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兴国二年(977年)十月十九日夜,北宋朝廷发生了一件蹊跷之事:49岁的赵匡胤和自己的弟弟赵光义饮酒,共宿宫中,次日清晨,赵匡胤便离奇暴毙在宫中。

之后,他的弟弟赵光义登上皇位。

随即,关于赵光义谋害兄长赵匡胤夺取皇位的烛影斧声传言便在坊间秘密流传开来。

北宋名将赵匡胤(北宋爆出惊天谋反大案)(1)

因为按照老祖宗留下的皇位继承规则,赵匡胤的皇位应该由存世的长子赵德昭(真正的长子赵德秀早已夭折)来继承。当时的赵德昭也已经25岁了,是成年人,智商正常,13岁就开始担任贵州防御史,有着丰富的从政、带兵经验,完全具备当接班人的资格。

退一步来讲,即使长子赵德昭不合适,赵匡胤还有个儿子赵德芳(评书中这位八王爷比赵德昭更有名气),能力也很强,历任检校太保、贵州防御使、兴元尹、山南西道节度使、同平章事、检校太尉等,不缺乏历练。

从以上职位可以确认,这兄弟俩的能力,比封建王朝的大多数平庸皇帝的能力都强了许多,完全能够接班。既然如此,赵光义当皇帝就不合情,也不合理,难怪天下百姓要对此说长道短、议论纷纷。

赵光义听到百姓议论之后,心里能踏实吗?

让他更不踏实的,是赵匡胤去世不久,苗昌裔说的一句话。

北宋名将赵匡胤(北宋爆出惊天谋反大案)(2)

宋太祖赵匡胤死后,下葬永昌陵。

一个叫苗昌裔的司天监(看风水、星象的官员)登上附近的山顶,观察永昌陵的风水后惊呼:“太祖之后,当再有天下。”

翻译过来就是,这大宋的皇帝宝座,迟早有一天,仍旧还是赵匡胤直系后人的。

很快,这句话就在宫中流传开来,传到太宗赵光义的耳朵中,引起了他的高度警惕,让他不得不采取果断措施。

太平兴国四年(979年),赵德昭因为一件小事而自尽身亡;

太平兴国六年(981年),赵匡胤四子赵德芳“寝疾薨”——在睡梦中患病死去,用现在的话说就是“做梦死”。

北宋名将赵匡胤(北宋爆出惊天谋反大案)(3)

尽管如此,赵光义毕竟还是手软了点,没有将赵匡胤的第三代斩尽杀绝,这就给自己的子孙留下了无穷后患。

从此之后,赵匡胤的后代便成为太宗子孙后代的一块心病,一有风吹草动,都会触动他们身上那根敏感神经。

比如在熙宁八年,神宗皇帝的神经被触动了。那是在熙宁八年(1075年)正月,北宋首都开封,正值十五元宵佳节,皇帝该与民同乐,然而宋神宗却没有出去。

此刻他心情郁闷,待在皇宫,看着眼前的一份奏折发呆。

北宋名将赵匡胤(北宋爆出惊天谋反大案)(4)

什么奏折,能影响皇帝心情?

是一封举报信,信的内容是举报他人谋反。原来,山东沂州(今山东临沂)一个叫朱唐的人向皇帝写了一封信,举报一个叫李逢的人企图谋反。

正月十五早上,神宗皇帝看到奏折,心一下子就提半空,中午饭都没有心情吃了。前面说过,因为得位不正,宋太宗的后人无不提心吊胆,唯恐宋太祖的后人来抢皇位。

因此,宋神宗赶紧派州提点刑狱王庭筠彻查此案。调查结果很快出来了,李逢因为之前工作出错,官职被罢免,因此心怀不满,经常发个牢骚。但“谋反”却是没影的事,完全是这个朱唐想钱想疯了,想诬告对方得赏银——“告人虚妄”。

北宋名将赵匡胤(北宋爆出惊天谋反大案)(5)

宋神宗看到这份报告后心里依旧不踏实,无风不起浪,这小小朱唐敢随随便便告人谋反吗?执政大臣看出了皇帝的心思,于是就出来弹劾王庭筠判处不当,王庭筠被迫上吊自杀。

之后,宋神宗又派御史台推直官(地位类似于最高法院大法官)蹇周辅,前往徐州重新审理此案。

为什么让蹇周辅去?史书上说此人“善于讯鞫,钩索微隐”。翻译过来就是此人只会看领导脸色,不讲职业操守,善于刑讯逼供,是制造冤假错案的老行家。

蹇周辅善于揣摩皇帝的心思,皇帝看到王庭筠案情报告之后的反应是“疑未得实”,就是没有查出真相。

真相是什么?有人谋反就是真相,反之就不是真相。他一见王庭筠因为调查此案自杀了,自然反应过来,这说明什么,说明皇帝已经为案子定性了——必须是“谋反”。

北宋名将赵匡胤(北宋爆出惊天谋反大案)(6)

