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定亲旧时,男女结婚年龄一般在16—20岁之间,一般男大于女,有“宁肯男子大一甲,不愿女子大一春”之说民间男女婚姻大都由父母托媒说合而成,称“明媒正娶”两家媒人根据男女年龄、相貌和门当户对等条件,分头说合如双方父母亲同意,女方即将闺女出生的年月日时,用红纸写明,包好后又在红纸封面上写上“天作之合”,称“红庚”择日由媒人送往男方,称“送八字”男方收到红庚后,要藏在厅堂神龛罄坛内,或压在香炉下燃香秉烛,敲罄三下,作揖打躬凡在三日内家中不损一物,无打架相骂,则预兆吉利解放后,提倡男女自由恋爱,订婚已非必经的法定程序,但民间仍有订婚的习惯订婚时,相亲双方须交换礼物,如一方拒绝受礼,说明婚事难成,现在小编就来说说关于湖南益阳市结婚风俗?下面内容希望能帮助到你,我们来一起看看吧!

湖南益阳市结婚风俗(益阳婚丧喜庆民俗)

湖南益阳市结婚风俗

 ①定亲。旧时,男女结婚年龄一般在16—20岁之间,一般男大于女,有“宁肯男子大一甲,不愿女子大一春”之说。民间男女婚姻大都由父母托媒说合而成,称“明媒正娶”。两家媒人根据男女年龄、相貌和门当户对等条件,分头说合。如双方父母亲同意,女方即将闺女出生的年月日时,用红纸写明,包好后又在红纸封面上写上“天作之合”,称“红庚”。择日由媒人送往男方,称“送八字”。男方收到红庚后,要藏在厅堂神龛罄坛内,或压在香炉下燃香秉烛,敲罄三下,作揖打躬。凡在三日内家中不损一物,无打架相骂,则预兆吉利。解放后,提倡男女自由恋爱,订婚已非必经的法定程序,但民间仍有订婚的习惯。订婚时,相亲双方须交换礼物,如一方拒绝受礼,说明婚事难成。

  ②出嫁。女子出嫁应打发嫁妆,多寡视经济条件而异。贫困人家仅打发脚盆、提桶、马桶等,因新妇不宜用婆家的器具洗脚洗澡。尤以马桶不能少,马桶俗称“子孙桶”,民间认为带马桶来夫家是多富贵与多子孙的象征。一般人家除此之外,还要打发被帐、床单、篾垫等什物。小康人家在此基础上要有几盖几垫,以及衣箱、桌子、柜子、凳子等,俗称“单家什”。再加床铺和两柜或四柜等,俗称“双家什”。豪门富户,除打发双家什外,还有打发田产的,俗称“陪嫁田”。新娘出嫁,一定要哭,叫“哭嫁”,有“不哭不发,越哭越发”之说。哭嫁的主要内容有父母长辈的养育之恩、媒人乱断终身之恨等。对婚姻颇合心意的,就哭唱惜别之意、怀念之情。新娘的母亲及家族中的女眷、生活中的女伴要陪哭。自提倡婚姻自由后,哭嫁者少见。闺女出嫁时,由男方备有酒席一桌,与花轿同来女家,俗称“告祖席”。先将告祖席置于女方中堂神龛前的桌上,等闺女上轿前,以儒家唱礼祭祖。新娘上轿时,不能踏地,历有“不带娘家土”的习俗,怕带上土会带走娘家土地或生长庄稼的良机。古时,女子出嫁要有人“送亲”,娘家需择请两位熟悉婚嫁礼仪、善于辞令的妇女护送陪伴。伴娘既要给新娘指点各项礼仪,也要在亲友闹房时从中斡旋,使新娘少受谐谑之苦。婚后,新妇皆有“回门”之俗,于婚后第三天进行。届时,新婚夫妇一同前往女方娘家。抵达后,新婚伉俪要先谒祖,次拜尊长。拜尊长时,多对新郎有所馈赠。女方家的幼辈如见新郎,新郎也赠小礼一份。见面毕,即由新娘引着新郎至女方父母寝室入座,亲眷同入,欢语喧杂,颇为热闹。返回男方家时,夫妻出门,女前男后。第四天,男家恭接岳丈赴宴,俗称“亲家过门”。昔时,还有夫妇新婚后,一月不能离家歇宿之俗,以忌“空房”。

