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新闻见习记者 徐语杨 制图 姚海涛

高晓松在某一期《晓说》中讲到“大月氏”时,说他自己提起这个词就饿了,因为他将此三字读作“大肉汁”。如果在高中历史课上有认真听讲,虽然会觉得有些好笑和不可思议,但是你一定会记得历史老师讲到“大月氏”三个字的音容,“记住哦,这三个字要念做‘大肉汁’,写成大月氏。”

笔者曾向多人试验其发音,哪怕根本不知道大月氏在哪里,是个什么民族,但是大家都知道它要读作“大肉汁”。难怪高晓松在之后虽又说《现代汉语词典》已经纠正其读音为“大月支”,但因为自己读惯了,索性就懒得改了。

月氏是我国西北少数民族,在春秋战国、秦汉时期都产生过重大影响。《辞源》曰:“月氏古国名,其族先居甘肃西境,汉时为匈奴所破,西走至阿姆河,臣服大夏,都于阿姆河北,曰大月氏;其不能去者,留居故地曰小月氏。”

氏读作“支”是被历来认可的,其读音争议主要在“月”字究竟读“肉”还是读“月”上。

未来可能会失传的几大姓氏(姓氏中常见的误读)(1)

“肉汁”的来源

古文中,“月”、“肉”二字写法曾相近,尤其是在篆书中,二字字形都十分接近“月”字,几乎难以找到差别。

《说文解字》“肉”部汉字甚多,肌、肝、脾、胃、肠等与人体有关的字,虽然现在写作“月”旁,但实际都是“肉”旁。而真正属于“月”旁的字只有10个,如朔、朗、期等与月之阴晴有关的字。

可见若古人写“月氏”,其后之人误将本为“肉”的“月”认作“月亮”的月,也是有可能的,今人对大月氏读音的争议也主要由此为源头。

成都:杉板桥

在成都,有一个由于多音和方言原因,十分容易混淆的地名,杉板桥。如果不是特别注意,大多数人会按照“杉树”的杉去念,读作“shan”。但是根据成都当地人习惯,杉板桥实际应读作“sha”板桥。

在成都本土知名作家刘心武的《杉板桥无故事》中,开篇即说,“一般说普通话会把‘杉’发音为‘山’,但是在成都这个地名要读成‘沙板桥’。顾名思义,那里应该曾有座用杉木板搭成的桥。”

查《现代汉语词典》,“杉”字读“shan”、“sha”皆可。在说“杉木”时发作“sha”。根据老成都说法,杉板桥原本就是用杉木板搭出来的桥,后面才扩宽成马路,所以发作“sha”板桥才是正确读音。

现20路公交站“杉板桥站”其下注音“Shabanqiao Station”,路牌拼音也标注为“shabanqiao lu”。

【专家意见】

官方场合依照标准

同时尊重民间读法

西南交通大学人文学院特聘教授、文字语音学专家汪启明认为,我国法律规定了普通话的标准和推行,首先从法律角度来说,语言文字的发音都应该先遵循普通话的标准。其次,在官方场合,应该以普通话为准则。如果一些地名的方言读音已经被收录进官方词典,如果能在字典中有据可依,也可以使用方言读地名。

但汪启明也强调到,语音的发展变化是整个文字学中变化最为迅疾的一类,而在语音变化中,地名却又最有保守。尤其在民间,可能在千年以前就已经是这样读了。

“民间百姓如果长期都这样读他们的地名,我们要予以尊重,入乡随俗,说不定哪天这种读法就被收入字典了。”

(注:文中读音主要参考自商务印书馆第11版《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康熙字典》《说文解字注》等)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欢迎向我们报料,一经采纳有费用酬谢。报料ihxdsb,338640571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