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必须掌握的经典成语故事大全(二)

15则小学生必背成语故事(小学生必须掌握的经典成语故事大全)(1)

价值连城

  卞和,春秋时楚国人,他去金山采石,路上捡到一块璞玉,这是没有打磨过的玉石,他拿去送给楚厉王。楚厉王左看右看,是块石头,他十分恼怒。他判卞和犯下欺君之罪,砍掉了他的左脚。厉王死后,卞和又将璞玉献给武王,武王也断定是块石头,又把他的右脚砍了。只到文王接位,才识别这是稀世国宝,于是把它称为卞和之璧,或者和氏璧。战国时,秦王对和氏璧垂涎三尺,他对赵国说愿用十五座城换取和氏璧。形容极有价值的东西称价重连城,或价值连城。

大材小用

  南宋末年,金国不断南侵,辛弃疾参加了抗金义军。后来,他在南宋朝廷里,历任湖北、江西、湖南、建安抚使。他不仅是个爱国英雄,还写了很多充满战斗激情的词文。 由于主和派的打击,他在上饶带湖旁,度过18年退隐生活。1203年,朝廷任命他为浙东安抚使兼绍兴知府。他常与住在绍兴鉴湖旁的爱国诗人陆游议论国家大事第二年春,宋宁宗要他去京城,征询他对北伐金国的意见。临行前,陆游送他一首长诗《送辛幼安殿撰造朝》。诗中说:辛弃疾是管仲、萧何一流人物,做浙东安抚使大材小用了。 辛弃疾到了京城,皇帝只安排他做镇江府知府。不久,这位爱国英雄在忧愤中病逝。后来,人们以“大材小用”作成语,比喻才能高,职位低,不能充分发挥作用。

闭门造车

  古时候,山里住着一个老头,他上山去砍柴,太阳下山时才回家。第二天,他背着柴去镇上卖。一路上,他走得满身大汗。突然,一辆独轮车从他身边悠悠驶去,他寻思:这东西好,用上它,省力多了。他到山里砍来木头。他关上门,独自在家里又锯又刨。邻居问:“你在干嘛?” 他说:“我在闭门造车。” 老头把造好的新车推到门外,小车立刻飞跑起来。 成语本意是赞扬闭门造车,出门可以合辙。现在却与愿意相反,讽喻这样做不符合实际。

东施效颦

  春秋时期,越州苎暨县内住着两户人家。村的西面,有位生得天姿国色的姑娘叫做西施,村口东面,住着一位长得很丑的姑娘,叫做东施。 西施是一个有名的美女,她的一举一动都受到人们的注意。有一次,西施发了心痛病,她只得按着胸口,双眉紧皱地回来家里去。村民见了都说,西施这副病样子,比平时别有一种美姿。东施见人们赞美西施捧心皱眉的样子,心里很羡慕,于是她就模仿西施捧心皱眉的样子,在村子里走来走去。人们见了,觉得东施更丑了,可她自以为可以与西施比美了,十分得意。她只知道,西施捧心皱眉好看,却不知道西施本来就长得美啊。后人便称缺乏自知之明,一昩模仿他人者,为东施效颦。

与虎谋皮

  周朝时,有个人爱胡思乱想。有一次,他想得到一件狐皮袍子,于是他进城去店铺挑选。店里货色不少,可是价格昂贵。他垂头丧气地离开店铺,他拿不出这许多钱。 忽然,他突发奇想,连忙出城直奔山林。他找到了狐狸,求狐狸送他一张狐皮。狐狸听后拔腿就逃,带着全家藏进深山。这个呆子不死心,又去捉羊讨肉吃。羊立刻大呼小叫,领着羊群躲到山坳去了。结果,这个呆子两手空空,一无所获。成语“与虎谋皮”由“与狐谋皮”演化而来。比喻向坏人索取,枉费心机

