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昔日的贫困村,展现在眼前的是一幅全新的美丽画卷:一条条道路平坦通畅,一间间房屋错落有致,一盏盏路灯矗立路旁……村子面貌日新月异,村民生活红红火火,呈现出美丽乡村新景象。

随着脱贫攻坚工作的深入推进,南宁市贫困地区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水平有了大幅提升,特色优势产业稳步发展,生态环境不断改善,发展能力和活力明显增强。如今,脱贫攻坚已进入决战倒计时,实现摆脱贫困的千年梦想已到了决战决胜的关键节点。

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奋斗创造历史,实干成就未来。连日来,记者走进南宁市几个脱贫摘帽后走上致富路的村屯,通过昔日的贫困村如今喜迎新变化的故事,展现出我市脱贫摘帽村的新面貌、新局面、新生活。

隆安县城厢镇东信村

特色种养绽放“脱贫花”

村民家的养鸡大棚里,一批批肉鸡源源不断销往市场;昔日荒芜的乱石岗上,正在建设广西最大的种鸡场;山坳间的旱鸭养殖基地内,贫困户正在给旱鸭喂食;村里闲置的小学校园内,“爸妈食堂”每天为60岁以上的老人提供免费午餐,村里还开展了多种面向村民的实用技术培训……

位于滇桂黔石漠化连片特困地区的隆安县城厢镇东信村,正由一个壮瑶聚居的深度贫困村华丽转身,在大石山区开出产业脱贫的绚丽花朵。

脱贫摘帽不松劲巩固提升再出发(开启新时代新生活)(1)

大山里劈山开石而建的隆安县城厢镇东信村肉鸭养殖基地大棚。记者 潘浩 摄

2015年,东信村精准识别建档立卡贫困户397户1442人,贫困发生率为44.8%。截至2019年底,该村累计脱贫390户1418人,贫困发生率降至0.52%,全村“十一有一低于”全部达标,实现了脱贫摘帽。

4月14日下午,隆安县城厢镇东信村村民苏国珍在自家鸡舍内清理鸡粪。3天前他销售出8000多羽肉鸡,等做好鸡舍消毒工作,就要再购进一批鸡苗继续养殖。58岁的苏国珍是老党员,患有三级残疾,是2018年的脱贫户,如今他通过养鸡和种植南瓜成为村里致富带头人,带动3户村民一起养鸡致富。

“东信村的石头山不利于种植作物,但建养鸡场却有利于通风排污。”驻村第一书记罗东介绍,如今东信村有规模鸡舍40余座,年出栏肉鸡超过80万羽,产值超过3000万元,近3年每年都为村民带来超过200万元的纯利润。村民看到了肉鸡养殖的广阔前景,纷纷加入养殖行列。

在东信村那权屯,乱石岗上正在建设富凤种鸡示范产业园。在得知常年向村民提供鸡苗的广西富凤农牧集团正在寻找合适地点建设种鸡示范园后,为解决征地问题,罗东屡次往返于富凤集团和村民打工的城市,最终将富凤种鸡示范产业园引进该村。这个占地面积约380亩、总投资1.5亿元的产业园建成后,年存栏种鸡可达80万套,年产鸡苗9600万羽,可提供200个以上就业岗位。

脱贫摘帽不松劲巩固提升再出发(开启新时代新生活)(2)

隆安县城厢镇东信村第一书记罗东(左)与农户交流养鸡技术。 记者 潘浩 摄

东信村陇荷屯、陇厚屯均为瑶族分散安置点,两个屯的48户居民中有35户是贫困户。

东信村利用中粮集团援建资金与各项扶贫资金,在陇荷屯建设养鸭产业扶贫示范园项目,与南宁市百昌饲料公司合作发展旱鸭养殖业,不仅每年可为村级集体经济增加48万元收入,还解决了部分贫困劳动力就业问题。

瑶族搬迁户蒙忠恩于2018年脱贫,夫妻俩和母亲在东信村肉鸭养殖基地管理5个大棚1.8万羽旱鸭。2019年11月至今,一家三口获得7万多元收入。像蒙忠恩这样的贫困户在养殖基地有11户14人。如今,基地的种鸭孵化场即将投入使用,每天将出产鸭苗13万羽,有助于进一步完善肉鸭养殖产业链。

每天中午,东信村的老人们都会拿着饭盒陆续来到村里闲置的小学,聚在这里吃暖心热乎的免费午饭。这是东信村的“爸妈食堂”项目,该村6个屯的上百名60岁以上老人均可受惠。小学教室也是村里扶贫、扶志、扶智培训基地,为村民提供实用技术培训。在“爸妈食堂”旁,农村普惠金融综合服务点可为村民提供转账汇款、助农取款等服务。

