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申为什么这么厉害(375年后再看甲申之变)(1)

1644年,是明崇祯十七年,也是甲申年。这一年,大明最后一位皇帝朱由检在煤山上自缢,从此宣告明朝退出统治中国的历史舞台,同时入主紫禁城的是农民起义军的首领李自成,然而仅仅42天之后,李自成被满清击败,退出北京,满清皇帝终于成为紫禁城的主人。此为甲申之变。

时至今日,我们再来回望375年前的那一场历史变故,到底变了什么呢?

第一,这个天下到底变没变。这一年,大明亡国了,天下的“主人”由姓朱的变成了姓李的,最后又变成了姓爱新觉罗的,从此满清入主中原,再无华夏。可是华夏真的没了吗?我们来回顾满清入主中原之后的行为,虽有剃发易服等强行改变其他民族生活习俗的政策,但从整体上来看,他们仍然是继承了大明的绝大多数的政治遗产,最明显的就是继续强化君主专制集权,大兴文字狱等。仔细看,百姓生活的依旧是那个到处宣扬着“存天理、灭人欲”、“三纲五常”的封建礼法,种着那绝大多数属于地主及统治阶层的土地,过着始终处于温饱线水平的生活吗?试问,华夏变了吗?事实上大明天下并没有亡,亡的是姓朱的那些皇亲国戚们,你仔细看,大清不就是换了个名字的大明吗?变的是国号,不变的是依然是顾炎武先生嘴里的那个天下,“仁义充塞,而至于率兽食人,人将相食”。

第二,甲申年间,皇帝换了三个。他们之间有什么变化呢?

首先来看崇祯,在大多数人看来,崇祯算是一个比较好的皇帝,与明朝其他皇帝相比,至少可以说是勤勉国政,无奈明朝这辆车到他接过方向盘时已经太破了,实在无法修理了。但是,我们需要明白,崇祯皇帝是没有变过的,自始至终,他都认为“天下”是大明的天下,是老朱家的天下,这是我家的私产,他如此努力国政,为的只是保住自己家的财产而已,何时为天下百姓着想过一分!

甲申为什么这么厉害(375年后再看甲申之变)(2)

再看李自成,李自成作为一个农民起义军的首领,文化水平和思想觉悟都不高,内心最大的愿望其实就是获得足够的土地,上升为地主阶层,从而世世代代都没能过上富足的生活。只不过生逢乱世,赶上了好时候,一努力就干到了皇帝的宝座上,皇帝其实不就是中国最大的地主吗。从中国历史来看,那次农民起义又不是这样的呢,农民由于经常吃不饱饭,看到地主的生活富足,于是就想成为地主,永远免除饥饿的痛苦,无奈土地有限,地主阻碍了他们的道路,于是农民站起来反对地主,最后成为地主,如此往复循环。所以,这些农民起义反对的就是地主阻碍他们成为地主的可能性,李自成及其他起义者为其他百姓想过多少呢?

甲申为什么这么厉害(375年后再看甲申之变)(3)

最后看满清皇帝集团,这是在这场变故中获利最大的一群人。那么他们变了吗?从下面这件事我们可以看出端倪。清军进入北京,取得政权之后,立即发布了一篇布告,布告中这样写道:“天下者,非一人之天下,有德者居之;军民者,非一人之军民,有德者主之。”这句话真是说到了点子上,即使天下再大,但取得天下的人都是为了占据天下这片巨大的土地;天下百姓即使再多,但在这里的人都只是居住在这里的人,这天下并不是你们的,甚至连你都是那些“有德之人”的。谁才是有德的人呢?自然是“居之者”说了算,我们是你们的主人,你们要听我的,这和自秦至明的那些皇帝的想法有何不同呢。

甲申为什么这么厉害(375年后再看甲申之变)(4)

真正来说,满清皇帝最大的变化恐怕就是再也不用依靠杀人放火去劫掠财富和粮食,从此之后可以以天下人的“供养”来满足自己的骄奢淫逸吧。回顾375年前,北京城头旗帜不断变化,各路皇帝粉墨登场,可有哪位做出了实质的改变呢?谁又真正关心过百姓的死活呢?真可谓“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