  ③婚礼。据1944年《益阳县志》载,结婚之日,男方须派彩舆鼓吹迎亲,谓之接亲。运送女方嫁妆或男方或女家送礼之人,谓之礼夫。其中抬亲轿、担鹅笼之礼夫,必选有原配之青壮年,鳏夫或续娶之人只能担荷什物。接亲时,应备鹅笼一担,喜轿、伴轿各一乘。新娘须头戴红纱,轿停于女家门外先迎女高宾,后迎新娘。新娘出轿时,不少地方习以一人张伞遮神龛。新娘进入堂屋,立即举行拜堂礼。其时,新郎要肩披红绸,由傧相引入房内。然后新郎新娘并立,先拜花烛,再互相对拜。拜毕后入洞房坐于床,喝交杯茶,谓之合卺。继之是出拜,也称“告宜”。礼成后,则分别拜见尊长亲属,谓之“分大小”。先拜双方父母,后拜亲戚。受拜者,均应馈送“接拜钱”,即“见面礼”。新婚举宴时,新郎新娘应盛服于席前,称“安席”。入晚,要闹洞房。民间认为新婚“不闹不发,越闹越发”,以此增添新婚的喜庆气氛,又为新郎新娘除邪避凶,达到婚后吉祥如意、兴旺发达的意愿。闹的方式有“文闹”和“武闹”两种。所谓“文闹”,即用向新娘出谜语、说粗话的方式让新娘难堪而取乐。所谓“武闹”,即口出秽语的同时,还动手动脚,或拘新郎之父兄,用锅底灰涂面、戴草帽、背火叉于洞房,命他教新郎新娘以房中术,拉拉扯扯,逗人开怀发笑。对闹房诸人,主家皆热情接待,多以茶点待客,俗称吃“新人茶”。闹房中,习唱赞词,或称“赞茶”,多由新郎新娘抬着茶盘逐人敬奉。闹房时,向有“三日不分大小”之说,即宾客、亲友、乡邻不论辈份高低、不分男女老幼,均可参与逗趣。婚期酒宴,在益阳、桃江、沅江一带均有一连三天办酒之习俗。头一天为接堂宴,第二天为正宴,第三天为出堂宴,俗称“三天酒”。第一天晚餐主要是宴请新郎父母的舅姑、血缘亲属和媒人,也称“待媒酒”。正宴为大开“东阁”,主要是宴请新娘家送亲前来的亲属,以及新郎家的亲属和前来送“陌客礼”的客人。出堂宴主要是款待留宿的上亲,及关系密切的舅姑等,多为早餐,席终即散。

  过去贫困户无钱娶媳妇,有的只得带“童养媳”,待男女成年后再“圆房”。近亲如表姊妹结婚者甚多,但不允许同姓婚配。官绅有纳妾陋习,常娶三妻四妾。妻死可以填房,夫死不能再嫁。男方主要成员有病,将未婚媳接来完婚,谓之“冲喜”。女家无后,男到女家,“招郎”入赘,继承香火,但往往遭人白眼。

  益阳境内回民的婚俗略与汉族不同,有段时间,回民拒绝同外族通婚。举行婚礼时,定有阿訇见证,并凭“主命圣行”,要讲述男女终身大事与和睦相处的人伦大道。念过“尼卡哈”(俗称交攀)之后,来宾再向新婚夫妇祝福。气氛欢乐隆重。

来源:益阳在线

版权为原作者所有,向原创致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