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研究)江津“双尚书”程源为何在家乡鲜为人知?‍——江津历代文人群像及地域思想研究(一)

作者:谭云籍 谭蘅君

编者按:

一个地域或最小的县域都有它的思想史。中国古代文史哲一家,文学是基础,史学是核心,哲学是高度。研究一个县域的思想史最好从它的文人开始,他们身上既传承了正统的主流思想,也打上了地域痕迹。

本系列拟从江津历代文人作品入手,剖析廉官、能官、隐官等不同官员和才子、隐士、普通文人等身上隐藏的具有江津地域特色的文化元素。通过系列群像,让大家深刻理解江津地域文化内涵,从而增强地域文化自信,并通过认识地域文化基因的优劣,张扬优良基因,修改落后基因,通过重组基因编码,优化江津地域文化结构,提高江津地域文化品质。‍

本系列新增了几个关键字:第一研究。是因为在江津,还没有一个文史工作者关注江津思想史,并从不同角度去研究论证。

同时本公众号还将推出“第一发现”:第一个发现江津县志文献上的内容,但江津文史研究者还没有发布的内容。

第一研究和第一发现的初衷,不在于抢占江津县史研究的关键内涵与关键领域,而是希望江津教育界的每位教师,能够借助这些新的思想与发现 ,运用于教学,实现教学内容的本土化、在地化转变,使全国统一教材能够打上江津地域文化烙印,从而提升文化教学的品质,借助教育平台,增强江津学生的文化自信,打造具有江津文化人格的下一代。

江津文化,成为每个江津教师和江津学生的文化徽章或文化胎记。也希望江津教育界能够推广文化教学,从而占据最前端的文化教改理论与实践。

《江津县志·乾隆版》“县志序”里有句话:“江津于蜀号称名区,代产伟人。”因此江津出名人早在明清就已经成为共识。

对于江津名人,大家知道最多的莫过于明代工部尚书、太子少师、文渊阁大学士江渊,其在奎星广场旁的西川国府至今遗迹尚存。其次是开国元勋、曾任中央军委副主席、国务院副总理、“十大元帅”之一的聂荣臻。

一将一相,完美组成了江津名人文武兼备的历史文化形象,也是江津群体性格的生动演绎。

比这两位官阶更大的江津名人,应该没有了吧?

查《江津县志·乾隆版》,结果很让人失望:江津居然真还有一位大家不知道的大人物:“双尚书”程源,任过兵部尚书和礼部尚书。

程源,江津五岔乡人,因有五条水路岔道,故名。在江津区夏坝镇,至今尚留保家楼和程氏五岔老祠。

四川合江县的陈本植为何做官(第一研究江津双尚书)(1)

民国版《江津县志》城图所画保家楼所在位置。

程源明崇祯十六年(公元1643年)进士,官至南明兵部尚书,相当于中央军委副主席兼国防部长。后来任礼部尚书,相当于现在的中央宣传部部长兼外交、教育、文化部长等。是江津籍人才中唯一的“双尚书”,也是《江津县志》中入选文章最多的作者之一。

如此,江津历史上的官员排位,按照官阶列序,则应该为:程源(明代,东阁大学士、兵部尚书,相当于中央军委副主席兼国防部长)——江渊(明代,文渊阁大学士、工部尚书,相当于国务院副总理,主管工业部,农业部,水利部,交通部等)——聂荣臻(当代,中央军委副主席,国务院副总理)。

那么是什么原因使程源这么出色的一品大员在江津桑梓地却毫不知名呢?

