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和一本书结缘,也许就是一个偶然的机会可能是朋友家的一瞥,甚至朋友的一个眉飞色舞的表情;可能是不经意的对大街上只言片语的摄入;也可能是一次不期而遇……太多的机缘巧合,总之,你们是相遇了,顺手一翻,便放不下我是怎么遇上《穆斯林的葬礼》的?,我来为大家讲解一下关于推荐《穆斯林的葬礼》?跟着小编一起来看一看吧!

推荐《穆斯林的葬礼》(给大家推荐穆斯林的葬礼)

推荐《穆斯林的葬礼》

我们和一本书结缘,也许就是一个偶然的机会。可能是朋友家的一瞥,甚至朋友的一个眉飞色舞的表情;可能是不经意的对大街上只言片语的摄入;也可能是一次不期而遇……太多的机缘巧合,总之,你们是相遇了,顺手一翻,便放不下。我是怎么遇上《穆斯林的葬礼》的?

这个名字是听了好久的,从25年前为考学而背记传统文化知识起,到如今站在三尺讲台,我还没有认真完整地读过它,原因就在于那“穆斯林”三个字上,这三个字让我产生了一种偏见:大约是小众文学吧!当我有了作《葬礼》的想法时,我想应该读读这本被传为经典的著作。

我生性愚钝,读书总不能很快地一下子领会出什么,抓住主题什么的,只能是朦朦胧胧地感受到有些什么——这便是我不去轻易放弃的理由。要确切地理清文章的所写内容、进一步得到更高的美的享受,还要读第二遍、第三遍。第一遍,我首先接收的是故事情节;第二遍我会进一步感受故事情节;第三遍,我开始注意语言与行文结构,并探索写作背景和文章主题;深深打动我的作品,我还会条分缕析,深入地思考,来一个解剖麻雀,所谓“读书得间”。

《穆斯林的葬礼》思维导图

序曲 月梦 1979年夏

梁冰玉回来,徘徊在门口

时代背景1: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国家治理恢复秩序,百业待兴,人心思动,生活渐渐变得活跃,有了生气。

时代背景2:

旧中国的动荡局面(国内战争、抗日战争)民生凋敝,颠沛流离。为了保护好苦心收藏的玉器,韩子奇流落到异国他乡。

社会环境是故事情节的又一大推手

第一章 玉魔 1935年春

“博雅斋”易主到了韩子奇手里,更名为“奇珍斋”;追溯“奇珍斋”第一代主人手工业主梁亦清以及韩子奇入玉器行

时代背景3:

新中国成立以后,进行三大

第二章 月冷 1960年夏

“奇珍斋”一家子:韩子奇(凭借着自己丰富的览玉经验已经成为了国家工作人员)、梁君璧(韩太太)、姑妈、天星(在印钞厂工作)、新月;韩新月考上北京大学

改造。打击小业主,随后发生文化大革命。

第三章 玉殇 1919年

“奇珍斋”梁亦清收韩子奇为徒;师徒二人接奸商蒲寿昌《郑和航海图》琢玉活;梁亦清猝死,功败垂成

第四章 月清 1960年9月

韩新月入学北大英语专业,遇上班主任楚雁潮,相识;新月同学陈淑彦来送行,不遇;交代陈淑彦家庭背景,反映社会背景

第五章 玉缘 1921年~1924年

韩子奇忍辱“师”从蒲寿昌偷学生意经,借机认识了《郑和下西洋》的买家亨特;“奇珍斋”遭受汇远斋排挤和收购,没落

第六章 月明 1961年春节

新月入学后的第一个寒假;韩太太设计干涉了儿子韩天星和容桂芳的恋情

第七章 玉王 1924年

韩子奇带领“奇珍斋”崛起,成为名噪一时的“玉王”,报复了对手奸商蒲寿昌

第八章 月晦 1961年4月

楚雁潮翻译鲁迅作品;韩子奇受刺激摔倒住院;韩新月因父亲住院受刺激病倒

第九章 玉游 1936年春

抗日战争前夕,韩子奇带着玉去了亨特的家乡英国。梁冰玉也偷偷跟着走了

第十章 月情 1961年4月

新月出院,撮合天星和淑彦婚事;韩子奇因新月病情偷看《内科概论》;楚雁潮翻译《故事新编》;介绍天星和淑彦的婚礼

第十一章 玉劫 卢沟桥事变

梁冰玉拒绝奥立弗的追求,钟情姐夫韩子奇;“奇珍斋”韩太太冤枉管家老侯;蒲寿昌冒充老侯写信给韩子奇,言说“奇珍斋”已家破人亡

第十二章 月恋 1961.12~1962.9

楚雁潮在学校受排挤;新月又住院;姑妈过世

第十三章 玉归 1946.2

韩子奇带着玉器携妻子冰玉、女儿新月回国。插叙“韩子奇与梁冰玉结合”;

