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石家庄3月25日电 题:重走当年“赶考路”
新华社记者孙杰、闫起磊、王昆
在革命圣地河北省平山县西柏坡,一段红色经典总被提起:
1949年3月23日,党中央从西柏坡动身前往北平。毛泽东同志说:“今天是进京赶考的日子。”
周恩来说:“我们应当都能考试及格,不要退回来。”毛泽东说:“退回来就失败了。我们决不当李自成,我们都希望考个好成绩。”
随后,“进京赶考”队伍沿太行山东麓一路北上,经灵寿、行唐、曲阳、唐县、保定、涿县(今涿州),于3月25日进驻北平。
这是3月12日拍摄的位于河北省涿州市的党中央进京前毛泽东住所纪念址。新华社记者牟宇摄
如今,每到3月23日,西柏坡就像迎来一个重要节日。曾经的“进京赶考路”也成为人们红色追寻的经典线路。
70年,岁月流金。重走昔日“进京赶考路”,沿途如今已发生巨变——
太行革命老区,正加快脱贫攻坚,向全面小康迈进。
京南畿辅要地,正乘着京津冀协同发展东风,迈向高质量发展新征程。
“脱贫,是对革命先辈最好告慰”
游客在西柏坡纪念馆广场参观(3月6日摄)。 新华社记者牟宇摄
三月的西柏坡,春意盎然。又是一年“赶考日”,红色圣地迎来参观高峰。纪念馆广场上,鲜花铺就的几个大字引来人们争相拍照——“新中国从这里走来”。
西柏坡纪念馆副馆长段彦峰告诉记者,1948年5月至1949年3月,中共中央曾在西柏坡办公,指挥了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召开了著名的七届二中全会,描绘了新中国的宏伟蓝图,向全党发出了“两个务必”的号召。西柏坡成为党中央解放全中国的“最后一个农村指挥所”。
“最后一碗米送去做军粮,最后一尺布送去做军装,最后一件老棉袄盖在担架上,最后一个亲骨肉送去上战场……”在纪念馆展厅,一辆手推独轮车前,讲解员向参观者唱起这首民谣。
革命战争时期,仅有25万人的平山就有5万多人参军参战,近万人为国捐躯,涌现出了平山团、“子弟兵的母亲”戎冠秀等一大批英雄群体和人物。和平建设年代,为修建岗南和黄壁庄两座大型水库,老区人民又奉献出13万亩良田,10万多人搬上高岗旱岭重建家园。
截至2015年底,全县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尚有4万余人,贫困村260个。
“老区一天不脱贫,我这个县委书记的心里头就一天难踏实。”平山县委书记李旭阳说,摆脱贫困,与全国同步实现全面小康,正是平山广大党员干部“不能被退回来”的“赶考”。
李旭阳清晰记得,2013年7月11日,来到革命圣地西柏坡,同县乡村干部和群众座谈时的场景。“要求各级领导干部,特别是平山党员干部,带头坚持‘两个务必’,把谦虚谨慎、艰苦奋斗、实事求是、一心为民的要求落实到履行职责的各个环节,以实际行动取信于民。”
李旭阳说,平山广大党员干部牢记谆谆教诲,时刻以“两个务必”警醒警示,时刻以“赶考”的状态和信念担当实干。把加快老区脱贫作为“首要政治任务”和“头号民生工程”,和全国其他脱贫攻坚战场一样,把最好的干部派到扶贫一线,举全县之力向贫困发起“总攻”,不打赢,不收兵。
打通断头路,搞蔬菜大棚,建村民文化中心……第一书记吴俊磊,驻树石村扶贫两年,瘦了30斤。捧起那份村民们亲笔签名的“荣誉村民”证书,吴俊磊说:“这是我一生最珍贵的荣誉。”
成千上万个“吴俊磊”的辛勤付出换来了收获。2018年9月29日,河北省政府发出通知,正式批准平山县退出贫困县序列。
老区平山,摘掉了32年的贫困县帽子。
“这是对革命先辈最好的告慰!”今年74岁的西柏坡村老党员闫青海显得格外激动。
