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1644年,在中国的干支纪年中为甲申年。这一年,对清朝来说是顺治元年,对大顺政权来说又是永昌元年,可对于大明王朝来说,又是崇祯皇帝的最后一年。

甲申三月十九日,由李自成在长安建立的大顺政权攻克了北京,明朝的最后一位皇帝朱由检,拊胸顿足大呼:“内外文武诸臣误我!误我!”不久,便在紫禁城后的煤山自缢身亡。从此,大明王朝又开始以“南明”的身份,继续苛延残喘了十八年。

南明历史之五(轻松就能读懂的南明史)(1)

关于北京失守的消息,十天后,通过淮安巡抚大人路振飞收到的塘报,很快就传到了离淮安不远的南京。

南京,自燕王朱棣迁都北京以后,便成了明朝的留都。虽说南京只是留都,但它却依然保留了六部、都察院等一整套和北京相同的中央机构。这些任职官员一般多为虚衔,工作也比较清闲,但其地位却并不低于京城那些衙门官员。

而此时,在南京手中握有实权的是南京参赞机务兵部尚书史可法、南京守备太监韩赞周和提督南京军务勋臣赵之龙,此时,他们三位是留都南京最重要的管理大臣。那么,这三个职位具体管些什么呢?

首先我们来说说南京参赞机务这个职位。

南明历史之五(轻松就能读懂的南明史)(2)

明朝时,由于朱元璋废了丞相制,皇帝直接掌管六部,即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历年来,南京参赞机务都是由兵部尚书兼任,故,南京参赞机务兵部尚书在南京六部当中,就是一个特殊的存在,所以,在这六部当中,又以兵部尚书的地位最高,主管南京地区一切军事训练和守备军费。

而关于“守备太监”,则更是明朝守备制度中一种特殊的存在。

明朝时有南京守备太监、天寿山守备太监、凤阳守备太监和承天府守备太监。这些镇守太监负责镇守各地皇族陵墓,并且有权使用守陵的军队,而南京守备太监还负责管理南京内官二十四衙门,其地位就更加重要。

南明历史之五(轻松就能读懂的南明史)(3)

另外,明朝除了宗室外戚和上面所说的宦官以及文武官员以外,还有一个非常特殊的阶层,那就是勋臣。

明成祖迁都北京以后,不仅设立了参赞机务一人,和守备太监一人,还增设了一名南京守备,其职务一般由公、侯、伯充任,用以兼管中、左、右、前、后五军都督府事务,以中府为治所,节制其他各府。而忻城伯赵之龙则是明朝时期最后一位南京守备勋臣。

所以,此时留都南京的最高长官是史可法、韩赞周和赵之龙。

早在1644年正月,由于大顺农民政权的攻击,福王朱由崧便逃往河南卫辉府,去投奔他的叔叔潞王朱常淓。可是不久,农民军又打到了卫辉,福王朱由崧又不得不随他的叔叔潞王朱常淓一起逃往淮安府,并在三月六日与南逃的周王朱恭枵、崇王朱慈爚在淮安相遇了。

南明历史之五(轻松就能读懂的南明史)(4)

对于四位藩王的到来,漕运总督大人路振飞率领部将亲自迎接,并将他们安顿在淮安西湖咀大盐商杜光绍的私家园林“绾秀园”里面。自此,他们结束了因为战乱而流离失所的日子,在绾秀园中开始了每日衣食无忧,享受美景的安逸生活,全然不知道崇祯皇帝已经自杀的消息。

当崇祯帝朱由检自尽于煤山的消息,从徒步从北京逃出来的大学士魏炤乘那里得到证实以后,南京当政的官员们便认为,作为明朝半壁江山的南京,当务之急应该重新拥立一位新君才是最重要的。但是,由于崇祯帝的三位儿子未能逃出北京,此时的南京又没有一位直系的皇位继承人,所以,南京及其附近的各位大臣、太监和各地拥兵自重的将帅,就拥立哪一位藩王为皇帝,而展开了一场勾心斗角的争执。

那么,该由谁来继续皇位呢?

南明历史之五(轻松就能读懂的南明史)(5)

此时,以皇族血统来看,崇祯帝祖父神宗朱翊钧这一脉最为合适,毕竟他们跟崇祯帝是一脉相承。这时候有福王朱由崧,他是崇祯皇帝朱由检的堂兄。另外还有惠王朱常润、桂王朱常瀛,但他们两位是崇祯皇帝的叔叔。

所以,从封建伦序上来看,朱由崧更适合“兄终弟级”的伦序继统。而且,此时,朱由崧又正在离南京最近的淮安,而惠王和桂王却远逃在广西。

虽然此时的潞王朱常淓也在淮安,但他的血脉已不是崇祯祖父这一脉,而是明神宗兄弟儿子的后代。

所以,朱由菘此时正占据了有利的继统时机。

淮安漕运总督路振飞曾致书提醒南京兵部尚书史可法,谓:“伦序当在福王,宜早定社稷主”。

南明历史之五(轻松就能读懂的南明史)(6)

可是,前礼部侍郎钱谦益、南京兵部侍郎吕大器、南京户部尚书高弘图、右都御史张慎言、詹事府詹事姜曰广、礼部员外郎周镳等人却强烈反对由福王朱由崧继统。向史可法提议道:“福王朱由崧是神宗的孙子,按辈分、排行应当立为君,但是他有七大缺点:贪、淫、酗酒、不孝、虐下、不读书、干预有司。潞王朱常淓是神宗的侄儿,贤良而且聪明,应当立他为君。”

东林党人想要拥立“贤良”的潞王朱常淓,可潞王朱常淓真的贤良吗?

