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7年的南京城图(开封八旗里城的兴衰)(1)

满族八旗

清初,在开封城重筑的过程中,又出现了一座特殊的城内之城---里城。由于里城内住的都是满族、蒙古族人,因而人们又俗称它为:满州城。此里城是为八旗里城,非北宋时期的外城、里城、皇城称谓的“里城”。

1937年的南京城图(开封八旗里城的兴衰)(2)

八旗甲兵

八旗里城始建于康熙五十九年(1720年),原为八旗军的驻防地,称旗营。后来随军眷属迁入定居,逐渐形成满州城。里城位于开封城内的西北隅,位置在龙亭以北,城墙以里。东起临水宫(今28中学),西抵文昌后街,南到体育场门前东西马路,北达城墙,面积0.8平方公里。

1937年的南京城图(开封八旗里城的兴衰)(3)

八旗骁勇

旗营的四周筑有一道土城墙,高约3米。在土城的东、南、西三面各建有城门。正门设在南城墙中央处,直通龙亭东侧的大道。土城东侧开有东大门,对准今北西后街北端,直通五道庙门街。东南南墙开有一个栅门,对准今北西后街南端,直通卷棚庙门街。土城西侧开有西门,通往文昌后街。

旗营驻军,除黄、白、红、蓝、镶黄、镶白、镶红、镶蓝八旗外,还有东蒙古(俗称左翼)、西蒙古(俗称右翼),共有10旗,每旗80名马甲,200名步甲,20名匠役。每个马甲有一个独院,3间房,占地1.3亩(旗人吵架,常有:你管不着我这一亩三分地!其说法由此而来)。每个匠役住房,占地比马甲稍多一点。步甲没有房屋和土地。一个旗分4条街,4条街的后面有一条官街。10个旗共有50条街。每个旗的街道和住宅都成四方形,房屋坐北朝南,四合独院,面积约1100亩。旗营东边5旗,从北往南排是:镶黄、正白、镶白、正蓝4旗,东蒙古(左翼)分别住上述4旗的最东端。旗营西边5旗,从北往南排是:正黄、正红、镶红、镶蓝,西蒙古(右翼)分别住在这4旗的最西端。东5旗与西5旗之间,建有一条大街,是镇统府衙门所在地,即城守尉、统领办公的地方。衙门右边设有一所满营小学堂,左边设有八旗学堂。镇统府往北位次是,东蒙古官街、西蒙古官街、大操场。大操场南端正面有一个照壁墙,北端正面建有演武厅。演武厅北面是小操场,再往北是北极宫。光绪二十年(1894年)旗营改为巡防营,由城守尉关德歧兼巡防营统领,下设3营另1哨。其任务是护城护路,一哨是独立的卫队,镇守开封。

1937年的南京城图(开封八旗里城的兴衰)(4)

旗人武士

里城的军制。

清朝末年,关德歧走后,署理城守尉额侧合,被众人推举为城守尉,收拾残局。这时城守卫已不再兼统领,实行分而治之。统领由汉旗人许德胜担任。

开封旗营的最高官职是城守尉,由清政府派遣三品官任职。设有统镇府,即城守尉衙门。衙内设印房、库房。印房内有笔帖式(秘书),署理笔帖式、署理先生。库内有财粮先生等。另有木及格(公务员)数人。10旗人中每旗派1人助理印房、库房工作。

旗的最高官职是“佐领”(俗称大老)由正四品任职,次是“防御”(俗称二老)由正五品担任。依次是“骁[xiāo]骑校”(俗称三老)由正六品任职。下首领催(俗称千爷)掌案,负责日常公文事务。各旗行署设在马圈,有3人办理日常公事,另有木及格、马夫等。

满营有马800匹,每旗100匹。按照规定,每一名马夫养马3匹,实际上只有一匹,但领麸料,则按3匹支领,余者中饱。各旗马匹归各旗饲养,冬季归圈统一饲养。各旗官街均设有草园,专门堆积马草。马草均由四乡按价收购。每冬购毕垛乞,有盈余马草银,由马圈办公人员聚餐,美其名曰:吃草渣。每年六月要在马圈内“祭马神”。马圈内,除供奉马神外,还配祀萧曹(即西汉时萧何与曹参),供品主要为白煮羊肉,祭毕大家分食。为了马匹更新补缺,每年都要派人去张家口外选购马匹,例提马银200两为沿途花费,皆为美差,佐领、骁骑校竞相担当此差。

1937年的南京城图(开封八旗里城的兴衰)(5)