1948年秋,才3岁多的闫青海得了重病奄奄一息,绝望的父母把他包裹起来放在石碾子上打算放弃。后来,被住在西柏坡的董必武夫妇发现并及时送到医院抢救,他才活了下来。
依托红色资源,闫青海开了西柏坡第一家“农家乐”,成为村里首个“万元户”。如今的西柏坡全村80多户人家,从事旅游的有50多户,村集体年收入60余万元,村民人均年收入过万元。
闫青海亲眼见证,党的十八大以来是扶贫投入力度最大,也是老区面貌改变最明显,老区群众得到实惠最多的几年。
“过去,党带领老区人民翻了身,如今又带着老区人民脱了贫,共产党不单是俺的救命恩人,更是咱老区的亲人。”闫青海动情地说,他虽已70多岁,但干劲仍然很足。
平山脱贫是全国开展反贫困伟大决战中的一个缩影,“赶考路”沿途的太行山区贫困县,咬定脱贫攻坚不放松,以赶考精神推进山乡巨变,目前,灵寿、行唐、曲阳、唐县均达到脱贫摘帽初审标准并通过省级验收。
“摘帽,并不意味着大功告成。”李旭阳说,巩固脱贫成果,推进乡村振兴,实现与全国同步小康,还有很多“硬骨头”要啃。“作为‘两个务必’的诞生地和‘进京赶考’出发地,平山更要带头传承‘两个务必’,弘扬赶考精神。”
“好时代,是咱老百姓最大福气”
1949年3月23日晚,从西柏坡出发的“进京赶考”队伍到达唐县,宿住淑吕村。
“俺们村抗战那会儿就是红色堡垒。”淑吕村党支部副书记刘占岭话语中透着自豪,他带着记者寻访“赶考”遗迹,“这是中央首长曾经住过的农家院,那是队伍用过的古井,现在还用着,水可甜哩……”
今年95岁的村民葛贵多,是这一历史的见证人。
“我记得那天,队伍是天擦黑来的,第二天一大早就又出发了。后来,俺们才知道来的是党中央、毛主席,全村人甭提多高兴了……”回忆起70年前的场景,老人历历在目。
70年岁月过去,如今,葛贵多老人已是五世同堂。
河北省唐县淑吕村95岁村民葛贵多在讲述70年前的场景(3月7日摄)。新华社记者牟宇摄
“这是儿子,这个是孙子,这是重孙,这个小的是玄孙……”指着满屋子新老照片,老人高兴得合不拢嘴:“过去那会儿,缺医少药,谁敢想能活这么大岁数。现在,生活好,卫生条件好,政府还发养老金、长寿补贴。”
葛贵多老人眼不花,耳不聋,还在自家院里种着蔬菜,养着一大群鸡。人们都夸她健康长寿有福气,她笑着说:“赶上了好时代,是咱老百姓最大的福气。”
唐县曾是伟大的国际主义战士白求恩战斗、生活并牺牲的地方。70年来,中国一直致力于发展医疗卫生事业。如今,包括唐县在内,各地都在加快推进医疗制度改革。
唐县卫健局副局长马喜增告诉记者,全县贫困人口中,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占到40%。唐县把健康扶贫作为脱贫攻坚的一项关键举措。
马喜增说,唐县对贫困人口实行基本医保、大病保险、医疗救助三重保障“一站式”服务,贫困人口住院实行先诊疗后付费,已连续两年贫困人口住院目录内费用报销比例达到98%。
在河北省唐县白合镇上庄村,家庭签约医生李少达(右)在为村民闫爱琢把脉(3月13日摄)。 新华社记者牟宇摄
在白合镇上庄村贫困户闫爱琢家里的炕头边,记者看到,上面贴着不少精准扶贫政策卡片。一张“健康扶贫服务连心卡”上标着专门为她家提供医疗服务的县乡村三级医生姓名和手机号码。
闫爱琢说,卡片上的医生她都认识,村卫生室医生还经常上门做检查。去年她得了脑血栓被送进医院,“一共住了7天院,个人才花了170元,这样的好政策让俺心安。”
目前,唐县已被确定为国家第二批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试点县。
马喜增说,继续提升基层医疗水平,当好老区人民健康“守护者”,他们肩上仍有很重的担子要担,脚下仍有很长的路要走。
“协同,是高质量发展最大机遇”