机不可失

  唐明初年,东突厥不断侵入唐朝北部边境,唐太宗令大将李靖、李绩兵分六路,征讨东突厥。李靖带领三千铁骑兵,深入敌阵袭击,一举收复定襄。接着,李绩也打了胜仗。 东突厥首领颉利可汗派使者向唐太宗求和。唐太宗估计,颉利可汗没有诚意,也就假意应允,并派人去抚慰。李靖领会唐太宗的意图,准备发动突然袭击,以消灭颉利可汗。副将张公谨认为,唐太宗已应允求和,不该去袭击他。李靖说:“兵贵神速。机不可失。”于是亲自率领一万骑兵,直扑颉利可汗营地。李靖大败突厥兵,歼来一万多人,俘虏十几万人,颉利可汗被活捉,边境从此安定了。成语由此而来,比喻有利的时机不可错过。

两袖清风

  明朝时,浙江钱塘出了个名叫于谦的人,于谦二十多岁考中进士,不久就做了监察御史。他很关心人民疾苦,在做官期间,为人民做了不少好事。明宣宗非常看重于谦,派他巡抚江西,后来又提升他为河南山西巡抚。他虽然当了大官,但衣食住行都很简朴。 当时朝中有个名叫王震的宦官,权势很大,外省官员进京,都得向他送礼。一次,于谦要入朝办事,他的两个师爷劝他送些蘑菇等土特产给王震,于谦听了不禁放声大笑,他立即写了一首诗:绢帕蘑菇与线香,本资民用反为殃;清风两袖朝天去,免得闾阎话短长。 成语两袖清风赞誉旧时官史廉洁,意思是除了两袖清风外,别无他物。

画饼充饥

  曹操有个孙子叫曹睿,曹睿是三国时魏国的第二代君王,他手下大臣不少,可是他信任的只有卢毓。一天,曹睿把卢毓召去,他告诉卢毓,朝中有个人要当中书郞,他问卢毓,谁配做这个官。卢毓先不回答,问: “这人选有什么条件?” 曹睿笑笑,他叫待从取来纸和笔。他在纸上画了一支笔。边上的人相觑而望,不明白这是什么意思。曹睿说: “那人选徒有虚名,就像画饼充饥啊!” 有名无实,不能解决任何问题,称画饼充饥。

精卫填海

  传说上古时代,炎帝有个女儿叫女娃,女娃长得活沷可爱。有一次,她独个儿去东海游玩,突然,东海年掀风作浪,搅得天昏地暗,倾刻风平浪静,可是女娃已淹死在海里了。她化作一只鸟,叫精卫,精卫日夜在海上飞行,为自己的不幸哀鸣。精卫衔着石子树木一次次投进东海,她要把东海填平,以报仇雪恨。可是,石子树枝一下子被大海吞没,精卫毫不气馁,带领她的子女一起填海。精卫填海比喻不畏艰难,持之以恒的决心。

赴汤蹈火

  晁错是西汉的著名学者,他饱学多才,别人称誉他为“智囊”。刘启当汉景帝时,封晁错为御史大夫。不久,分封吴王、楚王的刘家子北对朝廷不满。晁错主张削减领地,防止他们叛乱。于是,吴王、楚王十分痛恨晁错。 晁错的父亲得知后,马上上京劝说晁错,他说:“皇上和诸王都是亲骨肉,你哪管得了啊!” 晁错说:“我不管,刘家的天下就保不住了。”军事上,晁错主张奖赏打仗勇敢的将士,他说:“这样,将士们才愿冒矢石,赴汤火。”矢石,利箭和石炮,赴汤火,甘愿出入沸水烈火之中,形容不辟艰险,称赴汤蹈火。

呆若木鸡

  从前,一个叫纪渻子的,专给齐王专门训练斗架的公鸡。过了十天,齐王问他:“鸡训练好了吗?” 纪渻子答:“没有,它放纵又自负。”又过了十天,齐王再问他,纪渻子答:“没有,它听到一点声音就急躁。”又过了十天,齐王又去问他,纪渻子答:“没有,它盛气凌人。” 又过了十天,齐王又去问他,他说:“差不多了,它不会变化无常了。” 齐王去看他,只见他呆头呆脑的,像只木头鸡。

高枕无忧

  战国时,孟尝君是齐国的相国。一次,他请门客冯谖去薛地去讨债,不料,冯谖到了薛地,把债据全烧了。他对池地百姓说:“孟尝君不要大家还租了。” 孟尝君说说这件事,心里非常恼火。后来,孟尝君被免去官职,回到薛地,没想到当地老百姓扶老携幼,一起出城迎候。孟尝君这才明白:“哦,当初冯谖做得对!” 冯谖说:“才做了一件事,离有备无患还早呢!”后来,他出力让孟尝君当上官并修建了宗庙,这时他对孟尝君说:“现在你可以高枕无忧了。”高枕,把枕头垫高安睡,比喻悠然自得,无无忧无虑,称高枕无忧。