家庭矛盾不可调和,冰玉出走

第十四章 月落 1962.12

新月病逝,穆斯林的葬礼

第十五章 玉别 1963.5~1966.8

“红卫兵”——老侯的儿子来“奇珍斋”抄家、报仇;最终,韩子奇病倒,逝世;《古兰经》对逝者的安抚力量

尾声 月魂 1979年夏

梁冰玉举手敲门;梁冰玉探墓

本书概要摘自网络,是谓:“《穆斯林的葬礼》是中国回族女作家霍达在1988年发行的一部畅销小说,该书讲述了北京一个回族家庭六十余年间的兴衰历史,该小说以回族手工匠人梁亦清的玉器作坊奇珍斋升沉起伏为主线,在历史的背景下描写梁家三代人不同的命运变迁,表现了主人公为追求理想和事业,为完善自身素质所发出的蓬勃不息的命运意识,是一个爱情悲剧。”

对于《穆斯林的葬礼》,作者在《后记》中声明:我无意在作品中刻意雕琢、精心编织“悬念”之类,只是因为这些人物一旦活起来,我就身不由己,我不能干涉他们,只能按照他们的轨道前进。但我认为有下面几个亮点是值得进一步探索和研究的:

(1)作品包含四代人(很多的人点评说是“三代人”)60年的跨度,三种时代背景,在行文结构上有条不紊,这得益于作者的匠心独运。作者巧妙地将三个背景下的三段故事穿插推进,就像上面“思维导图”显示得那样。“悬念”“伏笔”既环环相生,包袱有一一打开;人物形象既丰富饱满,故事情节又引人入胜。毫无割裂、混乱之感。

(2)《穆斯林的葬礼》中“穆斯林”三个字,我们可以感受到浓厚的宗教文化色彩。作者说“我无意在作品中渲染民族色彩,只是因为故事发生在一个特定的民族之中,它就带有自己的色彩”。并一再说“我不是民族史专家,不是宗教职业者只是回族当中普通的一员,一名虔诚的穆斯林”。这本书给我们打开了通往《古兰经》的一扇了解之门。

(3)小说是虚构的文学,惊喜的是这部小说是有生活原型的。“但我曾和男女主人公的原型有过相当一段时间的接触”,这就够了。故事一定是典型的,不是典型的不足以打动读者。生活之中的每一个人,谁没有故事,谁能说自己的故事不够典型呢?!这便是艺术来源于生活,而生活成为艺术,缺的是拥有一双敏锐眼睛的“马良”和一只“神笔”。

(4)作者说到:最高的技巧是无技巧,仅仅炫耀技巧就失去了灵魂。让人看见的技巧是拙劣的技巧。尽管作者本人一直在否认技巧,但我还是说不能忽视作品成文的“技巧”,如果不是锤炼,或者妙手偶得,那便是无巧之“巧”,这又是需要格外重视的。也许很不幸,我从作品中看到了技巧,而且在我看来是一个不容忽视、值得研究的要素。

(5)像一切的著名小说一样,作品遵从了“文似看山不喜平”的原则。故事曲径通幽,曲折绵长,很有趣味性,耐读性。种种“意外”的结果又在情理之中,“悬念”迭起,而又自然而然地平缓落下。韩新月为什么不受母亲韩太太的待见;韩子奇为什么与韩太太分居;韩子奇的小黑屋到底藏着什么;梁冰玉为什么偷偷跟了去……这个家庭里有太多的不可告人的秘密。

(6)有一个不可忽视的现象,也就是每个语文老师一直提倡的:一定要读大(作)家的作品。这不仅是因为大作家作品语言洗炼,堪称典范,容易影响读者养成良好的语感,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大作家的生活经验、丰富阅历,上升到理论艺术的过程中没有矫揉造作,业已返璞归真,作为读者的我们能从其中接受真和善的熏陶,养成良好的气质。

(7)刘白羽先生为这部作品作序时,《序》中多次指出:作品是为穆斯林人心做传。作者在《后记》中提到:为人的心作传,为人的心谱曲,这是一项十分艰辛而又十分幸福的事业。值得关注、考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