我给江津文人、乃至江津地方学者甚至地方史研究专家交流的时候,他们大多感觉突然,竟然不知道有程源这号人物,那就更遑论普通江津人了。即使有极少数专业学者涉及到程源,也只是简单几笔带过,从无详细资料和专题宣传。

查“十大江津籍重庆历史文化名人”,程源无缘进榜。

这让我非常失落。

近几年因为扩展自己的“文化教学”理论与实践,需加大引入地域文化和乡土文化,所以研究巴蜀史志,特别是江津历史。

研读《江津县志》乾隆版、嘉庆版、民国版和1995年版,并与教学结合,希望充分挖掘地方文化底蕴让师生感受身边鲜活的文化气息,培养地域文化自信与文化兴趣,从而养育文化人格,提高教学的文化含量,是“文化教学”落地到乡土的任务。

《江津县志》是繁体字刊印,无句读,估计有些阅读障碍,某种程度上阻碍了当代文史研究人员进入县志的途径。当下40-60岁之间的地方史研究者,当年求学路上正是传统文化被排斥的时段,阅读古代文献的能力有限。

对于程源在江津名人谱系上的缺失,确实是一大遗憾,江津程氏家族的耿爽、忠孝、血性品质,也有助于提升江津地域文化内涵。

所以,便觉得有一种责任和义务来写作本文。

四川合江县的陈本植为何做官(第一研究江津双尚书)(2)

图注:《江津县志·民国版》所载明代进士名单。

一、难觅诞辰性忠义

《江津县志》无论乾隆版、嘉庆版、光绪版、民国版,科举名单“明”朝一栏,均载有“程源”,民国版还注释了“兵部尚书、大学士”。对于“每条所载必溯流穷源,确有依据”的县志信史,程源其人也可在百度中搜到。

《江津县志》入选了程源所写的诸篇记叙其家族名人的文章,有爷爷、奶奶、父亲、兄弟,还有外公、堂兄等人,较为完整地描述了其家庭际遇和家族人格,为研究江津程氏家族性格和家风族风等留下了宝贵文史资料。

除了自叙外,还有《江津县志·乾隆版》主编、清朝进士曾受一先生的《程源论》,叙其人生,感其孤忠,赞其“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之儒者精神。

四川合江县的陈本植为何做官(第一研究江津双尚书)(3)

图注:《江津县志·乾隆版》曾受一《程源论》第1页

我们要粗略了解程源的人生轨迹,就不得不面对程源诞辰时间的问题。

遗憾的是,百度居然搜不到程源的诞生时日,只有死亡时间。作为双尚书,恐怕历史上没有第二位有这种惨况了吧?查《江津县志》,涉及程源的多篇文章竟然也全无诞辰信息,江津文人面对自己土地上的英雄,多少该反思一下。

百度“江津五岔程氏”,虽有程氏后人清明祭祖,但祭礼活动中竟然同样毫无程源信息。

与程源同时期的进士有好几位,估计应该知道他的诞生年份,比如刁化神、龚懋熙等。《江津县志》第二版手抄主编就是龚懋熙,但限于传统县志体例,仍然没有记载其诞生时间。

程源聪慧,属于典型的江津性格,冲动豪爽,口才极佳,喜好谈兵,但为人躁进,被清议所鄙视,年轻时不被重用。这其实也是巴武铁血文化赋予江津人的群体性格:耿直果敢。

对于程源,我们可借助曾受一县长的《程源论》为入口,了解其生平事迹和精神品质。

《程源论》开篇即称赞程源的忠义气节:“从来功大者当表其功,节盛者宜著其节。而疾风知劲草,板荡识忠臣。忠之难尤莫难于国祚既斩,颠沛流离之日。”

忠臣的节气,从来体现在国难之时。《江津县志》在曾受一之前有两个手抄版本,一是明嘉靖知县杨元吉嘱邑人杨几川编纂,但未刊印。二是清康熙知县王璧嘱邑人进士龚筍湄(龚懋熙)编纂,仍未刊印。在龚筍湄版本中,程源因是兵部尚书,故收列在“武功”一章。

曾受一认为不妥,程源的武功并非不足称道,但他的孤忠亮节却更为不易:“此阅筍湄抄志,列程源武功中。窃谓源之武功非无足称,而其孤忠亮节非区区武功所得而掩也。”

为什么这样说呢?

