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了大年三十这天,早饭后,大人们忙着弄年饭的各种饭菜,我和姐姐把大门的门枋抹干净,贴好春联,再把房前屋后打扫一遍,做完这些,就帮着大人在灶膛里添柴烧火,这时就可以拿点酥肉来吃。

过年,在那个时候给我一种庄严、神圣的感觉。以前叫吃年饭,现在叫团年。吃年饭一般是在半下午开始,而非现在的中午或晚上。各种菜肴端上桌以后,碗筷摆好,特别是筷子,要放在碗底侧边,与桌子边缘相齐。

过年为题的记事散(农村记事35过年)(1)

然后,开始敬祖先。用“刀头”(一砣四四方方的煮好了的猪肉)、鸡腿等,作为供品,放在香火的先人牌子下面,父亲点燃三根香,朝“牌子”三叩首,烧钱纸,口中念念有词,大概是感谢祖宗的保佑之类的话;过后,母亲在坝子的边上,也用碗装着“刀头”等供品,点燃三根香、作三个揖、烧钱纸,以敬天地和过往神灵,一边烧纸钱,一边口中唸叨,大概是希望过往神灵,在来年保佑一家大小莫病莫痛等等。

这个时候,我就把一盘鞭炮拆开(农村私人炮匠做的),小心翼翼的一圈圈地回散,在坝子边上,一字摆开,准备好。等大家坐上桌以后,我再点燃鞭炮。按照习俗,要等鞭炮响了之后,一家人才开始动筷子。

这时,母亲发话了:大家小心点哈,别掉筷子!按照农村的风俗,吃年饭时不得把筷子掉到地下,不得打烂东西。否则,被认为不吉利。特别是不能掉筷子,如果掉了筷子,可能来年就要死人。因此,一家大小吃年饭时,都特别小心,生怕筷子掉了。

吃年饭与平时不同,吃的时间越长越好,这叫吃“发财”。尽管大人放宽了政策,我也吃不了那么长的时间,几砣“砣子肉”(见方一两公分大的正方体猪肉,一般用海带炖)下去,基本就差不多了(因为“砣子肉”主要是肥肉,一口咬下去,若不注意的话,嘴角的油都要流出来,非常腻人。但是,那个年代很少时候开荤,需要吃肥肉才能解馋)。再吃点酥肉、喝点鸡汤就下桌了。全家人当中,只有父亲喝一点酒,吃年饭的时间稍长一点,母亲和奶奶则培着父亲慢慢吃。

从半下午开始,四周乡邻的鞭炮声此起彼伏,只要听到鞭炮声,就晓得这家人在过年了。

在吃年饭期间,还有一个禁忌。那就是有外人喊的时候,千万不要答应,如果答应了,或者搁下饭碗出去与外人交谈,也视为不吉利。由于大家都晓得这个禁忌,所以,再有啥子事,这个时候也不会去打扰别人。因此,大人一般都要向提前给自家小孩打招呼,这天下午,不能去喊同伴玩,别打扰别人吃年饭。

我们吃过年饭,也就是下午三、四点钟,离天黑还有较长的时间,这时,大人父母他们也不会再安排做这做那,就由我们自由放飞了。一边口袋抄上焦花生、红苕干,一边口袋抄上几颗“地渔鳅”、“炸弹”等等吃、耍的,就跑到街上去耍咯!

