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认识灵感(读灵感从别人的灵感)(1)

灵感啊,灵感,缪斯女神,去哪里了

文案没灵感,设计没灵感,写作没灵感?江郎才尽,怎么办? 灵感,真的可遇不可求?

读读《灵感》,或许能从别人的灵感 ,走到自己的灵感中去。

一、有料:《灵感》是一本怎样的书

如何认识灵感(读灵感从别人的灵感)(2)

我手头的这本《灵感》,浙江文艺出版社出版,是“文坛常青树”王鼎钧的闲适小品。《灵感》初版时,有人说这是台湾第一本手记文学。灵光闪过,灵思涌现。 一个意象、一个细节、一个场景、一篇速写、一则故事,一阵感叹,一组诗料……在有限的篇幅中,呈现无限乾坤。

全书分四部分:“灵感”“灵感补”“灵感五讲”“灵感访谈”,前2类是正文,是几十年文学生涯中捕获的“灵感”标本;五篇演讲是对灵感与文学创作关系的阐释,涉及到原型、模仿、结构、比喻、造句等方面; 三篇访谈,是先生与三位台湾地区学人对于灵感的讨论。尽管那是近四十年前的采访记录,可是在今天读来,仍然让人感到强烈的冲击。

如何认识灵感(读灵感从别人的灵感)(3)

灵感拜访,能否抓住,因人而异。鲁班被荆棘条拉伤,灵感出锯子;牛顿被苹果砸头,捉住灵感;而文学艺术领域的成功者,谁不是得益于灵感?面对灵感来袭,有些人能及时捕获,大多数人在享受片刻激动之后,任其逃逸。而作者却能捕获记录下来,实属少见。

作者说:“慢锻闲敲,在此一书。我谈文学不忘趣味,书里面随处布置小穿插,小零碎,摘出来都是街谈巷议的调味品,此书也可以当闲书看。”

如何认识灵感(读灵感从别人的灵感)(4)

二、有味:读鼎公灵感,教人思想一阵子

阿拉伯人常说,上帝要谁快乐,先使他失去他的驴子再使他找到他的驴子。

想那阿拉伯人在找到驴子之时,抱着驴子亲吻,围着驴子跳舞,大叫,我的驴子!这是我的驴子!

上帝对阿拉伯人毕竟慈悲,在别的地方,上帝要谁快乐,先使他失去他的驴子,再使他收到一条卤过的驴腿。

因为作料不是照自己的意思调配,肉味未必可口,而且一想到是自己心爱的驴,更是增加胃酸。不过用它来下酒就无所谓,菜的缺点,酒能遮盖。—— p4

读下来,先是一笑,而后心酸。鼎公一定另有所指,但不影响我的阅读感受,我从中读出自己。我说:

上帝对阿拉伯人毕竟慈悲。对其他人呢?

上帝要让中国人快乐,先使他困于呼吸,困于方宅,再使他走出斗室,走进大自然,呼吸新鲜空气,不必说春花春水,就是看青苔蚂蚁都是快乐。

上帝要谁享受上学的快乐,先使他失去上学,在家窝着,对着电脑,完成作业,没有伙伴,没有交流,使他向往校园,再使他重返校园。

上帝要我懂得生命的快乐,先使我丢失生命的健康,饱受身体病痛的折磨,让我呼吸不畅,再使我得到一个清爽平稳的呼吸。

如何认识灵感(读灵感从别人的灵感)(5)

“干燥”有一种香味。冬天,我们为什么要围炉?仅仅是为了驱寒吗?不,我们贪恋,当寒湿全被驱走以后,干燥的空气中泛着的淡香。

太阳是世界上最大的香水喷洒机。——p9

是不是耳目一新,脱离了陈词滥调的中文搭配,清新有味。我们喜欢太阳晒过的衣服、棉被,常说那里有太阳的味道,那是香的,而且是没有人不喜的一种香味。只有太阳会制造出所有人都喜欢的香水。

“寒湿”里有一种霉味,一种黏腻,一种细菌滋长的毒,此次席卷全球的新冠肺炎病毒,不就是滋生在寒湿里吗。

如何认识灵感(读灵感从别人的灵感)(6)

“年轻”是水做的,想想看多少泪、多少汗坠地无声、入土无痕。——p32

化用“女人是水做的”一句,变一个词而已,年轻的朝气扑面而来。很励志,这句灵感。

那些宅在家,各种葛优躺,游戏啃老的“年轻人”,不流汗,不流泪,已是垂垂老矣。

如何认识灵感(读灵感从别人的灵感)(7)

吾儿,将相本无种,男儿当自强。

吾儿切记,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吾儿吾儿,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立志时。

父亲忧心儿子不用功,在儿子书桌两壁写满了以上励志语。孩子一抬头就可以看到这些谆谆教诲。但是他不抬头,低头看武侠小说。有人问他:“你看了那些格言不感动吗?”

