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瑜伽经》诞生于公元前几个世纪的印度,作者Patanjali第一次完整描绘了瑜伽修习的地图。因此,我们今天得以知道,瑜伽有八个分支——禁制、劝制、体式、调息(调节呼吸)、制感(收摄感官)、专注(凝神聚焦于一以入定,是止观双运中的“止”)、冥想(旁观舍念清净以入定,是止观双运中的“观”)、三摩地(入定,返璞归真、智慧喜悦)。八支不可分割,共同构成一棵“瑜伽之树”,这些分支的目的就是一步步将我们带往永恒的喜悦和满足。

瑜伽经典精髓(两千年前的瑜伽经留给我们的幸福密码)(1)

不少人仅把瑜伽当做健身,忽视了瑜伽更深刻的内涵——身、心、灵共修,使心灵回归真正的自我,达到完美境界,而这才是印度人眼中真正的瑜伽。近年在世界各地兴起和大热的瑜伽,不管是中国本土的“大师”,或者印度的“阿三大师”,再或是欧美的“洋大师”,他们传授的“瑜伽”大多跟瑜伽的宗旨背道而驰。这些人传授的不过是一套流行或时髦的健身运动而已,境界稍高一点的,也不过是为了身、心的美好而服务,而瑜伽的目的,认为人就迷失在对身和心的执着和认同之中,把这个身心误以为是“我”,而这只是“真我”的外套和包装,是假我。要恢复真我返璞归真,才能真正明白一直以来的迷惑,超越生命的烦恼。有道是,一旦静下来,人就将了悟我即神明。

禁制和劝制,是瑜伽的戒律、核心价值观和修行起点。禁制劝制一起构成一棵“修为大树”,代表了一个完整的人应当具备的品质,是我们在这个世界轻松生活的秘诀。幸福是我们的本性,追求幸福本身并没有错,错的是它明明在我们之内我们却反向外求。以《瑜伽经》指出的十个原则为基准去生活,就能实现生命的最高目标——平静、真实、富足、和谐、满足、纯洁、自我接纳、爱以及与神性的联结——这些便是幸福的本质,更是每个人与生俱来的本来面目,才是真我、大我,而非假我、小我。

瑜伽经典精髓(两千年前的瑜伽经留给我们的幸福密码)(2)

禁制可以约束那些因贪执、厌恶、仇恨和妄想而采取的行为,劝制能够提升我们自身和他人的幸福感。笔者发现,五项禁制和五项劝制刚好一一对应,而且可以和“木火土金水”五行、“仁义礼智信”五常理论相对应,仅供参考:

不要伤害,要敬奉神,对应木性生发之仁;

不要纵欲,要自律,对应火性滋长之礼;

不要说谎,要自我研习(求真),对应土性运化之信;

不要偷盗,要洁净,对应金性收敛之义;

不要贪婪,要知足,对应水性闭藏之智。

每一项禁制或劝制就像“木火土金水”五行一样相生相克、缺一不可;另外,正如五行之中土为根本、无时无处不在,我们应该把不说谎和自我研习作为整个禁制劝制的基础和重点、作为做人处事的根本。

禁制

禁制一:不伤害

当修习者稳固地立身于非暴力,敌意就不复存在。 ——《瑜伽经》

放弃敌意嗔怒指责,保持平静平和宁静;以友好地方式与世界相处,允许别人是他们自己的样子;以友好地方式与自己相处,悦纳自身的不完美,暂时做不到的体式不勉强。不要在无意中树立敌人的形象,无论是对家人、邻居、同事或者政府机关。避免伤害他人不只是有利于别人,由于业的缘故,正是你对别人的态度决定了你自己的受苦程度。一个人只想到自己,是不可能活出真正的人生的,事实上,他会活得很糟;相反,忘记自身、服务他人的人才得以享受生活之喜悦。非暴力可以使我们从紧张、对立、愤怒心、分离感和攻击性中解脱,其他的禁制劝制原则也都能轻松做到。

禁制二:不纵欲

当修习者稳固地立身于不纵欲,便能拥有充沛的活力。 ——《瑜伽经》

节制控制欲望(节欲不是禁欲),不要让感官冲动主宰你的行为。任何扰乱身体、头脑和内心的行为都违背了“不纵欲”,比如吃刺激性的食物、听吵闹的音乐、看暴力的电影、不适当的性行为,以及思虑过多等等。瑜伽体式是为了补充能量而不是消耗能量,所以,在练习时要特别当心攀比好胜的负面心态。假设现在让你保持一个较难的站立体式一个小时,你是不是会不自觉地让面部放松、肩膀松沉、呼吸稳定,以减少能量浪费在不必要的地方。在面对生活抛来的任何难题时,泰然处之,不去集中地消耗自己的能量,我们就能随时体验到一种轻松感和幸福感。也许你正在超市中因排队结账而不能准时赴约,也许你正在紧张地亲吻刚认识的恋爱对象,经常自问:我能否放下内心的焦躁,轻松地待在此刻?

