烈,就仿佛是它们将你施加给它们的力又反弹给你一样

事实上,强迫思维在最初往往只是让患者自身感到困扰。这会让其行为产生一定的改变,但可能只是让人“感到奇怪”,并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而强迫思维一旦形成,那么强迫行为就会出现了。

为什么强迫症患者会出现强迫行为?其实强迫行为往往是为了抑制自己的强迫思维。比如,总是怀疑门窗没有锁好,这种强迫怀疑在脑海中不断重复,导致的行为就是回去检查。检查的时候,这种强迫怀疑得以暂停,但这种强迫怀疑是持续不断的,因此也就有了强迫性地反复检查的行为。

至于那些总是担心自己不完美而会被抛弃的患者,为了抑制这种强迫想法,就会强迫自己每件事都做到完美,并且在细节上达到标准要求。只有这么做,才能让强迫思维得到暂时抑制。而长时间的强迫性行为后,患者会依据自己的“套路”形成一定的程序或仪式

请离我远一点吧,人类!——社交恐惧症

社交恐怕是现代社会中最重要的活动,其内容包罗万象,其作用更是不可小觑。但是,社交在给我们带来益处的同时,也带来了诸多压力,甚至有人对社交产生了深深的恐惧。但愿你不是其中的一员。

比如,有的人现实中不敢和女生说话;有的人一到当众说话的时候就“掉链子”,大脑直接短路,恨不得晕过去;还有的人到了人多的地方就莫名烦躁,无法和多名小伙伴一同玩耍……

于是,这些朋友就蹲到墙角孤独地画圈圈去了,一个人哭喊着“我被世界抛弃了”。朋友们,擦干眼泪,咱们继续往下看。

社交恐惧症也有不同的类型,这里我们先说说赤面恐惧症。

赤面,顾名思义就是脸红。脸红往往是因为害羞、紧张、不自信引起的。有时和不熟悉的人说话,突然就血气上涌,整个人开启焦虑模式,气氛便忽然微妙地尴尬起来……然后内心里两个小人儿就开始掐架。一个说:“人家是个害羞的宝宝。”另外一个说:“你这样很丢人啦!要做个自信的人啊!”这俩小人儿谁也打不死谁,结果就是,赤面恐惧症升级了。

其实,这个过程就是社交恐惧症典型的两种心理模式:模式一就是害羞与不自信,表现为面临某种社交环境时突然变得脸红口吃,坐立不安;模式二是强迫——让自己知道社交失败的经历是不好的,于是不断地强迫自己克服,但是由于没有科学的方法,也只是从精神上不断强化赤面恐惧症带给自己的不良后果——没有实质性的解决办法,只能徒增压力。两种模式不断交替进行,长此以往,赤面恐惧症症状升级,而当事人的压力呈几何级数增长,甚至会引发抑郁、狂躁等其他精神问题。

再介绍一种社交恐惧症,叫作“惧人症”,也叫“对人恐惧症”。这类患者害怕人,更害怕与人相处。这种害怕,不是“那里有只小猫!好讨厌!”的害怕,而是接近于“小猫讨厌我了!怎么办!”的感觉。

也就是说,这类人本身并不是排斥人或者排斥与人相处,恰恰相反,这类人渴望与人接近。他们内心希望自己被认可,希望自己能融入人群。但是因为他们认为人们都讨厌自己,或者对自己有某种想法或偏见,于是便无法与人接近,从而对人产生恐惧。尤其是一些性格腼腆的孩子,容易压抑自己和进行自我谴责,他们会认为所有人都将自己的“错误”放大来看并且对其进行批判,于是惶惶不可终日,只好珍爱生命、远离人类。而事实上,别人并没有看到“错误”或者进行批判,这些都是孩子们自己的脑内剧场而已。

御宅族、洞穴族……三次元的社交到底有多可怕

御宅族一词源自日本,最初主要是指对动漫、游戏等十分狂热的人群,给人的印象往往是不修边幅、个性封闭、脱离主流文化、缺乏自理能力、永远过度支出等。这里我们说的御宅族不包括伪宅、同人宅、技术宅等这些人。

御宅族往往沉迷于动漫、游戏、手办等,足不出户,日夜欣赏,出门一定是去置办新货。他们对二次元达到了痴迷的程度,那就是他们的一切。他们往往分为两种,一是没有与外界沟通的能力,沉迷于二次元:“天啊!我终于找到我本来的世界了!入口在哪里?”甚至在精神上他们已经居住进去了。另一种就是先沉迷其中,然后放弃与外界沟通的能力:“怎么会有这么棒的世界!收留我吧!”他认为他已经不再需要与这个三次元的世界建立交流。

比如,有这么一位风一样的少年,在步入御宅的世界后,就勇敢地一去不回头了。用他的话说就是,他忽然“顿悟”了,曾经的日子简直就是浪费生命啊!他要追求人生的新目标!他要给人生新定义!于是他踌躇满志、精神抖擞地开始——看动漫!玩游戏!买手办!