他说:“那不是给我看的,那是他写给自己看的。”——p61

很尴尬。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被戳痛的感觉,很不好受。想了一晚上的教育方法,很满意,甚至自己已经被感动,第二天却支离破碎。细思我们的教育为什么会如此苍白,我们做的,一厢情愿,或许和那个熊孩子眼里父亲一样。

无力的教育,教育者费尽心思,被教育者无动于衷。谁之过?指责孩子吗?没有触动心灵的教育,就是荒漠里种水稻,哪里来稻花香呢?

如何认识灵感(读灵感从别人的灵感)(8)

慢慢读来,此书是作者分享写作的句段,更是分享人生的文章。这里有智慧,有现实的幽默,有发现美好的意境。王鼎钧的书,既可以欣赏美文,又可以感受鼎公的人格魅力。随手翻到任何一页,都可以看到珍珠般的文字。静下心来慢慢品,常常会心一笑,继而深深思考,实在很妙

如何认识灵感(读灵感从别人的灵感)(9)

三、有法:灵感可以培养,训练可以有术

灵感,莫之为而为、莫之至而至,神龙见首不见尾,如此神秘的灵感,可以培养吗?灵感人人爱,灵感不会无缘无故产生,它有产生的基础,也有产生的方法。要如何做,灵感才肯光顾呢?

《灵感》的后半部分是“灵感五讲”和“灵感访谈”。五个讲座围绕的是如何才能让灵感光临。 鼎公的五次演讲,可以说是呼唤灵感出来的五道令牌,训练灵感的五种方法。

1. 从久远原型中揉灵感

如何认识灵感(读灵感从别人的灵感)(10)

最早或最好的故事已经在那里,后世作家参照那个故事来设计自己要写的作品,就叫使用原型。比如《创世记》,亚当和夏娃违背上帝的诫命,偷食禁果,被逐出乐园,到地上受苦。耶稣据此讲一个“浪子回头”故事,一富足之家的儿子,要分家产,搞独立,违抗父亲,他在外面荡尽钱财,沦落到与猪同食,他后悔了,回来祈求父亲原谅。耶稣在亚当原型上增加情节,使其后悔, 加以延长,仍是独立的作品。且又成了后人的原型。

英国文豪弥尔顿也借用亚当夏娃原型,但他把原型如吹气球一样,使其膨胀,使亚当夏娃在走出乐园时看见未来人类的堕落、末日的惩罚,又揉进耶稣给世人的救赎。他把两者揉在一起,像揉面团一样,创作出属于他的独立的作品《失乐园》。

如何认识灵感(读灵感从别人的灵感)(11)

《失乐园》插图

在原型上延长,在原型上扩充,把原型和各子原型揉合起来,灵感就从别人的原型中,走向自己创造的原型了。

2.亦师亦友模仿唤灵感

人非生而知之者,人人一面生活一面学习,“学”这个字的本义就是“效”,效法。模仿是学习必需的手段,也是达到“创新”之前必经的过程。

我的所爱在豪家。

想去寻她兮没有汽车,摇头无法泪如麻。

爱人赠我玫瑰花,回她什么:赤练蛇。

从此翻脸不理我,不知何故兮——由她去罢。——鲁迅《我的失恋》

这首诗整体模仿汉代张衡的《四愁诗》 ,也选一段:

我所思兮在太山。

欲往从之梁父艰,侧身东望涕沾翰。

美人赠我金错刀,何以报之英琼瑶。

路远莫致倚逍遥,何为怀忧心烦劳。

鲁迅先生还有《风筝》一文,其内容情节和日本作家志贺直哉的《清兵卫与葫芦》极其类似,他一点也没避讳整篇模仿。作家的创作灵感,也是踏着前人的脚印,继而创作出属于他的作品。如若转益多师,收集了很多艺术要素和技法,这些东西会在你心中化合,仿佛蜜蜂采百花以成蜜。这个化合作用下的产物,不再是模仿,而是创新了。以后,你会成为别人模仿的对象。始于模仿别人,终于被别人模仿。

如何认识灵感(读灵感从别人的灵感)(12)

3.串珠结网缠球兜灵感

“有时忽得惊人句,费尽心机做不成。”戴复古说。灵感忽然来了,作品得慢慢营造。灵感是受孕,作品是成人。前贤留下来三种结构:串珠式、结网式、缠球式

串珠。“珠”藏在人海里,藏在经典里,越有能力发现、采集,越会成为大作家。比如《红楼梦》里,黛玉葬花、晴雯撕扇、刘姥姥游大观园,海棠诗社等,都是“珠”。

《儒林外史》也是串珠式小说,周进入贡院考场,嚎啕大哭,以头撞板;范进中举喜极而疯,其母竟喜极而死;胡屠户对女婿范进,前倨后恭;严贡生用半盒云片糕讹船夫,为逃船票……这些也是“珠”,作家用一根线把这些可耻可笑的丑态,串起来展示给人看。

结网。作品有好几个主线,彼此交叉,如《三国演义》,三个国家,三条主线,三条主线下还有其他线,向四面扩充,结成一张网。如金庸先生的武侠小说,都有几条线结成一张网。

缠球。线与线之间纠缠不清,彼此在互动、交集、摩擦中延长,每一个人每一条线都是中心,牵一发而动全身,互相缠绕,像一个球。如陈忠实先生的《白鹿原》,白家和鹿家的纠葛。