伯乐识马

  春秋时,有个名叫孙阳的人,善于识别马的优劣,人们用神话中掌管天马的仙名伯乐来尊称他。一次,伯乐走过一处叫于柏的地方,看见一匹很瘦很瘦的马,那匹瘦马拉着一车盐巴,慢慢地向前走去。走着走着,那匹马累得浑身冒汗,走得更慢。伯乐仔细一看,不禁惊叫起来:“这是一匹千里马呀!”他立刻跳下车,脱下自己的袍子盖在马身上,他为千里马受委屈而难受,扑在马背上哭了起来,那马遇到了知音,便昂起头来放声嘶叫,那叫声直冲云霄,好像金石般铿锵动人。后来,唐朝的文学家韩愈在《马说》中有句名言:“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成语伯乐识马由此而来。比喻善于识别发掘真正的人才。大义灭亲

  春秋时期,卫国的州吁杀死哥哥卫桓公自立为国君。州吁驱使百姓去打仗,激起人民不满。他担心自己的王位不稳定,就与心腹之臣石厚商量办法。石厚就去问自己的父亲——卫国的大臣石碏,怎样巩固州吁的统治地位。石碏对儿子说:“诸侯即位,应得到周天子的许可,他的地位就能巩固。”石厚说:“州吁是杀死哥哥谋位的,要是周天子不许可,怎么办?”石碏说:“陈桓公很受周天子的信任,陈卫又是友好邻邦。”石厚没等父亲把话说完,抢着说: “你是说去请陈桓公帮忙?”

百发百中

  养由基是楚国的名将,他有一手好箭法。 一次,晋国和楚国在鄢陵交战。晋将魏錡瞄准楚共王猛射一箭,箭正好射中他的眼睛。楚共王负伤返回军营,他叫来养由基,交给他两支箭,“你用这两支箭替我报仇雪恨。” 养由基拍马而去。魏錡出城应战,未等交手,他便跌落马下。原来,养由基一箭便结果了他的命。他带着另一支箭去见楚共王,楚共王大喜。 一个叫潘党的人听说这事儿,很不服气,他也是一个射箭能手,他找养由基去比试。这天,养由基正在场上练习武艺。潘党说:“你能一箭射中百步以外的杨柳吗?” 养由基朝他笑笑,也不答话。他在百步外,选了三片杨柳树叶做靶子,他说:“我能让三支箭都射中靶子。” 他退到百步之外,一口气连射三箭。只见三道银光伴着呼啸声飞掠而去,果然三支箭分别射在三片杨柳叶上。 潘党不由得惊呼:“真是百发百中,名不虚传哪!” 人们赞誉箭法好,叫“百发百中”或“百步穿杨”。

风吹草动

  春秋时代,楚平王杀大臣伍奢,又追捕伍奢的第二个儿子伍员。 伍员得到凶讯,立即乔装改扮,直奔昭关,准备到吴国去。可是昭关已有重兵把守,伍员出不了昭关。 伍员正在走投无路之即,巧遇父亲的好朋友东皋公。伍员在东皋公家吃不下饭,睡不好觉, 一夜之间熬得须发全白。 后来,伍员在东皋公的帮助下,终于混出关去。 伍员逃到一条大河边,他怕追兵起赶来,隐藏在芦苇丛中。 过了一会儿,他见一只渔船溯水而来,

急忙叫道:“渔夫渔夫!快来渡我!”夫见他气度不凡,就问他的真实姓名,伍员照实说了。 渔夫很同情他,不仅帮他渡过大河,还拿来麦饭、鱼羹给他吃。 唐代有人写成《伍子胥变文》用“风吹草动,即便藏形”来形容他逃亡时的情景。 成语风吹草动,风稍微一吹,草就摇动起来,现比喻一点点动静,轻微的动荡或变故。