同时,少年对身边的人和事都开始变得漠不关心起来。他逐渐放弃了自己在现实世界的社交能力。他不是不渴望沟通和理解,而是认为在二次元的世界中获得“沟通和理解”更方便。因为那一切都是在他脑内完成的,可以按照他想要的方式发展下去。而现实世界的沟通与理解则要复杂得多。因此,他用这种方式来逃避现实,同时也是在放弃现实。

洞穴族和御宅族完全不同。他们并不自闭,只是喜欢找个相对封闭的空间,独自在其中待着。他们能自给自足,有生活目标,但只是想要独自幽居。他们不是想要暂时闭关,而是想要长期这样独自地、相对封闭地生活下去。

洞穴族不喜欢和人接触,更不喜欢被打扰。他们沉浸在自己的世界中,有自己的乐趣,同时极度反感社交。这也是社交恐惧症的一类群体。

以上说的这两个群体都在一定程度上对社交或社交形式采取回避、抗拒的态度,他们生活在自己的世界中。

给我45°角,我可以让悲伤逆流成河——抑郁症

你印象中的抑郁症是什么样的?是仰望天空泪流满面?唉声叹气如西子捧心?抑郁症可没有那么文艺,也没有那么美丽,相反,只会给人带来沉重的负担,以及深深的绝望。

抑郁症似乎已经成了最“出名”的心理问题,也是都市快节奏生活中让人中招最多的心理疾病。很多人在情绪低落的时候都会惊呼:“我是不是得抑郁症了?”现在,我们就来真正了解一下抑郁症。

“心情不好”等同于“抑郁症”吗?当然不是。抑郁症患者的情绪低落是显著而长期的,绝非一朝一夕能够改变。同时,患者会悲观消极、痛苦绝望,感受不到生活的乐趣和生命的意义。他们往往对任何事情都缺乏兴趣,时常无精打采。他们还会认为自己很没用,什么都做不好,周围人的不顺和不幸都是自己的错。当他人想要伸出援手时,他们却认为对于这样的自己他人也无法拯救。他们容易失眠厌食,严重时会出现幻觉,甚至会意图自杀。

抑郁症患者的思维也会变得缓慢起来,他们形容自己“脑子像是被堵住了一样”。他们反应迟钝,语言能力下降,对别人缺乏回应,交流也因此会变得困难起来。同时,注意力无法集中,记忆力也会下降,尤其是对于刚发生不久的事情转身就忘。他们在生活中疏懒缓慢,喜欢独处,不愿意接触别人。严重的时候,他们不吃饭、不洗漱、不说话,甚至一动不动。这样的情况,称为“抑郁性木僵”。

抑郁症也分很多种类,最常见的是心因性抑郁。心因性抑郁主要是由于受到强烈的精神打击或产生过度的内心矛盾而导致的。

还有一种,叫作“精神病性抑郁”。这种抑郁症往往伴有幻觉和妄想。

另外一种,是隐匿性抑郁症。这类病人貌似在生活中看不出情绪上的问题,但事实是,他们的情绪都直接转化到了身体上。他们可能会突然出现头痛、胃痛、呼吸道感染、高血压、内分泌失调等症状。由于其身体上的症状过于明显,以至于常常让人忽略情绪的诱因,只是单纯从身体方面来治疗。由于这种抑郁症“隐藏”在身体症状之中常常会被人忽略,得不到及时的救治,因此不仅身体的疾病无法根除,抑郁症也会更加恶化。

