鲸鱼是生活在海洋里的巨型生物,虽然挂名一个“鱼”字,但其实鲸鱼并不属于鱼类,而是哺乳动物。鲸为胎生物,幼鲸和人类一样靠吃母乳长大,总体上分成两大类,一类是须鲸,没有牙齿;一类是齿鲸,有很锋利的牙齿。

人们至今无法确定发现鲸鱼的最早时间,河南安阳殷墟中曾出土鲸骨,中国古人对这种大鱼的认识或许不晚于殷商。《尔雅》里记载的鲸可能是最早的记录了,“鲸,海中大鱼也。其大横海吞舟,穴处海底。出穴则水溢,谓之鲸潮,或曰出则潮上,入则潮下;其出入有节,故鲸潮有时”。鲸的身形巨大,又被称为海中大鱼,它居于深海中,出入皆伴随潮涨潮落,因此这种现象叫鲸潮。

古往今来对鲸鱼的称呼很多,《尔雅》里称之为“鰕”,三国时“鲸鲵”叫法比较普遍,唐朝以后又唤名“海?”,鲸还有个梵语名字,翻译过来就叫“摩竭”,都是用来形容“海鱼之最大者”。

古人只知道鲸鱼很大,究竟有多大却少见明确的数字记录,所以庄子在《逍遥游》里才写道:“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以注释《庄子》出名的东晋学者崔撰认为这里“鲲当为鲸”。人们知道鲸是海中最大的鱼,因罕有人见过它的大小,只好用虚化的数字来描述。古往今来人们对它的描述多带点夸张,有说大鱼身长4000里,也有说28000里的。

《太平广记》里描述了这种东方大海里的巨鱼,说一个出海打鱼的人,在出海第一天看到了这条鱼的头,一直行驶到第七天才看见这条鱼的尾巴。还有人目睹了一条鲸鱼生产的全部过程,回来告诉同乡当时大海百里都变成了血红色,其实鲸鱼的粪便含有大量的磷、铁元素,看上去是暗红色的,排便时也会把海水染红。

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对鲸鱼的认识也越发清晰。唐朝的人们对于鲸鱼的呼吸特点已经有所了解;在北宋,亲见者还感叹鲸鱼足足有百余丈,而到了明清之际,古籍中记载的鲸鱼已经出现数十丈、36丈等与鲸鱼体格相近的数字。对鲸鱼体貌特征的进一步了解,与偶有鲸鱼自杀,搁浅海滩后人类的近距离接触有关。

鲸鱼自杀事件在古代有不少文字记录,早在三国时期就有鲸鱼搁浅的事例,其后北宋的刘斧在《青琐高议》后集详细描述了他的亲身经历。

嘉祐年间,刘斧到通州也就是现在的江苏南通当狱吏,在八月十七日那天,天气突然变得阴沉,忽而海风乍起,到了晚上雷声震耳,潮音如鼓点一样密集,他还听到海水里似有数千人在哭泣。到天将亮的时候,好奇的刘斧跑到岸边想一探究竟,只见前方有一条巨鱼被困沙中。刘斧看到的时候大鱼还喘着气,直到三日后才死亡。

鲸鱼自杀时通常是一只或一群游到海边,拼命用尾巴拍打水面,并发出绝望的嚎叫,最终在退潮后搁浅而死,刘斧的描述应该是真实的。我们至今无法知道鲸鱼究竟为何自杀,古人将鲸鱼死亡解释得过于浪漫,在《春秋考异邮》中,有“鲸鱼死而彗星出”的说法,人们相信鲸鱼和星空之间有一种神秘联系。

因为身型巨大、珍稀罕见,鲸鱼一度被奉为海洋神灵。

山东沿海地区信奉一种海神,俗称“老人家”“赶鱼郎”,其实这位鱼神就是鲸鱼。渔民如果在岸上看到鲸鱼路过,便认定是吉兆,会立刻烧香焚拜,祈求祝福。要是在航行途中看见鲸鱼,就会往海里撒上几把米,意思是给鱼神一点好处,祈求他老人家赐予好运。

对鲸鱼的想象与人们对海洋探索的热情是同步的。几千年来,人们对海洋充满了浪漫和自由的想象,所以陆游才在诗中写道“人生不作安期生,醉入东海骑长鲸”。除了代表浪漫,海洋还承载了人们对未知世界探寻的好奇心,中国秦汉时期的帝王,对海洋更是带着开发和征服的心态。

战国七雄的迁都方向是朝中原聚拢,巩固了中原陆地在历史上的核心地位,但在统一六国后,秦始皇却对海洋表现出空前的热情。秦朝经营着南海和北河,秦始皇也多次东巡海上,试图向海洋的尽头延伸,当然这与他想获得长生不老药也有一定关系。

《史记》记载,方士徐市向秦始皇解释自己多年在海上未寻到长生不老药的原因,主要是受到了大鲛鱼的阻挠,“蓬莱药可得,然常为大鲛鱼所苦,故不得至”。于是秦始皇晚上做了一个梦,梦到自己和海神大战了一场,醒后他找来博士占卜解梦,博士说:“水神一般您是见不到的,可能是大鱼蛟龙作为斥候前来阻拦,只有把这些恶神除去,善神才能到来。”

秦始皇于是令人购买捕杀巨鱼的工具,准备待大鱼出现的时候,用连弩射杀之。从琅琊向北至荣成山,一路上未见到什么所谓的大鱼,直到经过芝罘时,在不远处的海面上突然发现了一条黑黢黢硕大的鱼,秦始皇兴奋不已,亲自用连弩射杀了它,后人认为这条大鱼就是鲸鱼。

古代人是怎么看到鲸鱼的(古代东西方对鲸鱼的认识有何不同)(1)

6月15日,在南非开普敦,鲸鱼在海中游弋。(图片来自新华社)

在世界上,一些地区对鲸鱼充满了敬畏。尤其是在一些原始社会地区,如美洲印第安人部落,鲸鱼是他们的图腾,对他们而言,披上鱼皮就能变成鲸鱼的模样,可以在大海中肆意畅游。甚至人也能和鲸鱼结合,人和鱼不是两个世界无法跨越的生物,而是可以互相转化。

但总体来说,鲸鱼在西方世界并不是个让人喜爱的角色。比如在北欧,他们常常讲述这样一个故事:一群水手把鲸鱼的脊背当成了小岛,于是他们靠“岛”停船,登陆小岛上安营烧饭。不一会儿,被篝火烤痛的鲸鱼惊醒过来,迅速沉入海底,连带着水手们也溺亡了。西方人认为充满未知生物的海底就是地狱,鲸鱼是地狱中的魔鬼。

在拉丁语中鲸鱼的学名是“海怪”的意思,和中国把它看作海洋神灵的观念有很大不同。中国也很早就记录了这种大鱼的功用,它的脂肪可以煎膏油,鱼骨可以做建材。在19世纪石油还没有大量开采和使用前,鲸鱼油曾是西方国家的重要燃料,于是西方人也开始了疯狂征服“海怪”的行动。

从17世纪初开始,荷兰和英国的捕鲸船就在北冰洋展开了激烈的竞逐。18世纪的欧洲因为照明需要大量的鲸鱼油,欧洲上流社会女性穿的束身衣也需要鲸骨,捕鲸迅速发展成一项支柱性产业。随着船舶技术和贸易的发展,在经济利益的驱使下,猎鲸一度成为一些西方国家的主要经济活动,以至于鲸鱼在19世纪中叶濒临灭绝。(完)(原标题:鲸 古人海洋认知里的神秘大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