其实,潞王并不贤良,他只不过是东林党人士找的借口而已。他们不选朱由崧为即位的理由,其实是因为他们曾经在神宗时,反对过朱由崧的父亲老福王即位,他们担心小福王朱由崧一旦当上了皇帝,便会翻出旧账,对他们打击报复。

南明历史之五(轻松就能读懂的南明史)(7)

身为南京参赞机务兵部尚书的史可法,其实心里十分清楚对于拥立“潞王”预计会产生什么后果,曾经私下对姜曰广说过:“此兵端也!”但作为“东林六君子”之一左光斗的得意弟子,他又不想去得罪东林党人士,所以作为南京的首席大臣,他经过反复考虑,便前往南京浦口与凤阳总督马士英商议。其商量的结果,竟然舍近求远,拥立“桂王”为新帝。至于为什么不选惠王朱常润,则是因为惠王迷信佛教,不问世事。

这个放弃福王和潞王,拥立桂王朱常瀛,然后由潞王仿照古兵马元帅之制暂时统率兵马的方案,史可法自认为是一个两边都不得罪的好方法。于是,便写信给南京的各大官员:“迎桂者何?以福、惠之有遗议也,乃舍而立桂也。其潞藩则仿古兵马元帅之制暂借统兵马。”

其实,对于东林党人来说,只要不是福王朱由崧继位,无论选谁,他们都不会有意见的。所以,对于这个折中的方案也比较满意,于是,南京的礼部便开始准备乘舆法物前往广西迎接桂王。

南明历史之五(轻松就能读懂的南明史)(8)

然而,就在这一关键时刻,当马士英刚与史可法密商以后由浦口回到凤阳,突然有人向他报告,说守备凤阳太监卢九德勾结总兵高杰、黄得功、刘良佐准备拥立福王朱由崧。

原来,这位卢九德曾经在老福王朱常洵身边服过役,两人关系匪浅。于是,这位老奸巨猾的老太监,直接跳过了凤阳总督马士英,联络三镇总兵高杰、黄得功、刘良佐一起协谋拥立朱由崧。

身逢乱世,谁不想抓住机遇成为有功之臣?更何况,拥立福王,本就更得人心。所以,野心勃勃的高杰、黄得功、刘良佐当即直接甩开了他们的顶头上司凤阳总督马士英,一举成为了拥立福王的有功之臣。

而马士英眼看着自己手下的大将已经全部投向福王,如果再继续遵守同史可法达成的协议,而去拥立桂王,那么,自己只会被他们驾空和淘汰。

俗话说:“识时务者为俊杰。”此时的马士英也顾不上了什么信义,也抓住时机投向了福王朱由崧,以表忠心。

南明历史之五(轻松就能读懂的南明史)(9)

当马士英以凤阳总督和三镇名义正式致书南京守备太监韩赞周,宣布拥立福王朱由崧时感到震惊。但是,乱世之中,手无兵权的他们岂能奈何?也只好违心地表示同意。

据谈迁的《枣林杂俎》中记载:

钱谦益侍郎触暑步至胶东第中,汗渴,解衣,连沃豆汤三四瓯。问所立?胶东曰:‘福藩。’色不怿,即告别。膠东留之曰:‘天子毋容抗也。’钱悟,仍坐定,遽令仆市乌帽,谓:‘我虽削籍,尝经赦矣,候驾龙江关。’”

南明历史之五(轻松就能读懂的南明史)(10)

就连东林党代表人物钱谦益对于拥立福王也没有反对的理由了,那么,拥立福王朱由崧为帝已成定局,无法更改了。

可是,史可法却还蒙在鼓里,他继续写信给马士英,申说朱由崧“贪、淫、酗酒、不孝、虐下、不读书、干预有司”七不可立的理由。这封直接指责皇帝品德有亏的信件,也成为了日后马士英牵制他的重要把柄。他除了打碎了牙往肚子里咽,默默跟随着福王由浦口乘船前往南京监国以外,也别无选择。但一切,完全都是他咎由自取。

当东林党官员提出“拥潞”时,有人阻止过:“且潞王既立,置福王于何地?死之耶?抑幽之耶?是动天下之兵也,不可。”当时,大部分的南京官员都认为“以福藩为国本”。

“时草野闻立潞,皆不平;及(福)王监国,人心乃定”

就连民间的老百姓都明白的道理,史可法却为了不得罪东林党人,不惜违反“顺应人心”的自然规律,而去考虑另立他人。

当他好不容易想出一个折中的方案,跟马士英提出“拥桂”时,马士英也提醒过他:“亦佳,但须速耳。”

南明历史之五(轻松就能读懂的南明史)(11)

可是,桂王却远在数千里之外的广西,怎么去“速耳”?只怕这位桂王还没到南京,大顺军或清军早已兵临城下。朝廷政事,向来瞬息万变,更何况又逢乱世,也难怪马士英会出尔反尔。

所以,从定策这件事情上来看,史可法并不是一位卓越的政治家。他本该是真正拥有决策大权的首席大臣,却因为优柔寡断,没有断然决定拥立福王,致使后来的弘光皇帝朱由崧,只能依助于镇将,完全听从他们的摆布,这样更加速了南明王朝的土崩瓦解。

而史可法,也注定成不了乱世之中的一代枭雄。

参考资料:

《南明史》作者:顾诚 光明日报出版社

《南明风云》作者:李元骏 中国文史出版社

《南明史1644-1662》作者:司徒琳 上海人民出版社

《过江七事》作者:陈贞慧 北京汇聚文源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