清末开封土街

开封城内满营旗军的供给,全由清政府拨给粮食。养育兵(10数岁的少年),每人每月饷银5钱,后月支1500文,即制钱一贯五百文供给到16岁止。佐领月支饷银20两(另有月支40两之说),防御月支饷银16两(另有月支20两之说),骁骑校月支12两,领催每月饷银8至10两(实行银元时,折发9.18元)。匠役每人每月饷银3两。马甲每人每月饷银6两,折合银元8.18元。另外冬春两季可另支大草料折5两,夏秋小草料折3两。步甲每人每月饷银2两。

此外,佐领、防御、骁骑校,每年二月和八月还有两次领俸(每次数量不等)。城守尉,月薪和俸禄不详。笔帖式,每人每月饷银24两。阵亡将士的遗孤遗霜有一份饷银,骁骑校以上官员死后,遗属有俸禄,供养到子女成人为止。嗣后满营在南关外练兵,成立三营一哨,兵月支饷银4两,马步甲参加者,除原薪外,亦发4两,称为“吃双份”。发放饷银,例为每月三、六、九日,开库“关银子”。里城支差杂事,多由“莫其哥”担任,多系雇用汉族人,像每年两次春秋打靶,头一天晚上,就要由“莫其哥”挨胡同喊叫通知:明早,在黑早(凌晨)打枪炮喔---去!月工资只有1500文,尚不足银1两。

1937年的南京城图(开封八旗里城的兴衰)(6)

开封八旗会馆 付保军绘

里城的管理。

开封城内的旗营,除有1000名旗军外,还有近4000名眷属,因而也有相应的行政、民事、刑事管理机构。旗营各族的行政事务则各旗自己管理,各旗的马圈是负责管理本旗事务的基层组织。每户凡有新生子女,要到马圈内报丁,遇婚丧之事要到马圈领取旗帮的款项,以及注销人丁等。关于婚丧,旗帮例有规定,马械58两,共帮41两,旗帮24两。试举一例,一马甲死亡,本旗1000人等均有馈送,包括佐领、防御、骁骑校3官员在内各摊银7钱,即“马械”又名“正项”。还有银5钱,称为共帮,又称拨项,俗称公份。每人还摊旗帮银3钱,又称吃24两。每月只要遇到此类事,就有此项扣款,多者多扣,少者少扣,无者不扣。与后来的互助会很相似。所以里城有个笑话,叫“寡妇,寡富”,即因丈夫死后,家属领有正、拨项及吃24两,共银100多两,一寡即富之意。

旗人的民事、刑事案件,第一步由本旗领催解决。解决不了的,依次呈报骁骑校、防御、佐领。再解决不了的,呈报城守尉衙门处理。如属处理不了的大事,报理事厅处理(理事厅在今理事厅街小学校址)。理事厅是专门审理满蒙人民事、刑事案件的机构。如满蒙族人犯罪,需治罪的非得由理事厅批准不可。理事厅解决不了的大案,转三院,即东司(藩司)、西司(臬司)、巡抚三院。理事厅于民国元年(1912年)撤销。

1937年的南京城图(开封八旗里城的兴衰)(7)

手艺人

里城的人和事。

城守尉,满清后期,连封疆大吏,各省督府多由汉人任职。而管辖满营的城守尉,佐领等官员,仍非旗人莫属。光绪末年,开封满营城守尉是北京旗人志明,此人刚正不阿,操守清廉,为人所称道。他自撰一联:不要钱原非异事,太爱好也是私心。悬挂于大堂明柱,以示自律。这个时候河南巡抚是陈夔[kuí]龙,鉴于清兵托笼架鸟,且染有鸦片爱好,军务废驰,已无战斗力,下令让其整顿。这一措施,无疑是非常正确的,但志明自恃满裔,抗令不遵,被撤职调回北京。陈夔龙另派亲信文焃[hè] 署理城守尉,后调任河北镇总兵,赐封“建威将军”称号。再派关德歧继任,据说他串通佐领朋比为奸,售“佐领”一缺,价银50两,后事发去职,即由前文提到的额侧合继任。不过,这时候城守尉已不兼统领了。

1937年的南京城图(开封八旗里城的兴衰)(8)