二、程源武功有史载‍

先来看看程源的武功究竟怎么样。

曾受一说:“考源释褐于故明,崇祯之癸未,闯贼窥关,伏阙上书奏《防河剿寇十策》,乞勅秦督孙传庭凭关固守,书奏不省。贼势益炽。”

这是第一件武功:纸上谈兵。程源预言了一场战事的结局。

公元1643年8月,明末大将、兵部尚书孙传庭领兵十万围剿李闯王。孙传庭未败之时,“新榜进士程源,见贼势危急,恐传庭轻战取败,即痛切上疏”,希望孙传庭依关卡固守。结果孙传庭果真轻敌中伏,王师败绩。李闯王10月破潼关,11月占领西安,1644年正月建大顺王朝,3月19日攻入北京,明亡。

孙传庭兵败一事,清代史学家计六奇在《明季南略·卷二十三》记载为:“癸未八月,孙传庭督兵十万,克日征剿。奏云:臣当扫清楚豫,荡尽鲸鲵,必不敢遣一贼以贻国家之患,以仅君父之忧。

“自成闻之,遣大将军刘宗敏、征西将军李承元等御之,匿其精锐,先驱良民扮作贼兵,冲阵。传庭与战,斩首二万,追奔百余里,自成又遣李牟率众诈降。伪云贼中畏孙爷如虎,止办奔逃,不敢交锋。孙信之,直入其窟,忽贼营大炮一声,十面伏兵尽发,王师覆没,传庭走,贼入潼关。”

对于程源直接向皇帝上书奏事《防河剿寇十策》,计六奇有《程源疏略》一文,展示了程源的军事智慧,程源明确指出这是闯王的诱敌计谋:“孙传庭以数万之师,博数十万之剧贼,孤军深入,数以捷闻。臣尝对所知曰:此诱敌也。今果以偾师报命矣。夫抚臣岂非一担当之臣也。然而兵有犄角,有牵制,有应援,有虚实,岂可以数万之师,搏虎狼之穴哉?……万一寇闯关而入,三秦一失,贼得专力渡河,天下事有不忍言。此臣之所为,痛哭以请也。伏乞飞敕传庭,闭关撄城,勿事浪战。”

当时的历史现场是:李自成在汝宁之战后,和将领谋士针对目前形势进行认真探讨,认为孙传庭“九边精锐悉隶麾下,又据潼关之险”,若在潼关与敌决战,将冒极大风险。因此决定采取诱敌远离关中,陷敌于赤地千里,大军所过,粮草全无,孤立无援境地后,再聚而歼之的作战方针。

而孙传庭中计,一路狂追,还向崇祯上疏表功:“有自贼中逃回者言,贼闻臣名皆惊溃。臣誓肃清楚、豫,不以一贼遗君父忧……斩闯贼坐骑,几获之。”

9月底,李自成对饥饿的明军发起攻击,《流寇长编》记载:“贼空壁追蹑,一日夜四百里走。官军死者四万,失亡军赀数十万。”崇祯16年10月初6,孙传庭战死潼关。

程源担忧的事最终变成现实。

曾受一说:“甲申三月,陷燕京。源乃举义天津,出抚臣冯元飏于危城。南都败,唐王聿键立闽中,览燕邸三疏奇其才,召官太常寺,使粤。

“闽败,拥立桂王子永明,王授都宪晋东阁大学士,兵部尚书。苦战柳庆间,蔽遮南宁,旋命经理滇黔蜀楚。时张献忠、孙可望等先后窃据。源疾驰思南,号召田儒英等力战,有菖蒲塘、九杵关、石火炉之捷,乘胜恢复,擒周成朱盛祚黄卷等,雪夜攻复思州。

“筍湄志之所谓武功者,此也!”

