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族宴席曲是西北回族人民结婚时演唱的一种民间传统歌曲,流传于西北回族地区。该曲目是在婚礼宴席上演唱,且伴有动作,这种传统艺术的名词是由宋代宫廷的《宴乐》转化而来的,故也叫“宴席舞”。

青海风俗骑马宴(以前可是宫廷的宴乐)(1)

宴席曲的曲调优美婉转,内容丰富多彩,形式多种多样,能歌善舞,保留着我国宋元时代西北少数民族民间小曲的古老风貌,宴席曲的演唱风格和内容可分为五类,包括表礼、叙事曲、五更曲、打莲花,散曲。这些宴席曲涵盖了回族群众数百年来生产、生活、爱情、婚姻等方方面面,是一部全景式展现回族历史的音乐史诗,是一份非常珍贵的口头民间非物质文化遗产,为我们研究回族的历史、风俗习惯、语言文学以及文化艺术等提供着丰富的资料。

回族宴席曲广泛流传于青海、甘肃、宁夏,是纯粹的回族音乐。宴席曲由元代回族中流传的“散曲”演变而来。宴席曲含有西域古歌和蒙古族古调的色彩,同时,又吸收了中国西部各民族民间音乐元素,其曲调风格几乎涵盖了西北民间音乐的特点,并且保留着元、明、清时代西北少数民族歌舞小曲的古老风貌。

青海风俗骑马宴(以前可是宫廷的宴乐)(2)

青海风俗骑马宴(以前可是宫廷的宴乐)(3)

青海风俗骑马宴(以前可是宫廷的宴乐)(4)

宴席曲的表演形式多样,有独唱、二人唱、合唱等多种形式。宴席曲演唱中的一个特殊现象是倒唱。一首曲从头(到)尾演唱完后,改换一种曲调后倒唱回来《倒唱四季》、《孟姜女》、《十里长亭送亲人》等,倒唱时的调子一般热烈欢乐。

宴席曲多以方阵队形对舞,舞蹈主要有“鹰舞”、“鹦哥舞”、“筛子舞”等。除了大传,一般的散曲、季节歌、五更调都可以,边唱边舞。也可以采取歌伴舞的形式表演。其动作特点常与回族的劳动、生活、习俗相关联,由于回族歌曲常用凤凰、蝴蝶、牡丹、鸽子等雍容华贵的形象和羊羔、青草、甘泉等与民族生活息息相关的事物起兴,所以舞时手臂动作多变的特点恰似蝴蝶飞舞、凤凰展翅,动作秀而不拘,美而不俗;腿部柔韧地屈伸,似放牧人赶着关群在云中走,动作起伏稳重,柔中有韧、潇洒自如、头部碎摇和敏捷地摆动、眼神配合巧妙,这些都抒发了宴席中的喜庆欢快之情。

宴席曲的演出程序,主要分以下几个步骤。“曲把势们”(演唱者)来到东家大门口,唱《恭喜曲》,进到家中拉开场子后,先由曲把式头儿《表礼》致赞词,然后开始正式的演唱。演唱的起首曲为《抬起吗头儿瞧》,接下来根据主人说点的曲目进行表演。如果这一家出现两组演唱家,必不可少的要进行对阵打擂,你一歌,我一曲,不把对方唱得哑口无言绝不罢休。宴席曲的演唱,有唱一晚的,也有连着三晚的,这就看唱家们肚子里的货有多少和演唱上的功夫有多大了。宴席曲演唱到最后,以一曲《谢东家》作结束。回族有“结婚三天无大小”的习俗,尽管伊斯兰教禁忌“弹唱歌舞”,但回族仍有在喜庆场合贺喜唱曲的风俗。特别是在青海省门源回族自治县,回族“宴席曲”这种古老的说唱表演艺术已有200多年的历史。

回族的宴席曲,好比汉族婚礼上的唢呐跟歌舞队一样,在婚礼上唱起来,跳起来,代表着吉祥如意,喜庆,也承载了人们对新人着美好的祝愿。现在的婚礼也越来越讲究传统和现代相互融合的风格了,回族的宴席曲也逐渐风靡了起来,就好比汉族的秦腔,唢呐与西方的钢琴、小提琴、歌舞等表演形式同时出现在婚礼上一样,受到了越来越多年轻人的喜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