再有一种非常值得我们注意,叫作“非典型抑郁”。一看到“非典”两个字,就得注意了,这种抑郁症和一般的抑郁症表现都不太一样。其他抑郁症患者可能长时间情绪低落——不管发生什么事情我就是低落;但是这类患者,除了情绪低落之外也会有其他的反应,比如在好事来临时也会有正常的喜悦情绪。其他抑郁症患者可能会失眠,好不容易睡着了很快又醒过来;但这类患者却总是睡不够,连续睡15小时都是小意思。其他抑郁症患者可能没什么食欲,什么都吃不进去;但这类患者却食欲旺盛,体重也总是不断增加。他们总是感到四肢沉甸甸的,好像自己没有力气抬起它们似的。因为非典型抑郁症和一般的抑郁症不太一样,常常会“瞒天过海”,让人注意不到,结果使得病情更加严重。

抑郁症在现代生活中逐渐增多,尤其在女性身上更为常见。很多女性都在人生的不同阶段和抑郁症抗争过,比如职场上、生产前后、更年期等。这恐怕是因为女性的情感更加敏感纤细的缘故。因此,女性更应该调整自己的情绪,学会合理释放压力。

历史上最有成就的抑郁症患者大概要数林肯了。什么?林肯有抑郁症?那个被评为美国历史上最有成就的总统亚伯拉罕·林肯?

怎么样?大吃一惊了吧?

曾经有这么一头奶牛,误食了一把有毒的草,然后产下了一些有毒的奶。当时呢,还有这么一位少妇,喝了一碗这样的奶,结果就中毒身亡了。你说倒霉不倒霉?这位少妇,就是林肯的母亲,当时林肯才9岁。

9岁丧母已经够可怜了,不过这才是命运的开始。林肯之后经历了一连串的磨难,比如他的四个孩子中有三个夭折了。

而在林肯当选总统的时候,正是美国历史上最动乱的时刻。巨大的压力,恶意的攻击,人生的不如意……抑郁症赢了。最严重的时候,他甚至想自杀。

上帝把我的灵魂装错了躯体——性身份识别障碍

性身份识别障碍指的是个人对于自身性别的定位和其生物意义上的性别不一致,也就是说心理性别和生理性别不一致。从生理构造来看,明明是个女孩,但是在她的性别认知上,她却认为自己是一个男性,或者说性别角色倾向于男。或者,明明是个男人,但是在他的性别认知上,他却认为自己就是一个女人,或者说扮演的应该是女性的角色。或者,一个人心理性别模糊,即使在生理上拥有男性或者女性的性别,但是对于自己心理上的性别定位却很迷茫,不知道自己是男是女。

性身份识别障碍形成的原因是什么呢?首先,我们不能否认的是,有一部分人是受到了生理因素的影响,但是绝大多数性身份识别障碍患者都是由于在婴孩时期没有得到正确的性身份引导或者教育而导致的。事实上,几乎所有的父母或者亲属都没有意识到这一点。尤其是中国的家长,很喜欢拿小孩子的性别来开玩笑,给孩子错误的性别暗示,导致孩子在形成性别观念的时候产生错位。

我们现在来介绍两种常见的性身份识别障碍:易性癖和双重角色异装症。

首先,我们要说的这种性身份识别障碍叫作“易性癖”。易性癖是一种比较彻底的性身份识别障碍。所谓“易”,也就是改变的意思。易性癖,字面来理解,就是试图改变自己的性别。他们不会迷茫,而是坚定地认为自己就是异性性别,而上帝只是把他们的灵魂装错了躯体。他们不会从心理上来寻求解决,而是会通过一系列手段来进行生理上的改造,以让自己的躯体适应自己的“灵魂”。很多易性癖患者都想通过手术的方式来拥有自己“真正”的性别。他们也会希望他人把自己当成真正的异性来对待。

易性癖患者对于异性的身份是非常渴望的。他们的心理状态、穿着打扮、生活方式都向真正的异性看齐。同时,他们极度渴望“身心统一”。他们对于自己心理的坚定认同使得他们只能通过改变身体来得到统一。而他们更加渴望的,是社会对其异性身份的认同。

易性癖患者的性行为相对较少。他们会与同性发生爱情,但是由于他们的性别倒错,对于他们而言,与同性的爱情才是“异性恋”,是与社会主流文化相符的恋爱关系。比如,一个女孩,她认为自己其实是个男生。那么,她就会对另外的女孩产生爱慕和追求,并且认为这才是正常的爱情。如果要她和男生交往,或者和另一个男性化的女孩交往,她会觉得那才是同性恋。