百闻不如一见

  汉宣帝时,西北边境时常发生骚乱。临近边境的羌人屡屡入城抢掠烧杀。汉宣帝立刻召集文臣武将开会商议,大家说马上派精兵强将去围剿。 “哪位将领率兵前往?”刚才主战的人却谁也不吭声了,只有一位叫赵充国的老将愿意去。汉宣帝问:“你要多少兵马粮草?” “百闻不如一见。”他说,“让我到那里看看再定。” 赵将军带兵开到了西北边境,他向当地的老人了解民情,他深入边界去查看地形,他又派探子潜入羌人的驻地侦查。路上,探子捉回来一个羌族士兵,赵将军从士兵那儿探知他们首领之间摩擦不和。于是,他派人向汉宣帝提出驻兵屯守的主张。 赵将军主张对羌人采取睦邻政策,消息传开,大臣们纷纷反对,他们仍然主张使用武力。赵将军又把自己看到情况讲的有根有据,汉宣帝听了,答应睦邻政策可以试试。羌人一见赵将军重兵驻守,也就不敢轻举妄动了。从此,西北边境太平无事,百姓安居乐业。成语百闻不如一见强调深入实际的重要意义。

不耻下问

  春秋时代,孔子被人们尊为“圣人”,他有弟子二千,大家都向他请教学问。他的《论语》是千百年来的传世之作。孔子学问渊博,可是仍虚心向别人求教。有一次,他到太庙去祭祖。他一进太庙,就觉得新奇,向别人问这问那。有人笑道:“孔子学问出众,为什么还要问?” 孔子听了说:“每事必问,有什么不好?” 他的弟子问他:“孔圉死后,为什么叫他孔文子?” 孔子道:“聪明好学,不耻下问,才配叫‘文’。”弟子们想:“老师常向别人求教,也并不以为耻辱呀!” 虚心好学,肯向一切人,包括向比自己地位低的人学习,叫“不耻下问”。

别开生面

曹霸是唐代一位名画家,他擅长画马,那马奔驰如风、嘶鸣长空,许多人用重金买他的神马,他笔下的人物也一样生动逼真。唐玄宗看了赞不绝口,封他为左武卫将军。一次,唐玄宗把曹霸请到凌烟阁,凌烟阁有二十四幅唐朝开国功臣的肖像,由于年久失修,颜色已斑驳脱落,唐玄宗请曹霸重修加工。经过他敷色调试,果然肖像大放异彩。为此,杜甫在诗中赞道:“将军笔下开生面。” 这诗句现在演变为成语别开生面。比喻开创新局面,令人耳目一新。

卷土重来

  汉楚争霸天下,连年发生战争,五年苦战。楚霸王项羽最后给逼在垓下,汉军营地故意传出一片楚歌声,项羽大吃一惊,他以为楚地都让汉军占据了。于是,他带八百人马渡河突围,汉军派兵追击,渡过淮河,项羽身边只剩二十八人。项羽退到乌江边,乌江亭长为他找来一只船,亭长道:“渡过江东,你又可以一争天下。” 项羽苦笑道:“我还有什么脸面去见江东父老。”最后,他在乌江自刎而死。诗人杜牧在诗中曾写道:“卷土重来未可知。” 形容经过失败,重新再干,称卷土重来。

不屈不挠

  汉成帝建始三年秋天,长安城内流传着大水将要进城的消息。大将军王凤见城内百姓争相逃命,就劝成帝和太后及后宫嫔妃都躲到船上去。王凤还建议让官吏登上城楼避水。 群臣都附和王凤的意见,只有宰相王商反对。王商认为,大水不可能一日之间突然来到,必然是谣传。不一会,长安城就安定下来。成帝派人查问,果然是谣传。成帝当众称赞了王商,批评了王凤。从此,王凤对王商怀恨在心。一次,王凤的亲家在当琅邪太守时失职,王商要惩处他。王凤主动找王商说情。王商不徇私情,还是罢免了王凤亲家的官职。王凤采取阴险手段,诬陷王商,成帝轻信王凤的话,罢免了王商的宰相职务。《汉书》作者班固评论说:“王商为人朴实,性格不屈不挠,但最后还是罢官。” 成语“不屈不挠”比喻人的意志十分顽强,即使在困难或恶势力面前,也不低头、不屈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