禁制三:不说谎

当修习者稳固地立身于真实,他所说的任何事都将成为现实。——《瑜伽经》

吾我不断是冲突和烦恼的根源。人如果足够诚实谦卑,会发现真理其实远远超越个人意见,我们其实每天都在犯错。正如需要不时地给花园除草一样,我们自己身上的“杂草”,也应当“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经常自问:是否把个人观点当作真理?是否是在阐述经过头脑过滤、带有偏见的个人观点?自己说谎,或让别人说谎,或证明别人说谎——所有这些行为都是罪恶的,即使再小的谎言也是撒谎,每个罪恶的想法都会遭到恶的报应。说话时,不要因遗漏信息而造成误解,也不要将所有想法和盘托出,尤其是会伤害别人的话,我们应该只说崇高的话,提升听者的境界,也提升我们自己。沉默是金!沉默能够让人从内在细微的层面审视话语源头,更好地分辨意见和事实,避免随意谈论的冲动。

禁制四:不偷盗

当修习者稳固地立身于不偷盗,所有珍宝就会到来。 ——《瑜伽经》

不拿取未被给予之物。很多事物都可以被盗取,比如他人的能量、幸福、主意等等。迟到就是在盗取别人的时间。世界上所有事物都相互联系着,你消费的所有东西都来自世上某个地方,凝聚着不同形式的能量。如果你想获取某样东西,你需要考虑怎样以适当的能量和数量付出相应的回馈,否则,会在能量和业的层面制造不平衡。正如Beatles所唱的:“你得到的爱与你付出的爱是相等的。”我们需要思考什么才是自己真正需要的,控制想要不断获取的冲动,将“公平互惠”作为信条,尊重他人的时间和精力,给予别人应得的称赞,让自己的付出大于所得,使你的世界被善意充满。

禁制五:不贪婪

当修习者稳固地立身于不贪婪,就能获得自由和解脱。——《瑜伽经》

在消费主义盛行的今天,只有从“想要更多”的欲望中自拔,学会感恩知足放下,一个人才能获得自由和解脱。不贪不执的人,自然不恐不惧。一,不要贪婪地囤积财物,而只是将自己视作物品的看管者。否则你要花时间精力照料它们,对它们越发依恋认同,认为那就是你的财物,其实它们来来去去,并不能代表真实的你。更不要轻易接受别人的馈赠,否则,你将丧失思想的独立,变得卑微低贱。二,不要执着于非物质的思想和态度。就好比家里堆满了无用的垃圾,就没有空间允许新的能量注入了。抱着陈旧观念不放,就不能获得新的视角;不敢放弃一个对你不再有益的工作,就不能开启新的人生旅程。当心的火焰不在欲望的风中摇摆时,内心才能获得满足和安宁。修行者追求的并非死人般空乏的寂静,而是将理智完全托传于神的宁静。

劝制

劝制一:敬奉神

将自我交托给神,带来三摩地的完美之境。解脱,即无上的幸福,来自对神的热爱、与神的交融以及向神的臣服。——《瑜伽经》

敬奉神就是臣服于神,臣服于神被一致认为是灵性修习的顶点,是指凡事不求结果,把行动、言语、思想都奉献给神。先贤有云:“无论出于自愿与否,无论结果是好是坏,我都把结果奉献给你,因为我的行动都是出于你的指示。”那些信仰神的人知道万物都属于神,他们对神祷告:“我不知道什么对我有好处,而你会照顾一切。”其他人的祷告则是为了满足自己的欲望。在敬奉神阶段,没有“我”和“我的”

的概念,个体灵魂得以完全地成长。你并非一定要相信某个人格化的神,只需接受类似这样的观念:宇宙具有一种神圣构造和慈悲本质,把自己交托于这个神性的母体,让我们内在本就存在的神性本质指引我们,你就无需考虑如何才能做到不伤害、不说谎或不偷盗,所有问题都会自动解决。无论面对什么情况,你都可以停下来问一下神,“如果不考虑我自己的愿望、厌恶和对舒适感的贪求,你会建议我怎么做?”可以将“神”理解为道家的“天人合一”、佛家的“佛菩萨”、儒家的“圣贤”,或者其他你崇拜或虔信的高尚思想或人物,只要能指引你都可以。因为神的指引,你超越了自私狭隘,开始了真正有意义的人生。神,犹如太阳,驱散所有的黑暗。月亮朝向太阳则圆满。当个人的灵魂朝向神时,他便经验到圆满。其实,每个人内在都有一个神,那就是每个人的“真我/本性”,通过敬奉外在的神,会激活内在的“真我/本性”。正如佛家所云,梵我一如、明心见性、我即神明。所以,敬奉神也被翻译成“向着灵性的觉醒不断前进”!

