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一个县衙多少编制(一个知县能够调动多少人马)(1)

在中国古代社会,人口数量相对偏少,因此很难出现百万人口的大县。目前,全国一些经济强县的人口都在百万以上。在古代社会,虽然没有上百万的数字,但几十万人口还是有的。比如苏南地区,在明清时期,苏南地区的每个县几乎都是几十万人。如何管理这么庞大的人口,这是一个难题。那么,知县到底能够调动多少人呢?

古代一个县衙多少编制(一个知县能够调动多少人马)(2)

首先讲一下县衙的情况,县衙里只有3位有品级的官员,分别是七品知县、八品县丞和九品主簿。其中,知县拥有绝对的权力,县丞和主簿只能是摇头老爷。除了这些老爷们,就是耍笔杆子的小吏和负责抓人的差役。总体来说,小吏和差役也就是几十人。也就是说,一个县衙基本上在六七十人左右。很少出现编制在100人以上的县衙,估计吏部也不会同意。县衙中的衙役总计30多人,这是维持地方治安的力量。

衙役们的任务很多,比如抓捕盗贼、征收赋税等等。维持一个县的治安,依靠这么30多人当然不够。按照朝廷的规矩,每个县还会有1到3名巡检。每个巡检率领100多官军,驻扎在交通要道上。一旦出现突发事件,知县会要求巡检率领手下的100多人增援。巡检是九品官,但知县不能直接管理,所以知县只能是要求,而不是命令。那些面积比较大的县,可能会安排3名巡检,也就是总计几百人的武装力量。

古代一个县衙多少编制(一个知县能够调动多少人马)(3)

在正常情况下,知县不会去麻烦巡检,因为这是两个系统。知县手下虽然只有30多个衙役,但却拥有上千名帮闲。帮闲就是在衙役旁边打杂的人,俗称为帮闲。比如哪个村的人偷了东西、哪个村犯事的人回家了,帮闲都会向衙役报告。这就如同一个庞大的情报关系网,除了县城以外,各乡也都有帮闲。衙役得到准确消息之后,就会带着衙役们去捉拿。得到知县大人的奖赏之后,自然也会分给帮闲一份。

古代一个县衙多少编制(一个知县能够调动多少人马)(4)

帮闲的数量不等,有的衙役有10多个帮闲,有的衙役甚至有几十个帮闲。这样算下来,一个知县能够调动上千人。估计连知县大人自己都不知道,自己有这么大的能力。但知县无法直接指挥帮闲,这就牵扯到官职任免的问题。按照朝廷的规矩,知县等正规的官员都有任期,在一个地方几年之后就会调走。但衙役却都是当地人,而且可以世代继承。新知县上任之后,在摸清全县关系之前,一般不会有什么举动。

古代一个县衙多少编制(一个知县能够调动多少人马)(5)

在中国古代社会,几乎每个王朝都会反腐,但针对的对象都是官员。不过如果仔细计算,小吏也是一个巨大的问题。在明朝末期,爆发了大规模的农民起义。当时出现了这样的事情:西北的一个县的农民爆发起义,当地的知县确实是一个清官,起义军放走了这位知县,但把县衙的小吏和衙役都砍了。至于那些帮闲,也全都失去了往日的嚣张气焰。俗话说阎王好见,小鬼难缠,这是一个非常形象真实的比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