说了易性癖,我们再来说说性身份识别障碍的另一种——双重角色异装症。双重角色异装症患者不像易性癖患者那么笃定自己的异性身份。他们并不否认自己的生理性别,在心理上也依旧有自己生理性别的心理特征。他们只是通过在生活中穿着异性服装,暂时获得异性身份,以此获得心理上的满足。因此,可以认为他们的性别是双重的,即自己的生理性别和让自己获得心理满足的异性性别。他们可能会在这两种性别角色中交替,更多的时候是处于两者皆有的矛盾中,而可能只是某一种性别角色占了上风而已。

我听到上帝的呼唤——精神分裂

精神分裂往往是在受到了巨大的压力的情况下导致精神崩溃而形成的。这会让人迅速地失去自我,精神失常,无法回到正常的生活中,还会给身边的人带来很大的痛苦。

要是有人骂道:“你精神病啊?”他八成的意思是:“你是精神分裂吗?”精神分裂症的病症如此有特点,以至于曾经在很多人的认知里,精神分裂就等同于精神病。

人们往往也会“害怕”精神分裂症患者,认为他们思维癫狂、举止诡异,生活在自己的世界中,我们无法与之正常交流,更无法预测他们之后可能会做出的举动。于是,精神分裂症成为了令正常人恐惧的问题,精神分裂症患者成了让正常人避之唯恐不及的群体。那么,你了解精神分裂症吗?

精神分裂症是比较严重的、典型的精神疾病,患者往往会出现涉及感知、思维、情感、行为、认知等多方面的障碍。精神分裂症患者有三大典型特征,不过它们并不是同时出现的,这三点就是——逻辑混乱、幻想、妄想。

精神分裂症患者往往逻辑混乱,说出的话常常从一个话题突然跳跃到另一个话题,或者干脆就是无意义的语句的组合,有的时候忽然又停止了,突然开始说一些另外的话题。比如,一个精神病患者说:“茶凉了。蚂蚁走了。我肩膀里面有个……燕子,跑,吃饭。”让人很难明白他要表达的意思,这是因为他们的思维常会破裂或者中断。

一些精神分裂症患者有自己独特的一套逻辑,自己独特的语言、动作,甚至还有自己独特的文字和符号。这些都是他们自创的,有他们独特的含义。这样,他们就完全活在自己的世界里,而治疗者则需要长时间的观察才有可能窥视他们的世界。

比如,一个患者,常年站在院子里,身体笔直,一动不动,晴天下雨都不例外。后来,有位治疗者也一样不论刮风下雨都站在他旁边。很久之后,患者问:“你站在这里干什么呢?”治疗者反问:“你站在这里干什么呢?”患者答:“因为我是一棵树!”这个逻辑实在是让人哭笑不得。但是治疗者终于明白了患者的行为的独特含义,并且回答:“我也是一棵树!”于是,两棵“树”交流起来,治疗者终于慢慢走进了患者的精神世界。

精神分裂症患者很容易出现幻觉,但是,患者却不会认为那是幻觉,而是认为那是真实的世界。就幻听而言,患者常常感觉到脑子里有另外一个声音在跟他说话,比如上帝在跟他讲话或者是另外什么人在喋喋不休。这些声音可能会指示他进行一系列的活动,如让他去跑步、绘画、晾晒物品等,也可能是让他偷盗甚至杀人等。如果患者不照做,那个声音就不会消失。所以,他们只好按照“那个声音”所说的去做。患者还可能会出现幻视,比如在患者眼前有一个白马王子,她很高兴地与这个白马王子翩翩起舞,自得其乐;而在旁人看来,患者就是在和一个不存在的人跳舞,场面诡异,令人毛骨悚然。患者还可能会出现各种各样的幻觉。

精神分裂症的另一大特征就是妄想。比如,被害妄想:有人在跟踪我、监视我,他们想要杀了我!关系妄想:走在路上,所有的人都在看我,对我指指点点,国家的政策都是为了限制我,美国人的言论都是在针对我!钟情妄想:我知道你一直都是喜欢我的,不要否认了,我知道你做的一切都是为了我!嫉妒妄想:你为什么看那个女人,你们两个是不是有一腿?如此等等。