场镇周围那些已经吃过年饭的大人、娃儿,都齐集猪市坝,三五成群摆龙门阵的、“花”甘蔗的、放“地牯牛”的、滚铁环的等等,好不热闹。特别是那些大姑娘、小媳妇,穿得花枝招展,一些十五、六岁娃儿些,专门到这些人的背后,偷偷地放“地渔鳅”、潘“炸弹”,吓得这些人惊叫连天,而做恶作剧的娃儿些,却开心的大笑起来。这些热闹的场面,增加了过年的气氛。

过年为题的记事散(农村记事35过年)(2)

大年三十晚上吃过晚饭,母亲就把煎好的花生、红苕干、包谷砣等等,拿出来,放在桌子上。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大人们摆龙门阵,我们就吃桌子上的东西,那时也没有电视,甚至收音机也没有,更没有发压岁钱的说法。时间稍长,两个小弟去睡觉了,我也回到自己的房间,在油灯下看小说。父母亲、奶奶也没有摆多长时间,在堂屋里点了一盏灯也休息了。

那个时代,没有守岁的概念,也没有到零点放鞭炮迎新年的做法。但是,这天晚上一直到大年初一早上,四周的鞭炮声此起彼伏,特别是一些“雷炮”,震耳欲聋,在梦中都可以把你震醒。

大年初一早上,每个人都要吃两个东西,即汤圆和面条。吃汤圆的寓意,就是一家人团聚的意思,一般是双数。根据个人的食量,分为四个、六个、八个和十二个。分别代表的意思是:四四如意、六六大顺、发财和月月红。吃面条的意思,就是长、顺的意思。一般我吃六个汤圆,一碗面。那个面是手工面就是以前父亲做的那种,烫上新鲜的宛豆尖,放一点猪油、再冒一点鸡汤,那个味道简直不摆了!

吃了早饭,我们就到街上去闲逛、看热闹。这个时候,街上人来人往,川流不息。街道两边摆满了桌子,一边打牌(不是现在的扑克、麻将、斗地主,而是一种长牌,叫川牌),一边喝茶,看的比打的人多,看客们七嘴八舌,出主意的、透露情报的,闹得不亦乐乎。

特别热闹的是猪市坝。

大人们当中,男人的主要活动是“花甘扎”(甘蔗),所谓“花”这是农村土话,实际是刀劈的意思,但也不完全是“劈”,用文字很难准确的表达清楚。

这项娱乐活动,还是有一定的技巧性,要使巧劲。一般由二人以上进行竞赛,数量上,一根、一捆都行,输了的付钱。

在秩序的安排上,采用划拳的方式定,赢了的就占先,一人一刀。具体做法:选好甘蔗,竖起,如果甘蔗很长,就站在板凳上,用一种专门的弯刀,刀尖点住甘蔗的顶端,在甘蔗站稳的瞬间,刀顺着甘蔗的表皮或中部往下使劲一划,削下的甘蔗皮放在一边。第一个完了,第二个去花,此次类推。一根或一捆花完了,就比长短,谁最短,谁就输,输了的就出那一根或一捆甘蔗的钱。

婆婆、大娘们则三、五群的围在一起,一边摆龙门阵,一边吃东西,比如甘蔗、花生等等。

年轻的姑娘、小媳妇们,穿上崭新的花衣服,跳绳、踢毽子,也有一些摆龙门阵,时不时发出欢快的笑声。

小娃儿些主要是放“地渔鳅”、潘“炸弹”,还有的“滚铁环”、“打番翻板”(废书纸折叠的)、“扇烟品”(纸烟盒折叠的)、緾“螺砣”、打“洋火枪”、放“地鼓牛”等等。整个场面,足够称得上热闹非凡。大年初一,一天的时间,不知不觉一晃就过去了。

过年为题的记事散(农村记事35过年)(3)

从大年初二开始,就开始就跟着母亲一起去走人户(串亲戚)拜年。如果不走人户,就到街上去看耍龙灯、听评书等等。

到正月十五之前,天天都这样耍得有滋有味,十多天的时间很快就过去了。到十五晚上散元宵,街上要“嘘花”,就是放焰火。那些放焰火的人,用帕子打湿水包住竹筒,点燃后,火焰喷出三、四米高,并向四周散发开去,五颜六色地火焰煞是好看。

在文化生活十分匮乏的年代,这种活动吸引了场镇周围的男女老幼,整个场面异常热闹、壮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