目前,东信村肉鸡年出栏量达80万羽,旱鸭年出栏量达50万羽,澳洲坚果种植面积达1000亩,南瓜种植面积达1500亩。该村建立了“两种两养”、种养结合、长短结合的特色产业助农增收长效机制,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产业示范园覆盖带动贫困户达46%以上,贫困户参与特色产业达100%。

目前,东信村正通过乡村规划确定总纲,积极打造乡村振兴示范村。接下来还将进一步扩大鸡鸭养殖规模,通过发展马蹄笋种植、鱼菜共生项目、有机肥处理项目等,进一步壮大产业规模,实现多元化发展,走出具有东信特色的脱贫之路。

上林县乔贤镇绿浪村

油茶“栽”出致富新希望

3月初的上林县,寒意依旧,但在该县乔贤镇绿浪村内却是一派繁忙景象,该村村民来到村委领取油茶苗,上山种植。

绿浪村脱贫攻坚指导员、包村工作队员、驻村工作队员及村“两委”干部忙着清点、分发种苗给前来领苗的群众,还进行现场栽培培训,向群众传授油茶种植技术,确保移栽油茶苗能生根发芽、生长旺盛。同时,还向群众宣传2020年油茶种植以奖代补政策,鼓励贫困群众大力种植油茶,实现产业致富。

脱贫摘帽不松劲巩固提升再出发(开启新时代新生活)(3)

工人在上林县乔贤镇绿浪村的油茶产业扶贫示范园里检测茶油成品。记者 叶子榕 摄

绿浪村因地制宜,把大力发展油茶产业和精准扶贫工作有机结合起来,将油茶种植作为支持和扶助群众增收致富的重要产业来抓。该村积极探索建立油茶产业发展与农户(贫困户)的利益联结模式,实施统一购苗、分户管理和统一收购,不仅实现资源整合、提高产业效益,更保障了油茶的销售,让农户无后顾之忧,为油茶种植产业发展注入强大活力。

但就在两年多以前,地处深山、耕地分散、人均耕地不足1亩的绿浪村,特色产业萎靡不振,2018年初贫困发生率高达17.23%,是上林县14个深度贫困村之一。

为了破解难题,绿浪村在乔贤镇党委、政府和后盾单位的帮扶下,寻找产业突破口,结合当地“贫困人口多、油茶覆盖广、林地面积大”的特点,提出“退桉还茶”思路,以点带面、示范先行,强力推进产业精准扶贫,切实把资源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

“油茶是绿浪村比较传统、有特色的种植产业,大部分农户都种油茶。但是,农户的种植技术一直无法提高。”绿浪村脱贫攻坚指导员石晓霏告诉记者,绿浪村是传统油茶产区,原有种植面积2000多亩,年产茶油约5000公斤,产量较低。

自2019年初起,绿浪村发动村民积极加入油茶种植行列,不但免费发放油茶苗,还在广西林科院农业专家的指导下研究试种油茶新品种香花油茶,丰富了油茶品种。该村还确定油茶产业扶贫示范园、油茶榨油坊为村里主打产业项目,相辅相成解决该村油茶产业规模较小和加工滞后的难题。

经过示范带动,群众种植油茶的积极性大大提高,对依靠油茶种植产业走上脱贫道路的信心和热情空前高涨。

“这两年油茶产业发展前景良好,绿浪村成为油茶种植、深加工示范基地,我们的收入也增加了不少。”绿浪村2019年脱贫户韦连芬说。

脱贫摘帽不松劲巩固提升再出发(开启新时代新生活)(4)

上林县乔贤镇绿浪村的茶油产品受游客青睐。 (上林县委宣传部供图)

韦连芬目前在村里新建的油茶榨油坊工作,月收入2400元,将茶籽卖到榨油坊,每年还有6000多元收入。“一年能赚2万元,这对贫困户来说是笔不小的收入。”韦连芬说。

依托油茶种植的资源优势、传统优势、基础优势、生态优势,绿浪村在特色产业发展上,重点打造油茶规模改良补种和深加工榨油工艺提升,取得良好成效。据统计,绿浪村油茶榨油坊建成并投产后,年成品油产量1.3万多斤,产值达100万元以上,村级集体经济收入达30万元以上,辐射带动全村在2019年底实现了产业脱贫。

“目前,我们正在改良现有的2000亩低产油茶林,同时扩大种植面积,力争用3—5年时间,将绿浪村油茶种植面积提升至万亩以上。”石晓霏说。如今,不少外出务工的农户在听闻家乡的油茶产业发展得很好之后,纷纷从外地回乡,种植茶树后再继续外出务工。