精神分裂症患者还可能会感情冷漠,行为与环境不协调,缺乏兴趣,行为怪异,并且坚决否认自己有病,坚持认为自己的一切表现都是正常的。

精神分裂症最常见的是偏执型分裂症,这一类患者会出现稳定的幻觉或者妄想。他们用幻觉或者妄想给自己构造出一个完全不同的世界,在那个世界中有他们自己的逻辑和规则,并且他们住在其中不肯出来,坚持认为那个世界才是真实的。他们可能看到天上有飞机,就认为自己要死了;自己想了件事情,就觉得全世界的人都知道了;觉得自己不能控制自己的身体了,自己的一切行为都是被另一个无形的力量控制的……

为什么会出现精神分裂呢?目前推测可能有以下原因:

一是患者本身就是易感素质。也就是说,自身往往孤僻、敏感、多疑、脆弱等,这些特征让他们比其他人更容易得精神分裂症。

二是外在的不良刺激。比如,失业、失恋、失去家人、不公平遭遇、社交失败等,都可能是导致精神分裂的诱因。

三是生物学因素。例如,从神经生物学角度来说,患者可能会有多种神经递质功能异常,或者存在神经系统或脑组织的发育缺陷。还可能是遗传因素,如果一个人患有精神分裂症,那么很有可能他携带相关基因,而他的家人也可能携带相关基因,所以他的家人的患病率也会较高。

我和我的灵魂们——人格分裂

人格&多重人格

我们俗称的“多重人格”也叫作“分离性身份识别障碍”。在了解多重人格之前,我们首先要来了解一下“人格”这个概念。

人格,基本上等同于“个性”,包括你的性格和气质,是你长期稳定的心理特征和行为模式,是你区别于他人的特征。人格,就是你的心理名片,是你最独一无二之处。因此,有的人将人格约等于灵魂。在某些法律上,也视一个人的不同的人格为不同的个体。

有一个英国女画家,拥有12个人格,她们全都擅长画画,但是画风各不相同。在一场艺术比赛上,她甚至被允许让其中5个不同的人格同时以不同的身份来参加比赛。

人格不仅是独特的,而且是相对稳定的,也是多种方面组合的统一体。不同的人格在面临同一问题的时候会发挥不同的作用。

例如,三个同样是单亲家庭的孩子,一个想:“婚姻不可靠,总归是失败的。”另一个想:“以后我一定要对我的妻子好一点,不能让她伤心,尤其不能让我的孩子也遭受这种痛苦。”还有一个想:“原来婚姻是这样的,那么以后我也这样做。”这就是不同的人格在面对相同问题的时候所做出的不同选择和不同思考。

人格可不是某种细碎的东西,它是有组织有系统的,不断根据人的经历和经验慢慢变化调整着,在稳定中前进着,并且通过一个人的情感表达、思维方式、举手投足、为人处世等各个方面表现出来。正因为如此,你儿时的好友,过了好多年没见,外貌上变化了很多,性格爱好也有些不同,但是你还是能在人群中发现TA:“你不是……变化可真大,差点儿认不出来了!”

可以说,你之所以是你,正是因为你拥有了独特的人格。你的人格应该是唯一的、稳定的、动态的。

而我们现在要讨论的多重人格患者的情况则非常特殊。在一个人的身上,竟然存在多重人格。你看到的是TA,实际上却是TA们。

他们是一出生就是那样的吗?事实上,并不是的。多重人格患者和我们一样,在出生之后,会在先天基因和后天环境的影响下逐渐形成自己的人格,称为“主人格”。在那之后,他们在不自知的情况下分裂出了其他的人格,这些称为“后继人格” 。

多重人格患者往往受到了严重的精神创伤,在自身无法消化的时候,才“创造”了其他人格。因此,这其实是自我保护的一种方式。但是,主人格往往并不知道自己“创造”出了“别人”,只是将痛苦转移之后,就忘记了这段过往,将其埋葬尘封,继续过着以往的生活。而后继人格则储存了这段记忆和情绪,帮助主人格处理这些让其难以面对的问题。

虽然主人格往往并不知道后继人格的存在,但是后继人格一般都对主人格了如指掌,而如果有多个后继人格的话,他们往往会相互知道彼此的存在,并且可能会交流信息。

多重人格的后继人格既然都是独立的,那么也就能够独自控制身体。在特定的场合下,合适的人格就会自动“浮出水面”,接手身体。

比如,某人本身是一个怯懦的人,他有三个不同的人格:保护者A,保护所有人格的安全,遇到危险的时候就会出现;工作狂B,在他工作遇到困难的时候就会出现;风月高手C,翩翩公子,充满了魅力,在遇到美女的时候就会出现;其他时间则交给主人格自己。