在保定涿州·中关村和谷创新产业园,32岁的创业者范宏浩正带领团队加紧组装一款新研发出来的电子产品。范宏浩告诉记者,他们公司总部在北京朝阳,2018年把一部分生产转移到了涿州,并在涿州注册成立了分公司。
“实行北京研发、河北孵化的模式后,产品成本降低了三分之一。”范宏浩说,涿州分公司的员工大多是原来“北漂”一族,其中不少人已经在涿州买房安家。
“我现在北京、涿州两头跑,交通很方便。”范宏浩说,“我们非常看好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势头,今年订单猛增,分公司也在扩大规模,最近刚新租了1000多平方米的用房,北京总部也打算整体搬到涿州来。”
保定涿州·中关村和谷创新产业园一角(3月12日无人机拍摄)。新华社记者牟宇摄
涿州,自古有“十八省通衢”、畿南首郡美誉。1949年3月24日,“进京赶考”队伍经保定城短暂停留后,抵达涿州留宿。
多年研究这段历史的保定市地方志办公室原主任孙进柱介绍,驻涿期间,毛泽东等中央领导听取当地党委负责人汇报时谈到“市场没回城,买卖难兴隆”问题,指示当地党委要领导好和平建设,办好百姓关心的事。
就这样,“市场回城”成了当时涿县县委学到的“执政第一课”,这一课,涿州干部铭刻于心。
70年时代变迁,如今,距天安门约60公里、距北京新机场25公里、距雄安新区60公里,区位优势凸显的涿州,已成为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下的一片热土。
刚刚结束的供暖季,京涿两地居民感受了“共享一股暖流”的温馨。2018年,京能涿州热电厂一期工程投入运营,这家致力于建设“城市绿色燃煤热电示范项目”的热电厂的前身是有着近百年历史的北京石景山热电厂。
乘着协同发展的东风,百年老厂在涿州转型新生,实现跨京冀两地集中供暖,目前,已惠及北京房山和涿州等地约50万人。
在保定涿州·中关村和谷创新产业园,范宏浩团队的工作人员在组装电子产品(3月12日摄)。 新华社记者牟宇摄
协同发展不只带来“暖流”,还有“资金流”“产业流”。
据涿州市协同发展办公室介绍,近年,涿州承接了一大批“京”字头、“国”字头项目,如开工建设的一期投资60亿元的中船重工涿州海洋装备科技产业园,拟在涿州建设中国动力总部、中船华北总部等“两总部四中心”。
“亲自谋划亲自推动的京津冀协同发展,是我们推进高质量发展的最大机遇。”涿州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王志乾说,涿州将坚持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统领,以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为“牛鼻子”,在对接服务京津、对接服务雄安新区的过程中,加快建设“京畿文化生态名城、协同发展功能新区”,以优异成绩向新中国70华诞献礼。
古郡涿州之变,是国家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给京畿大地带来深刻影响的一个例证。
保定市市长郭建英说,保定面对的是历史上从未有过的绝佳发展机遇,特别是雄安新区带来的“磁聚效应”,将为保定注入新动能。
“追寻红色足迹,探访历史细节,每重走一次,心灵就会经受一次新的洗礼。”河北省委党校中共党史研究部副教授、西柏坡研究中心副主任李芬,近年来多次带领学员重访“进京赶考路”。
李芬说,过去70年,“赶考”取得了巨大进步。今天,“赶考”已被赋予新的时代内涵。正如2013年7月再访西柏坡时指出的那样,“我们面临的挑战和问题依然严峻复杂,应该说,党面临的‘赶考’远未结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