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路难》本是乐府杂曲,为汉代歌谣。这类歌谣多是写“世路艰难及离别伤悲之意”的。李白这首诗 ,沿用古乐府旧题而独出心裁,抒发出郁郁不平的愤慨,同时,也表现出诗人不甘寂寞 、积极向上的自信精神。

李白生逢大唐鼎盛时期,抱着“济苍生”、“安社稷”的宏图壮志,经友人举荐,受玄宗皇帝诏聘来到长安准备建立一番功业。但是唐玄宗已经失去早年励精图治的精神,朝政被奸佞把持,李白那种不肯摧眉折腰的傲骨,根本不能容于近宦权臣。在宫中逗留不到两年,就被借口发落出来。几十年的功业追求化为泡影,使他在政治上遭受重大打击,也使他认识到仕途的艰难。于是,写下了这首《行路难 其一》。

行路难抒发了李白什么样的心情(李白的诗行路难)(1)

行路难(其一)

[唐]李白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岐路,今安在?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行路难抒发了李白什么样的心情(李白的诗行路难)(2)

全诗共十二句,每两句为一层次,可以分为六层。

第一层“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 是对美酒佳肴的铺陈 。 诗一开头,就清楚地交代了一个上档次的宴会: 有金樽盛着的清冽佳酿,有玉盘盛着的珍贵菜肴。定调很高,为后边吃不下、喝不下作了铺垫。

第二层“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写停杯拔剑的苦闷。 然而诗人举杯又住,欲食又停,撂下筷子,起身拔剑四顾,心绪茫然。从“停杯投箸”、“拔剑四顾”两个细节,明显感觉到诗人感情波涛的强烈冲击。

第三层“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是对渡黄河登太行的设想 “冰塞川”、“雪满山”来慨叹世路艰难,现实残酷。诗人来到长安施展抱负,无奈欲渡黄河却有河冰相阻,欲登太行却看到白雪满山,起初的踌躇满志变成了如今的惆怅失意。

行路难抒发了李白什么样的心情(李白的诗行路难)(3)

第四层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是对吕尚、伊尹的比况 。无奈渡河不成,登山无路,诗人又恍然神游千载之上,仿佛看到了吕尚、伊尹由微贱而忽然得到君主重用,想要以前人事迹作为慰藉和自勉。

第五层“行路难,行路难”,多岐路,今安在?” 是对行路艰难的感叹。但神游归来,现实却使他转而大声疾呼:“行路难”!岐路多!今后的道路又在哪里?”

第六层“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是对云帆沧海的憧憬。 虽然很难,愤懑归愤懑,但诗人并没有失去信心,因为他坚信总有一天会乘风破浪、纵横江海。这里又用了一个典故,据《宋书•宗悫传》记载,南朝宋人宗悫,小时候叔父问他未来的志向,宗悫回答“愿乘长风,破万里浪”,气势的确很大。宗悫后来官至安西将军,成为一代名将。诗人借用这个典故表露心迹,表达出“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的远大志向和抱负!

行路难抒发了李白什么样的心情(李白的诗行路难)(4)

全诗以写酒为发端,打开了诗人郁闷的心扉,触发了一系列联翩而至的奇想:忽而奔向群冰塞川的黄河渡口,忽而又来到大雪封锁的太行山麓;方才分明是“垂钓碧溪”的吕尚,忽而又变成“乘舟梦日”的伊尹;与古代高贤的神交未能排遣心头的愁苦,反而激发了对艰难世路的愤懑,诗人的思绪就又飞向远方—— 一幅浩瀚大海,扬帆远航的壮丽图景,别开生面地展现出来。一个镜头接着一个镜头,一个现象化为另一个现象,从现实到梦境,从上古到未来,从咫尺到天涯海角,诗人的幻想跨越了时间、空间的界限,在寥廓的寰宇中驰骋纵横,表现出独有的艺术风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