这里说了几件武功,首先是天津“举义”,救出巡抚冯元飏。其次是苦战柳州庆远一线,护卫南宁,南明永历帝逃到南宁,柳庆曾设巡抚,成为军事前线。第三是“菖蒲塘、九杵关、石火炉之捷”。第四是攻复思州。

这些战功是在李自成攻下北京、张献忠入川、清军入关,南明王朝内卷极烈,辖地不断缩小的背景下取得,哪怕是军事上些小战果,其实极不容易。

这里也记载了程源的南下路径和官位擢升:由北京到天津到福建,做官太常寺,出使广东,经理滇黔楚蜀。程源入贵州,投奔王祥于遵义。收复川南,擢佥都御史。在桂王朱由榔永历四年(1650),五虎失势,程源借机上书揭发五虎十大罪。四月,程源晋升兵部尚书、东阁大学士,赐尚方宝剑。

四川合江县的陈本植为何做官(第一研究江津双尚书)(4)

图注:《江津县志·乾隆版》曾受一《程源论》第2页

三、天性孤忠解内怨

南明王朝之所以灭亡,更大的因素是内讧。朝廷大臣之间争权夺利,地方将领之间结怨颇深。

纵观明末历史可以发现,明军的数量一直到弘光政权灭亡,都远远超过顺、西、清三方兵力,即使是到了后来的永历朝廷,在单个战场之内,明军仍然拥有兵力优势,比如李定国攻灭孔有德之战,实际上孔有德的兵力自始至终只有两万多人,而李定国的兵力则是孔有德的两倍以上。而明朝最终却失掉了天下,皆因朝廷奸臣太多,内讧太烈所致。

曾受一列举了程源以忠义感动诸将之事。

首先是说服遵义王祥“然予尝综其生平,自北而南而闽而粤而楚,出入戎行,崎岖险难,方倡义山东,即佩毒药以死自矢。迨王祥,乘虚袭源于偏桥,执之入遵。源誓死勺水不入口者七日,责祥以大义,悲号愤詈,发竖眦裂。祥感泣,听源所为。”

王祥,明末大将,重庆綦江人,以勇悍著名,被时人称为西楚霸王项羽转世。张献忠进攻四川,惟有王祥所守遵义府未被攻破(明代遵义属四川),1648年所据地盘拥有遵义至江津、合州、彭水、黔江一带。

永历元年(1647年),孙可望破遵义,王祥走永宁(今四川叙永)山中。王祥大破多尼、吴三桂,收复遵义,升总兵、征讨将军。王祥追至重庆,收复泸州、叙州(今四川宜宾)以西之地。王祥拥兵自重,不听吕大器调度,轻视李乾德、范鑛、杨乔然,几乎杀害前来联络的程源。

曾受一这段文字,一方面叙述了程源的爱国忠义,从北方南下,自山东誓言追随明朝后,即随身佩带毒药以必死心宣示忠于大明。另一方面记录了王祥叛变,袭击偏桥(贵州省施秉县,在元代和明代称“偏桥”),将程源俘虏押送到遵义。程源以死相劝,七天七夜,“勺水不入”,怒骂王祥不顾大义,以致头发竖立,眼睑全张,愤怒至极。

四川合江县的陈本植为何做官(第一研究江津双尚书)(5)

图注:《江津县志·乾隆版》曾受一《程源论》第3页

王祥感动而泣,愿意听从程源劝规,重新归顺明朝。

其次是解皮熊和王祥两人的怨恨。曾受一说:“当是时,川黔构衅,称兵斗穴,诸将相攻,自为鱼肉。源乃解皮熊王祥两镇之怨,诸将辑睦,因而有乌江之会。其时,诸镇各受封爵,等势齐量,源惟仗忠诚洒血泪,大声疾呼,檄之会剿,诸将俯首唯命,非其忠义,根于天性而能百折不变。感动人心有如是哉!”

