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篇是近几个月涌现出来的想法,想的还不够深,不够系统,描述的也不够准确先写出来,大家共同探讨,我来为大家讲解一下关于信息化建设如何抓实?跟着小编一起来看一看吧!

信息化建设如何抓实(信息化建设二)

信息化建设如何抓实

这篇是近几个月涌现出来的想法,想的还不够深,不够系统,描述的也不够准确。先写出来,大家共同探讨。

信息化作为当下开展工作的重要载体,信息化建设的质量直接影响着工作效率和工作职能的发挥,因而,在建设过程中必须围绕工作的特点和要求来做规划和设计。信息化是真实工作在虚拟世界的映射,你如何理解工作,信息化就会建设成什么样子。

譬如,你是库房管理员。如果你认为你的岗位职责就是办理出入库,那么你的信息化需求就停留在入库单、出库单这些表单的设计上;如果你认为你的岗位职责是办理出入库,做好库存管理,那么除了相关表单的设计,信息化还需要支撑各种物资批次采买量、采买频率,各种物资库存最低库存预警、临床不同阶段物资需要量数据提供等功能。如果你认为你的岗位职责是办理出入库,做好库存管理,做好供应商管理,那么在上面的基础上,信息化还要支撑你建立对供应商的评价体系及评价路径。对工作本质理解的越深刻,信息化的功能规划就会越全面、越强大,信息化建设的规则、顺序就会越明了。

基于工作的特点和要求,信息化建设要依据三个原则——标准化、一体化、场景化。

标准化

标准化是根据工作有共同的、可重复使用的规则这一特点提出来的——各项工作都是有明确流程、明确标准、明确质量要求,那么在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就要把标准融入到业务办理过程中,在过程中控制活动,或者作为知识库支撑,减少出错机会,提高工作效率。例如,临床信息化建设中,既要考虑临床工作开展的路径、工作的内容,也要把“三基三严”这些工作中核心制度的要求,以及临床工作质量管理的标准体现出来。标准化的另外一层含义是,信息化项目的实施也有标准,在建设中也要体现出来。标准化往往用流程(工作顺序)、表单(工作内容及工作边界)、知识库(工作值的合理范围)等体现出来。

一体化

一体化是根据工作的系统化这个提点提出来的——每个岗位的工作都是在一个大的工作系统之中,工作之间、部门之间、岗位之间是互相连接的,一个环节的变化往往会触发影响另一个部门工作的变化,把这种关系找出来,用信息化自动提醒或自动约束,可以有效的避免差错、提高效率。工作既然是一体的,系统的,信息化建设也应该是一体化的。然而,受软件供应商能力以及需求者认知水平的影响,信息化建设经常会陷入不同程度的孤岛化。孤岛化建设有两种形式,一种是完全物理隔绝,一个岗位、一个功能一个软件,信息不传递不共享,这会带来岗位之间的重复劳动和工作隔离;一种形式是通过平台把各个模块打通,实现了数据的共享,但没有实现工作标准、工作流程和工作内容上的互动。这种形式解决了数据的传递效率问题,但没有提高工作系统的规范性、科学性和互动性。在一体化建设规划下,纳入系统的模块越多,每个子模块和整体系统的功能都会进一步强大,加1发挥的不是加法的作用,而是乘法的效能。

场景化

场景化则是基于用户的角度来考虑的。标准化体现了业务运营和管理的要求(工作视角),一体化解决了功能模块之间的互联互通(实现路径),使系统发挥1 1>2的功效,场景化则致力于用户体验最优(工作者目的)。每个人的工作都是一个场景,临床模块是随着患者的流动医务工作者建立的一个个工作场景,运营模块是随着资源的流动运营岗位形成了一个个工作场景。场景化的本质是改善用户的感知与体验,围绕用户的诉求整合业务办理、信息查询等功能。在合理设计的工作场景下,用户不知道你都建设、连接了哪些模块儿,只体会到界面很友好,不用打开一个个软件,而能在一个界面轻松实现所有的需求。一体化是场景化的基础,没有一体化,业务和数据都做不到很好的整合。

这篇是写给信息化项目需求的发起者、项目的设计者和实施者的,希望对功能导向高标准的信息化建设能有所帮助。另,“三化”的顺序,是标准化、一体化、场景化?还是标准化、场景化、一体化?我有点纠结,前者的逻辑论证见上文,后者的逻辑是——标准化和场景化是基于工作职能角度和工作者角度出发提出的功能要求,从信息化建设的目的出发,一体化是实现目的的路径,是支撑。

最后,感谢赵燕、赵阳小朋友非常有价值的建议。

文|韩斌斌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