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文孟君

易经“谦”卦,其“六二”(如图)爻辞说:“鸣谦,贞吉。”《象》曰:“鸣谦贞吉,中心得也。”

聪明的人其实都在学易经(发自内心的谦卑)(1)

其含义是,谦卑而声名远播,正固吉祥。《象传》说:谦卑而声名远播,正固吉祥。是蕴藉于中而自得。

其中,“鸣”,指声名传播。“谦”,“谦卑”、“谦恭”之义。“贞”,“正固”义。

易有六十四卦,每个卦由上下两个单卦各三个爻构成,这六爻的爻位,自下而上依序是初、二、三、四、五、上。

易经符号阳爻“⚊”统称作“九”;阴爻“⚋”统称作“六”。谦卦由下上数第二爻序位是“二”,又是阴爻,就称作“六二 ”。

唐代大儒,孔颖达解读道:“‘鸣谦’者,谓声名也。处正得中,行谦广远,故曰‘鸣谦’,正而得吉也。‘中心得’者,鸣声中吉,以中和为心,而得其所,鸣谦得中吉也。”(《周易正义》)

孔颖达认为,“鸣谦”,是说“声名”。“六二”之爻,居于下卦正中,践行谦卑,声名远播,所以说谦卑而声名远播,守正而得吉祥。《象传》的“中心得”句,是说声名守中而吉,以中和为心,自得其所,谦卑之声名,因行中道而得吉祥。

宋代大儒程颐也认为:“二以柔顺居中,是为谦德积于中。谦德充积于中,故发于外,见于声音颜色,故曰‘鸣谦’。居中得正,有中正之德也,故云‘贞吉’。”“二之谦德,由至诚积于中,所以发于声音,中心所自得也,非勉为之也。”(《周易程氏传》)

在程颐看来,“六二”爻,以柔顺居中,是谦德蕴藉于中,然后生发于外,表现于声音颜色。所以说谦卑而声名远播。“六二”居中得正,有中正之德,所以说正固吉祥。另“六二”谦卑之德,至诚又蕴藉于中,所以声闻于外。而这是其由中心而自得,不是勉强为之。

宋大诗人苏东坡则认为:“雄鸣则雌应,故易以阴阳唱和寄之于鸣。谦之所以为谦者,三也。……六二其邻也,上六其配也,故皆和之而鸣于谦。”(《东坡易传》)

诗人认为,雄鸣则雌应,易经将阴阳唱和在“鸣”词义中予以表现。“谦”卦之所以有谦卑之德,是由于有“六三”这一主爻。“六二”爻是其紧邻,而“上六”又与其相配,所以,皆与其和鸣,因应其谦卑之德。

东坡先生在此,强调了“六二”爻与“六三”主爻的呼应关系。

宋代理学的先驱安定先生,胡瑗曾说:“君子所作所为皆得诸心,然后发之于外,故此谦让皆由中心得之,以至于声闻流传,于人而获至正之吉也。”(见清程廷祚《大易择言》)

安定先生认为,君子所作所为,源于内心,然后发之于外。所以,谦让之德,一定是由中心自得,以至于声闻流传。人,因之而获得至正的吉祥。

所以,日本明治时期学者,高岛吞象强调说:“‘鸣谦’者,非自鸣其谦,谓谦德积中,必闻于外,名誉彰著,而人皆知其谦,称为谦德之君子也。誉称其情,非自我而干誉,名符其实,非向人以沽名。”(高岛吞象《高岛易断》)

高岛认为,“鸣谦”,不是自己标榜其谦德,是因谦德蕴藉于自己内心,声闻于外,名誉彰著,人人皆知其谦卑,称之为谦德君子。其美誉与实情相称,是名副其实,而不是自己干誉,沽名钓誉。

可见,得诸于心,发之于外,才是真谦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