曾县长首先说川黔各将领互相结怨,互相攻击,这是当时永历小朝廷的客观事实。比如皮熊与王祥之间的内战,从1648年7月一直打到年底。先是遵义总兵王祥引兵攻打贵州总兵皮熊,8月,贵州将领武邦贤、杨光谦引兵击败王祥军,贵阳解围。10月,皮熊出兵攻王祥,在乌江被王祥击败,几乎全军覆没。12月,双方又言归于好。

程源调解匡国公皮熊和忠国公王祥两大南明将领之怨,实为朝廷之幸。曾受一认为,当时诸将各自镇守一方,封爵势力,大体相当,互相牵制。程源唯一能依仗的是满腔忠心,苦洒血泪,奔走疾呼,使诸将响应,协力应战。

从兵权来说,南明从来没有统一过,所以军阀各自为政,各怀私心。

四川合江县的陈本植为何做官(第一研究江津双尚书)(6)

图注:《江津县志·乾隆版》曾受一《程源论》第4页

四、明亡悲愤含恨去

张献忠被杀,大西军在孙可望带领下进入云南。1649年初,大西军余部基本攻占云南全境,并将其经营成抗清基地。同时归顺永历王朝,尊奉永历皇帝朱由榔,积极准备出滇抗清。

可以说南明唯一有能力抗清,甚至收复旧山河的人选,唯有孙可望。孙可望北上抗清途中,对割据地方、不事抗清的南明军阀毫不手软。1650年,孙可望在平越轻松俘获皮熊。9月,命刘文秀、白文选带兵北上遵义,王祥尽起36营大兵迎击孙可望,结果是“与滇兵一战于乌江河而大溃”,王祥最后乌江自杀,年仅42岁。

此时贵州全境基本扫清。

1652年,在孙可望的主持下,以大西军为主的南明军队对清军展开大反击。刘文秀率军横扫四川,所向披靡,几乎收复了四川全境。李定国进军广西,攻取桂林,逼死满清定南王孔有德,收复广西全省。同时李定国会师湖南,斩杀了满清敬谨亲王尼堪。

大西军强悍的战力,打得清廷满嘴找牙。但孙可望的弱点也暴露了,一是妒忌并欲除掉屡立战功的李定国,二是想自立为王。于是与明军李定国、刘文秀在云南交水(曲靖)展开了一场大规模内战,孙可望战败降清。

当时程源无奈身在孙可望军营,但心在明朝,尽力离间孙军立功。但作为孙可望的同党,被削阁职,改任礼部尚书。上书揭发马吉翔,被马反咬是孙可望的同党,程源愤而闭门不见客。

曾受一文曰:“王师戡乱,渐次削平。源知天命有归而匡复之志郁郁不遂,疽发背卒。诚可谓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矣!

“予故论其轶事,改列忠义。尝言文文山不以海隅弃宋,但做一日臣子当为臣子一日之事,全一日社稷,乃了臣子一日之心。

“诸葛武侯谓:‘成败利钝非所逆睹,何尝期其必成必利而后为之?’

“呜呼!观其语足以见其志矣!又言同襄厥事,克殚忠勤者,里人曹恢也。考曹恢,前志列仕绩中。今观此言,则恢之忠义亦可附源而见云。”

所谓“王师戡乱”,指吴三桂、洪承畴、多尼等三路大军进攻南明,李定国布局失当,节节败退,南明领地越来越少。永历十三年(1659),永历帝入缅甸,程源随从至永昌府(今云南保山),降任礼部右侍郎。

桂王永历十五年(1661年),吴三桂兵临缅甸,绞死永历皇帝,明亡。程源悲愤万分,背发毒疽,含恨而死。

曾受一认为,论程源一生,改列为忠义最恰当。并将之与文天祥(文文山)对比,做一日臣子,全一日社稷,忠烈不改,以至国亡身死,真真做到“死而后已”。

事情的成败与进展顺逆,并不是一个人的智慧所能预言,大势之下,程源无法为明朝逆天改运,尽臣子的本分已经足够了。

程源经理黔蜀时说,江津家乡还有一个叫曹恢的人,也是克殚忠勤者。以前的县志将其列入“仕绩”类。既然程源这么说,那么曹恢的忠义品质,也可从程源身上窥之万一,这展现了江津为官群体的内涵底蕴。从程源的事迹可以想象曹恢之表现。

四川合江县的陈本植为何做官(第一研究江津双尚书)(7)