八旗美人

翟炳志博士,光绪当政时,锐意变法,实行新政,废除八股文,建立新式中小学校。后慈禧太后垂帘听政,推翻新政,恢复詹子门衙门,禁止士民上书,罢经济特科,复以八股取士。再后,复又开办学堂。这时,开封里城也办起了“满营小学堂”。同时选派优秀人才官费出国深造。第一批官费留学生中有一位开封驻防旗人,末科举人翟炳志,生物学家,美国康奈尔大学博士。回国后,他曾任国立东南大学生物系主任、教授、生物研究所所长。翟炳志道德、学问皆为人所重。我国著名科学家伍献文、王家楫、孙宗影、张孟闰等均受教于翟炳志教授。与翟炳志博士同时官费出国留学的开封满族旗人,还有宝璐、智信。第二批官费留学生中有海春、永固、白谦益等。

旗人祭祖和家庙。

旗人每年春秋两季(农历二、八月),例有祭祖之举,仪式很隆重,事先养肥猪一口,叫“祭祀猪”。据说杀猪的这一天,这口猪会自动跑到祖宗的供桌前跪下,听候宰割。只不过“祭祀猪”一定要在祭祀桌前屠宰。

1937年的南京城图(开封八旗里城的兴衰)(9)

八旗妇人

祭祖这一天,全族男女老少,除了大姑娘不参加外,都要齐聚族长家里进行。悬挂祖宗遗像,下设牌位,族长(男女辈份最好长者)带领本族各辈的最长者,分列供桌两旁,依次递传送上供菜。然后由族长拈香(燃西藏线香)领先行大礼。所谓大礼,就是磕响头,前额与地面相碰,发出咚咚响声才算数。左邻右舍以及及外族外城的人,只要是穿靴帽的来道喜,都要随着大家一起磕响头,家主备有席面款待。席面在庭院中间的空地上进行。地面上铺席,上覆油布,用大红方木盘,盛以肥肉、瘦肉(白煮肉)、杂碎、什样菜(恐肉味淡,以什样菜佐食)四味,铺陈席上。宾客不另设坐位,大家围在一起。团团蹲下,用小碗盛大米饭,围而食之。每席约十数人不等。食毕,一族人喊:撂骨头了!将吃余猪骨头送至西墙跟。撂骨头完毕,族人方始聚食“祭祀肉”。先食粘面窝窝(小饼加红糖)一小碗,然后吃大米饭。剩余下来的肉,分送本族各家,每家猪肉、猪油各两大碗;帮忙的(满俗称“动手的”)猪油两大碗。家族人口多的,祭祀猪一口往往不够用,要另杀一两口备用。

开封里城内有各旗家庙9座。一曰护国永龄寺:位于里城小南门外,内敬关羽。故又称“老爷庙”咸丰年间,镇压捻军的满营清兵出发前在这里集合,成了满营各旗的总家庙。庙内设有学塾。二曰西灶爷庙:位于龙亭后面偏西,故称西灶爷庙,为镶红旗家庙。三曰法雨庵:位于小西门外,为正红旗家庙。四曰慈云庵:位于慈善街,为正蓝旗家庙。五曰马神庙:位于小东门外,为镶白旗家庙。六曰邻水宫:位于栅栏门外,亦为镶白旗家庙。七曰土地庙:位于镶黄旗官街东头城根,为镶黄旗家庙。八曰土地庙:位于演武厅后,为正黄旗家庙。九曰北极宫:又名北阁,位于讲武厅后面,亦为镶黄旗家庙。

家庙是旗祭祀的地方,家族祭祖,只在族长家内进行。

里城旗人的吃。

激酸菜。先将大白菜洗净,用刀切成两分四瓣,放入沸水锅内一氽,再用冷水一激(有此一激,故曰激酸菜),铺陈缸内,一层层地压紧兑入冷水封严,约七至十数天后即成。这种做法说起来简单,,看来容易,其实它是一项技术性很强的活儿,激好的菜质脆味酸,用来涮锅、炒肉、酸菜羊肉面,都是美味佳肴。激不好,味道不正,甚至连菜都糟踏了。

燎毛肉。将猪肉用铁叉子叉好,放在高粱秸火上烤。将肉皮里的油(脂肪)都烤出来,肉亦成黄焦色,就算烤好了。然后将烤糊的地方刮洗干净,加上佐料白煮。虽多食而不腻。此吃法仍有游猎民族遗风,其它野味肉,如此操作亦无不可,与湖南叉烧肉有异趣同工之妙。

五香咸兔肉里城咸兔肉,晾的干(开封人称风干)佐料全,加有冰糖,且火候到、煮的适当,制出之兔肉颜色鱼鲜、味香肉酥,入口即化,早已是脍炙人口的美食。特别是林塔爷家的五香兔肉最有名,称为“玛瑙兔肉”。五香风干兔肉,风靡一个世纪,至今仍是开封名产美味之一。