劝制二:自律

自律产生的热量能烧尽不净并点燃神性的火光,身体和感官变得高度的完美和神圣。

——《瑜伽经》

《瑜伽经》中这一原则对应Tapas 一词,它来自子词根

tap,意思是燃烧、照耀、遭受痛苦或消耗热量。Tapas可以理解成——为了实现最终与圣灵合而为一,与阻碍这一目标实现的一切私欲而进行的自觉、不懈的努力。Tapas这个原则常见的一种翻译是“苦行”,古代很多修行之人通过近乎自我摧残的方式,试图对抗自身的不净以得道。事实证明,以自我折磨为乐的苦行并非正道。正道应该是“中道”既不是极端苦行,也不是追求放逸。可见,一般将Tapas翻译成“自律”更合适一些。自律以战胜小我,从而与真我合一。《薄伽梵歌》对“苦行”有较为深刻的解释,如下:敬神、敬智者、过梵行生活,纯洁、正直、对师长敬重、

戒杀以及对再生者的尊崇,

这些均称之为身体苦行。言不伤人、亲切、有益、真诚、经常吟诵吠陀,此皆言语苦行。意念平静、举止文雅、沉默无言、心地纯净、对自身严格加以约束,此则称为思想苦行。

劝制三:自我研习

自我研习,便能与神联结。 ——《瑜伽经》

自我研习(Svadhyaya):sva 的意思是自我, adhyaya 的意思是学习或教育。

教育是为了促进一个人内在的潜能达到最好的发挥。自我研习,可以解释为求真,即内求自省和外求典籍。一方面,人是本性具足的,梵我一如,明师在你心中(Guru

is in

you.)! 通过不断地观察自我来自我研习(即内省),比如你是准时还是不守时,有序还是散乱,什么事情让你生气或快乐?对每个起心动念都保持很高的观察和觉知,如此,妄念之流会渐渐止息,你将洞见各种分歧的根源。阅读自己的生命之书,就能够找到书写和修订这本书的方法。另一方面,也要反复地阅读富有智慧的神圣典籍,像《瑜伽经》、《薄伽梵歌》、道家的《道德经》、《黄帝内经》以及佛家的《心经》《金刚经》等。大道相通,儒释道瑜伽皆是修行,只不过名称有别,方式方法各异,终究殊途同归——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正如蜜蜂在不同的花丛中采蜜一样,瑜伽修行者在不同的信仰中汲取养分,以便更完整地理解自己的信仰。只是观察自我容易迷失方向,当你阅读经典时,会由衷感叹先哲的伟大,产生共鸣,理解其实所有人都面临着相同的困惑,从而心生慈悲。

劝制四:洁净

通过净化,清明、喜悦、专注、感官控制及自我实现皆能获得。 ——《瑜伽经》

保持身体和环境的整洁,以培养安详的心境;思想清洁,以不为痛苦沾染;弃绝过多交往,以简化生活;少欲心安,心无旁骛。现在对照一下自己是否有类似的不良习惯:杂乱无章不分轻重缓急、拖拖拉拉犹犹豫豫、心不在焉魂不守舍(睡觉玩手机、吃饭看视频)。艾扬格大师在《瑜伽之光》中写道,“体式的练习让因过度享乐而堆积的毒素与杂质排出体外。呼吸控制法则清洁肺部,增大肺活量,供给血液氧气,净化神经系统。

但是,比身体洁净更为重要的是,让精神得到净化从而摆脱仇恨、激情、愤怒、性欲、贪婪、假想以及自满等情感的烦扰。比这更重要的是净化心智以便消除杂念。内心的杂念被奉爱之潮水冲走,智力或理智上的杂质则被学习圣典之火烧尽。这种内在的净化过程为修行者带来光芒与快乐,驱散痛苦和绝望。”

劝制五:知足

由于满足,人得到最大的快乐。 ——《瑜伽经》

幸福的人,未必因为拥有一切最好的条件,关键在于能够充分利用所有的已有条件。学会满足,接纳生活的本来面目,不对抗不妥协不勉强,安住当下,看看什么是你能做的,且着手去做。对于体式,舒适稳定地待在此刻你能做到的程度,“一次只迈一小步”。每天愉快地练习才是我们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进步将自然发生。愉快的感觉是智慧的本性,你变得虔诚有信仰的第一个迹象就是你的心情愉悦了起来;忧郁的心情是烦躁易怒的标志,所有的痛苦皆由懒惰和迟钝引起,闷闷不乐的心情同样出于懒惰。在瑜伽士或者智慧的人看来,一切事物都是令他快乐的。从习练和生活中发掘快乐的因素,凡事看到积极的一面,快乐将自然发生。因为行为和思想可以相互作用,所以,闷闷不乐时,假装做出快乐的样子,你会不知不觉在脸上洋溢起真正的笑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