图注:《江津县志·乾隆版》曾受一《程源论》第5页

五、津邑万古敬人杰‍

江津作为川东名邑,上承蜀文化,下接巴文化,兼具蜀文化的文昌智谋,又有巴文化的铁血果敢,文武兼备是江津人杰之共性。

所以,无论程源、江渊均为进士。江渊不仅文学好,还与于谦一起参与指挥北京保卫战。程源更是国难之时,戎马到死。聂荣臻作为十大元帅,年轻时留学法国,后在苏联红军学校中国班学习军事。回国后拒绝给汪精卫当秘书,选择做黄埔教官,也是文能提笔安天下,武能上马定乾坤之全才。

程源兵部尚书,算是将之极致;礼部尚书,算是文之顶峰,基本算是集将相于一身。

至今江津有“相府路”,保留着“西川相国府”旧屋。有聂帅陈列馆,但还缺一条“元帅路”。

如果将江津南北大道改为“将相路”,则更有文化指示作用,对江津打造文化旅游城市,也大有裨益。

江津支坪开发,顺江口两江交汇处的广场,可命名为“程源广场”,从顺江口通向程源故乡五岔的河滨路,建议改为“程源路”,同时在程源故乡开设“程源旧居”等纪念场所。传颂其事迹,弘扬其精神,强化江津文化底蕴之传承,优化江津文化旅游结构。

江津人聪慧,《江津县志》说,江津号称“难治”,出贪官、庸官、懒官、恶官,所以建清廉祠、名宦祠和遗爱祠,供奉优秀官员,以张官场正气。

但为什么对于程源这样杰出的人才,江津人知之甚少呢?

我想,主要还是江津文人缺少研读古籍的精神,所以建议江津有关部门组织人力将《江津县志》的几个版本,全部转换为简体字,标上标点,对部分词语进行释义,让大多数本科学历者能够通畅阅读,利于普及江津历史。

江津之后代学子,了解江津地域的群体文化性格与品质结构,以及江津伟人之事迹,对增强地域文化自信,传承地域优质文化品性,树立与地域三观吻合的文化追求,具有极佳的正向诱导作用。

附:《程源论》全文及注

程源论

作者:[清] 知县 曾受一

整理 谭云籍 谭蘅君

从来功大者当表其功,节盛者宜著其节。而疾风知劲草,板荡识忠臣。忠之难尤莫难于国祚既斩1,颠沛流离之日。

此阅筍湄2抄志3,列程源武功中。窃4谓源之武功非无足称,而其孤忠亮节非区区武功所得而掩也。

考源释褐5于故明,崇祯之癸未6。闯贼7窥关,伏阙上书8奏《防河剿寇十策》,乞勅9秦督孙传庭凭关固守。书奏不省10。贼势益炽。

甲申三月11,陷燕京。源乃举义12天津,出抚臣13冯元飏于危城。南都败,唐王聿键14立闽中,览燕邸15三疏奇其才,召官16太常寺,使17粤。

闽败18,拥立桂王子永明19,王授都宪20晋21东阁大学士,兵部尚书。苦战柳庆22间,蔽遮23南宁,旋命经理24滇黔蜀楚。时张献忠、孙可望等先后窃据。源疾驰思南,号召田儒英等力战,有菖蒲塘、九杵关、石火炉25之捷,乘胜恢复。擒周成、朱盛祚、黄卷等,雪夜攻复思州。

筍湄志之所谓武功者,此也!

然予尝综其生平,自北而南而闽而粤而楚,出入戎行,崎岖险难,方倡义山东,即佩毒药以死自矢26。迨27王祥,乘虚袭源于偏桥28,执之入遵。源誓死勺水不入口者七日,责祥以大义,悲号愤詈29,发竖皆裂。祥感泣,听源所为。

当是时,川黔构衅30,称兵斗穴,诸将相攻,自为鱼肉。源乃解皮熊王祥31两镇之怨,诸将辑睦,因而有乌江之会。其时,诸镇各受封爵,等势齐量,源惟仗忠诚洒血泪,大声疾呼,檄之会剿,诸将俯首唯命,非其忠义,根于天性而能百折不变。感动人心有如是哉!