里城旗人的娱乐。

打围牌子围牌子用竹片刻制而成,约长三寸余,上面绘以各种彩色人物、飞禽、走兽。下端以楷书标明“注”的字数,复以桐油抹之,使之光润、耐久。“阿巴达”牌子,上画一个头戴大花翎,身穿黄马褂,穿靴跨马的人,须眉毕现。“老雕”牌子,上画一个金眼大鹏雕鸟,展翅欲飞。“飞老虎”牌子,上画一个吊睛白额带翅猛虎,张口呼啸。“寿星”牌子,上画一个南极仙翁,手持藜杖。“狐狸”牌子,上画一个美貌女子(不画狐狸而画美女,即狐媚子之意),长袖宫装。这种赌品,里城中每年旧历正月最为盛行,多在家庭和茶馆中进行。讲究的“围牌子”,制件玲珑,彩画生动,雕工精细,倒不失为一种具有艺术价值和供欣赏的藏品。

1937年的南京城图(开封八旗里城的兴衰)(10)

八旗

斗鸡。里城旗人的斗鸡场所最初在里城小东门外的空地上,斗鸡场是一直径约两丈余的圆形鸡坑。坑内地面极平。过去多在旧历八月间举行,届时,城里城外,汉回等族均来踊跃参加、观战,挨肩擦背,也是极热闹的。斗鸡者将自己的斗鸡抱进坑内用罩罩住。与对方比大小,观察估计实力。双方同意后,议妥赌注,即起罩放鸡,两鸡开始搏斗。鸡斗至半酣,坑外有人喊:谁猜二百?即下注200文。或喊:“八百”斗“一串”!即我猜的鸡斗赢了,对方给800文;对方赢了,我付一串,即1000文。于是有猜“白腿”,有猜“紫毛”或“红脖”等。鸡各有特征,故名称亦不同,极易识别。两鸡相斗,在坑内跑或有时卧在地上,只要还啄,均不算输。唯有夹着翼(尾巴)“咯唠”一声,即算输了。两鸡相斗,受伤过重,犹斗不休,即告和、平局。一场斗毕,自有人继续抱鸡下坑赌赛。

斗蟋蟀。开封里城旗人斗蟋蟀,多在旧历八月,在各旗的茶馆中进行,并借此一赌输赢,届时,各带蟋蟀以磁罐贮之。先将“斗罐”(瓦制,类似腰鼓型)置放当央,然后由斗者将蟋蟀,用特制的过笼(反制扇面形,外有孔)将蟋蟀取出,放入斗罐(罐底铺以胶泥极平)选好对,议妥注(赌资多少),于是两虫相斗,以决胜负。旗人所用磁罐,斗罐制作精美,有镂空者,大多是北京产品。

里城旗人被逐。

民国建立以后,旗营内各种不同等级的粮食和俸禄,一直延续维持不变,这种情况一直延续到民国十一年(1922年)十月,冯玉祥遣散旗营为止。

冯玉祥的部队进驻开封以后,以搜查枪支弹药为名,搜查了旗营及满蒙族人住地。接着冯玉祥任河南督军,将旗人赶出了里城。当时,冯玉祥采取了三条措施:一曰发给迁移费,令旗营的满蒙旗人拆走自住的房屋。不拆者,每间给10元。佐领等官员的住房,仍由他们自行拆卖。其次,统镇府衙门、小学堂等公益事业用房,一律归公。二曰将青少年1000来人,分配到郑州豫丰纱厂做工。三曰令成年人带其家人老小迁到通许、杞县、陈留等地,分田务农。由于旗人多年来依靠饷银为生,养成了吃喝玩乐,提笼架鸟,打猎斗鸡,玩花逗虫的习惯,不会做工,不会种地。不到一年时间,大部分满蒙旗人,除郑州留有300人外,其他人又都陆陆续续地返回了开封,在旗营旧址东半部搭起窝棚定居。他们的生活主要靠刮盐土、熬硝碱、熬盐、卖煤土为生。民国十三年(1924年),开封满族人翟炳志从南京回到开封,以满蒙族的名义向政府和社会呼吁救济,政府和各公益事业团体捐助了一批钱财,新盖了100多间房,即今日之里城大院,但并未能从根本上解决满蒙族人的生活问题,绝大多数过着食不果腹,衣不蔽体的穷困生活,一直持续到开封解放,情况才有了改变。

开封八旗里城,在开封有近二百零二年的历史,至今还有里城大院、里城东街、里城南门街的称谓。

作者孙玉亮,网名汴人梅轩,作品原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