也许你会想,那是不是主人格只要创造出各个人格,在适合的时间让他们出现就可以了呢?别以为这是领导在给下属分配工作。每个人格都有对身体控制权的渴望,他们可不会那么老老实实地听话。有的人格为了争夺身体的控制权会对主人格充满敌意,甚至会故意捣乱。有时候也会突然接手身体,让人措手不及。

一旦主人格意识到自己的情况,就应该和其他人格多多沟通,消灭“内部矛盾”,同时参与其他人格的信息共享。对于身体的控制权,要和其他人格达成协议,有“交接”过程,而不是谁想要出现的时候就随便出现,甚至出现几个人格轮番上阵的现象,那样会造成人格混乱。

案例,24重人格

卡梅伦·韦斯特在自己撰写的《24重人格》中记录了自己多年的多重人格病史,这里我们简单给大家介绍一下。

最初的时候,卡梅伦上班时身体不是很好,经过一段时间的治愈,他的身体情况有了很大的改善,与此同时,他也出现了一些不寻常的状况。

比如,有时候他会觉得不知道自己身在何方。而一个四岁的小男孩却占领了他的身体,把自己关进柜子里,还会画一些血淋淋的图画。后来,他的妻子发现不妥,让卡梅伦去看心理医生,这才发现了他有多重人格。在几次治疗后发现,他的人格竟然多达24个!

他的人格中有抑郁的小男孩、性格不同的双胞胎女孩、精力旺盛的情场浪子、工作能力很强的青年、害羞的青春期女孩、阳光少年,甚至还有非人类角色……实在是一个超级庞大的“家庭”,他们时常会在卡梅伦内心构筑的休息室里聚会和交流。他们和卡梅伦的妻子和儿子一起生活。

那么,为什么卡梅伦会出现如此多的人格呢?

医生建议他去探寻一下儿时的经历。他打电话给自己的亲戚,说:“我想了解一下我小时候的事情。”这位亲戚沉吟了一下,直接回答:“据我所知,你的家中并没有任何乱伦事件。”

卡梅伦当时就震惊了,自己还什么都没问,对方就直接这样开口了。后面的真相岂不是更加不得了!

卡梅伦几经努力,终于挖掘出了家族的血泪史,那简直就是一部变态合集啊!

比如,卡梅伦的母亲小的时候,竟然被强迫检查自己的大便!至于说乱伦,不是说了嘛,“据我所知,你的家中并没有任何乱伦事件”……

很明显,卡梅伦的母亲把自己遭遇过的痛苦很好地传给了下一代——她猥亵了自己的儿子。那时候,小卡梅伦才4岁。同年,他的家人再接再厉,他的奶奶也猥亵了他。之后,他还被男子性侵过,这就是他会有女性人格的原因——在他的心里,只有小女孩才会被男人侵犯。

年幼时就被封存起来的记忆不断呈现在眼前。卡梅伦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竟然受到过如此的对待!在他无法承受这痛苦的时候,他“创造”了其他的人格。他们纷纷走过来说,“唉,你太可怜了。这段记忆我替你拿走,这份痛苦我来替你承担。”于是,在他的记忆中那些伤他最深的部分都封印在了其他人格那里,而他们则始终处在那个痛苦的时刻,不长大也不消退,静立在时间的彼岸,却也陪在卡梅伦的身边。

卡梅伦陷入了极度的痛苦中,拥有如此众多的“分身”让他无法适从。虽然妻子很支持他,可是还是无法忍受,在他们聊天时,忽然“别人”跳出来,或者在他们要亲热的时候,一个4岁的孩子可怜巴巴地出现。他的妻子压力也很大,为了转移压力,她开始和别的男人约会。

卡梅伦的人格们一致决定配合治疗。在他们的齐心协力下,他们终于能够顺利地生活在一起,而他的妻子也重新回来了,甚至他的小儿子也知道了这件事情,但是他很支持自己的父亲。

若是真的有多重人格,你自己是不会发现的。更何况,多重人格是极其罕见的,要有极其惨痛的经历(具体多惨痛可以参考卡梅伦),并且要有易感素质才行(一般人还真没有这个能力)。所以,要是还有人对你说:“我好像是多重人格!”你一定要一脸沉痛地问:“说说吧,你到底经历了什么样的人生?

小白码字好累看完的朋友麻烦点赞关注欢迎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