王师戡乱32,渐次削平。源知天命有归而匡复之志郁郁不遂,疽发背卒。诚可谓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矣!

予故论其轶事,改列忠义。尝言文文山33不以海隅弃宋,但做一日臣子当为臣子一日之事,全一日社稷,乃了臣子一日之心。

诸葛武侯谓:“成败利钝非所逆睹34,何尝期其必成必利而后为之?”

呜呼!观其语足以见其志矣!又言同襄厥事,克殚忠勤者,里人35曹恢也。考曹恢,前志列仕绩中。今观此言,则恢之忠义亦可附源而见云。

注释:

1、国祚既斩:国祚,指国运。斩,指国运受挫或中断。

2、笋湄:指龚懋熙(明末清初),字孟章,号笋湄,四川重庆府江津县人。崇祯庚辰进士,官太常寺博士。

3、抄志:指龚懋熙在杨几川手抄版《江津县志》基础修改推出的龚懋熙编纂版,但均非正式刊印,故称抄志。

4、窃:谦辞。称自己。

5、释褐:旧制,新进士必在太学行释褐礼,脱去布衣而换穿官服。后用来比喻做官或进士的及第授官。

6、癸未:指1643年,程源中进士。这是明朝最后一届科举,状元杨廷鉴,中进士者还有王夫之等。

7、闯贼:指李自成农民起义军。

8、伏阙上书:伏阙,拜伏于宫阙下。多指直接向皇帝上书奏事。“伏阙上书”是古代一种非常规的“上访”手段。

9、乞勅:乞求帝王下诏书、命令。

10、不省:不理会。

11、甲申三月:指1644年3月19日,李自成进攻北京,明亡。称为“甲申之变”。

12、举义:为正义而起兵。

13、抚臣:称巡抚。

14、唐王聿键:指朱聿键(1602年—1646年),南明皇帝,明太祖朱元璋九世孙,即位前封为唐王。1645年在福州继位,1646年被俘后,享年45岁。

15、燕邸:指燕王在京师的邸舍,泛指旧时官员在京师的邸舍。此句意指对原朝廷旧官进行梳理考查,认为程源是奇才,特诏授官为太常寺。

16、召官:召通诏,诏书之意,古代皇帝颁发的命令。特诏授官。

17、使:出使。

18、闽败:公元1646年,清朝贝勒博洛率军攻福建,郑芝龙降清。隆武帝朱聿键和曾皇后逃入汀州城内被俘。

19、桂王子永明:南明皇帝,永历帝朱由榔,继位前封桂王。

20、都宪:是明代对都察院、都御史的别称。正二品,主要职责是职专纠劾百司,辩明冤枉,提督各道,为天子耳目风纪之司。类似于现在的中央监察部部长。

21、晋:升。

22、柳庆:柳州到庆远一线,南明永历帝逃到南宁,柳庆曾设巡抚。

23、蔽遮:遮蔽、掩护,庇护。

24、经理:经营治理。

25、菖蒲塘、九杵关、石火炉:地名。菖蒲塘,一说贵州、一说云南,暂未找到文献支撑其中一种说法。九杵关,《清一统志·思南府》解释为:“在婺川县北(南)三十里,通遵义界”。石火炉是贵州省的地名,因该境内村民大多用石头做的火炉,故有“石火炉”之名。但这一解释与句意不吻合,暂未从文献中找到相应地名。

26、自矢:犹自誓。立志不移。

27、迨:及。

28、偏桥:今贵州施秉县东,在元代和明代称“偏桥”。《明史·地理志》 镇远府镇远县:“又西有偏桥,偏桥卫在焉。”

29、詈:骂。

30、构衅:构成衅隙,结怨。发生争执。

31、皮熊王祥:皮熊为贵阳总兵,王祥为遵义总兵,两人多次发生内战。

32、戡乱:平定乱事。

33、文文山:后人对文天祥非常尊重,往往不敢直呼其名,将文天祥称为文山或文文山,以示敬意和尊重。

34、逆睹:预知;预见。

35、里人:指同里的人,同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