如何认识灵感(读灵感从别人的灵感)(13)

好的故事,大多是这三种结构用在一起。用好结构也需要灵感,怎样的内容,配怎样的结构。内容和形式完美结合,才可能产生好作品。

4.创造比喻显灵感

“云想衣裳花想容”,我们常常看见花与云,没有见过杨贵妃,多亏李白这么一比,好像看见了贵妃之貌美。李白的天才显现在比喻上。

如何认识灵感(读灵感从别人的灵感)(14)

耶稣有许多惊人的比喻:“富人进天国,比骆驼穿过针眼还难。”(兼带夸张,明显有仇富心理);“所罗门王朝的荣华还不如这一朵花呢!”(花开花谢时间短促,人生在世好日子也一样);他劝一个渔人说:“跟从我,我要教你得人如得鱼一样。”,那人立马放下鱼罾,成了他十二门徒中一个,叫彼得。

“她两手搭在髀间,没有条裙,张着两脚,像一个细脚伶仃的圆规。”——鲁迅《故乡》

“忠诚诚实人的狠毒,像饭里的沙砾或者出骨鱼片里未净的刺,会给人一种不期待的伤痛。”——钱钟书《围城》

“也许每一个男子全都有过这样的两个女人,至少两个。娶了红玫瑰,久而久之,红的变了墙上的一抹蚊子血,白的还是”床前明月光”;娶了白玫瑰,白的便是衣服上沾的一粒饭黏子,红的却是心口上一颗朱砂痣 。”——张爱玲《红玫瑰白玫瑰》

鲁迅、钱钟书、张爱玲等,他们的比喻新颖、辛辣,让人难忘。创作出耳目一新的比喻是天才作家的体现。读前人的比喻,变化出现代人的比喻,想出前人没有过的比喻,是了不起的灵感乍现。

如何认识灵感(读灵感从别人的灵感)(15)

5.造句求新求变出灵感

漂亮的句子人人爱,读到好句子,读者的眼睛就被绊住了,忍不住反复欣赏。

马丁·路德·金说:“你的腰不弯,别人就不能骑在你的背上。” 当一个人打算欺负另一人时,他照例要估算对方的接受程度。其实和“心必自侮而后人侮之”、“君子不重则不威”,意思相近,但是马丁·路德·金的话显得陌生,又是大白话,亲切多了。

漂亮的句子人人学,漂亮的句子人人变。好文章就是“好的意思说得好”,就是句子漂亮。“你的眼神是我眼神的家”,从“相看两不厌”中变出来。

如何认识灵感(读灵感从别人的灵感)(16)

相看两不厌

张爱玲说:“人都住在他自己的衣服里。”不是“裹”也不是“包”,她变成一个“住”字,终于使读者反应恢复敏感。这“住”字却也非横空出世,和西晋名士刘伶说的,房屋就是他的衣服,别人进屋就是跑进他的裤裆里来。他宣告的不就是“住在衣服里”吗。

痖弦的诗“今天的云抄袭昨天的云”。我说:“2020年的春天抄袭2003年的春天。”好句子,能够引发一连串变化,写作,开始跟着变化,后来造成变化。

如何认识灵感(读灵感从别人的灵感)(17)

四、有种:灵感总和谁结伴

“最大的天才尽管朝朝暮暮躺在青草地上,让微风吹来,眼望着天空,温柔的灵感也始终不光顾他。” —— 黑格尔

不管是借用前人的原型,还是模仿前人的作品,首先你得知道前人留下过哪些原型,有过怎样的变型吧。怎么知道,无他,唯有阅读。

如何认识灵感(读灵感从别人的灵感)(18)

书里有那么多成品可以供我们取法,可以斟酌损益,触类旁通。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知识、经验、思想,都是灵感迸发的基础。培养、扩大它的基础,就是培养灵感、增加灵感出现的可能。

如何认识灵感(读灵感从别人的灵感)(19)

日本推理小说家大泽在昌,在私人写作训练课堂里说:“没有创意的人是成不了职业作家的。”创意怎么来?他说,也不是天生的,要多读书,充实自己,增加自己拥有的“抽屉”。“抽屉”多了,相互组合,创意产生。增加抽屉,就是要涉略广泛,给灵感一个比较宽广的基础。

如何认识灵感(读灵感从别人的灵感)(20)

还有,专注实践。写作、演讲是使思考清晰的途径。 灵感的产生一定起于全神贯注的追求,目标明确,工作艰巨,压力沉重,专注深挖,一旦触发,就会豁然贯通。

总之,取法人生,从生活中取材;从古代经典或民间流传着取材,继承遗产,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创作出不一样的形象,获取灵感。灵感总是和大量读书、专注实践相伴。读书,旅行,大胆想象,真正投入地工作,专一的热诚,忍耐等待,充分自信和勇气,灵感来袭,及时捕获。

如何认识灵感(读灵感从别人的灵感)(2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