据初步统计,绿浪村新老油茶林已经覆盖679户农户,其中贫困户297户(包括2014年、2015年退出户),贫困户油茶种植覆盖率为72.9%。以绿浪村为起点,油茶种植产业逐步向周边村屯、乡镇辐射,向万亩油茶的目标迈进,长期稳定、年年受益的“绿色银行”正在发展壮大,在脱贫攻坚中起到了主导作用。

马山县金钗镇龙印村山村巨变是“闯”出来的

“山高石头多,出门就爬坡”“九分石头一分土,这方水土难养人”,山路险、耕地少、找水难……这里是马山县金钗镇龙印村,距离县城最远的大石山区,全村45个屯不是落在山坳里,就是挂在“云端”上。

环绕的大山把贫困“锁”在了龙印村,是脱贫攻坚工作中最难啃的“硬骨头”。2015年全村精准识别时,被认定为建档立卡贫困户的有384户1373人,贫困发生率高达56%。

5年过去了,近日记者前往龙印村看到,连绵不断的群山峻岭中,一条条崖边安装有崭新防护栏的硬化道路,把龙印村各屯连缀在一起。

凿山开路,路通天地宽。龙印村里,人口流动起来了:党员干部入户走访更便捷了,龙印村民与邻村的走动更频繁了;新想法、新思路活跃起来了,全村挖了4口深井,建成32个集中供水人饮项目;光纤宽带通达进村,家家户户用上电,村民的通信、用电老问题也解决了。

路修不到的地方咋办?人挪窝,幸福多。开展易地扶贫搬迁,把致富生活“搬”出来。2018年10月,全村105户搬迁户入住新房,村民还能在家门口的扶贫车间上班。“入住新屋感谢共产党,精准扶贫努力奔小康”,火红喜庆的对联贴在门上,幸福的日子就在眼前。

5年光景,山村巨变,当记者向村民问起生活中什么变化最大,大伙儿都哈哈大笑,拍着口袋说:“要说最大的变化呀,就是钱包越来越鼓啦!”

2017年11月,驻村第一书记温金华来到龙印村,深入开展“组织带领、党员带头、能人带动、产业扶持”的强党建促脱贫工作,制定了鸡猪牛养殖、种桑养蚕、扶贫车间等产业发展项目规划、合作发展模式。

大石山里旱地多,土地贫瘠找水难。温金华入户走访认真调研,发现约三分之一的村民常年外出务工,村里土地撂荒严重,留守老人依靠种植玉米,收入微薄。“我们必须把土地流转起来,发展生态种养产业,努力实现集约化经营,提高土地效益和生产效率。”温金华的一席话似火焰,把大家的“心灯”越挑越明。

拓地开荒,荒芜起生机。从101户村民手里流转了360多亩荒坡土地后,龙印村建起了生态种养综合示范园,建成5个大型养殖场发展肉牛、土鸡、香猪等养殖产业。目前,园区吸收了133户贫困户出资入股参与产业发展,通过联建联养、农户自养、“贷牛还牛”等方式,拓宽产业门路。

脱贫摘帽不松劲巩固提升再出发(开启新时代新生活)(5)

马山县金钗镇龙印村驻村第一书记温金华(左)与村民查看肉鸡养殖情况。(龙印村委供图)

产业兴打响“土”品牌。2019年1月,“龙印山鸡”飞上市民餐桌,除了线下销售,龙印村还利用电商渠道,把大山里的土货“上架”到城市卖场。

通过产业带动,推进产业扶贫从“输血”到“造血”,昔日的贫困村走上了致富的“快车道”。2018年,村级集体经济收入实现零的突破,2019年增长至63.57万元;2019年,龙印村贫困户人均收入达9389元,全村脱贫108户332人,贫困发生率降至0.68%。

产业发展“走得快”,民生工程也不能落下。在党员干部的带领下,龙印村开展了“美丽村屯”建设风貌提升工程,实施了改厨改厕、巷道硬化、绿化、亮化等惠民项目。

2019年,依托南宁智慧医保系统,龙印村实现村卫生室就医医保即时报销,为村民提供惠民便捷诊疗服务,让群众小病不出村,有地方看病、方便看病、看得起病。

乡村巨变不是等来的,而是“闯”出来的。勤奋的龙印村村民,把对生活的憧憬写进歌谣里:“精准脱贫催人进,幸福生活日子甜……”

来源:南宁日报(记者 王志鹏 胡光磊 杨盛 通讯员 黄初艺 韦小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