蹇周辅心想,自己去查此案,只要坐实谋反的事,就算完成任务了。至于谋反这事是不是存在,会不会酿成冤案,相对于自己的项上人头,已经不那么重要了。

概括地说,就是先入为主,一定要揪出谋反者,不然的话,王庭筠就是自己的榜样。

总之,真相不重要,重要的是要让官家满意。

结果,蹇周辅到了徐州之后,工作效率非常高,很快就将案子“查清”。不仅查实李逢确实图谋不轨,而且还查出了李逢背后有人。

背后有什么人?蹇周辅没到徐州的时候就已经想好了。蹇周辅绝顶聪明,他知道皇帝想要的是什么结果。

首先,谋反这事,本来就是有背景有权力的人才能做的,你既然定性为谋反,一定要有背锅的,垫背的,这些人如果是农民和乞丐的话,肯定说不过去,必须是大人物。

什么大人物?级别要够高,一定是皇亲国戚,直说了吧,必须是赵匡胤的后人。

北宋名将赵匡胤(北宋爆出惊天谋反大案)(7)

皇帝之所以对谋反那么敏感,是因为担心赵匡胤的后人夺权;此案如果不牵连到这些人,神宗皇帝是不会答应的。

看出来了吧,神宗皇帝就是要借题发挥,将赵匡胤的后人整惨。有了这个目标,谋反者很快被查出来了,有河中府观察推官徐革、医官刘育、将作监主簿张靖、武进士郝士宣、进士李侗等多人。

幕后主使也一并被查出来了,是赵匡胤四世孙,秦王赵德芳曾孙赵世居。

北宋名将赵匡胤(北宋爆出惊天谋反大案)(8)

至此,一起震惊整个大宋朝堂的谋反案,终于浮出水面。

最后,首犯赵世居赐死,子孙死罪可免,活罪难逃,被无情地剥夺皇族身份,严密关押起来。赵世居的兄弟、侄子也成为被殃及的池鱼,爵位全部下降一级。

从犯刘育凌迟处死,另一个从犯张靖被判腰斩。

赵世居真的谋反了吗?神宗追究此案的背景是什么?前面说过,蹇周辅办案是按照神宗皇帝的心思来的,显然是皇帝想整赵世居。

赵世居的父亲赵从贽,是赵匡胤的孙子,累至左屯卫大将军、温州团练使,兼御史大夫上柱国天水郡开国公。仁宗年间病逝,身后赠邓州观察使、追封南阳侯。

赵从贽生前富贵、身后哀荣,留下了12个儿子、9个孙子,赵世居便是赵从贽的第三子。

北宋名将赵匡胤(北宋爆出惊天谋反大案)(9)

赵从贽儿子那么多,为什么单单瞄上了赵世居?

一句话概括,枪打出头鸟。

因为赵匡胤的子孙是皇帝的威胁,也是皇帝防范的对象,他们都很知趣,知道明哲保身、异常低调,唯恐做错了什么事让皇帝抓住把柄。

尤其是赵德芳的儿子南康郡公赵惟能、孙子南阳侯赵从贽,那更是老老实实、规规矩矩,从不乱说乱动。在他们看来,皇帝给他们封号和封地,让他们好好过日子就已经很不错了,还奢求要啥自行车?

但是赵从贽的三子赵世居却是个另类。根据蹇周辅的调查结论,赵世居是个不安分的主儿,他喜欢“结纳匪人,议论军事,怀挟谶语,寻访天文变异、朝廷得失”。

北宋名将赵匡胤(北宋爆出惊天谋反大案)(10)

翻译成白话就是爱交朋友,三教九流,黑白两道。而且爱舞刀弄棒,喜欢看风水,相信预言,还喜欢议论朝政,挑当朝皇帝的毛病。

最要命的是,在赵世居的藏书中发现了一张《星辰行度图》,一部《攻守图术》。

《星辰行度图》是观察星相变化的,因为这些变化关系到国家的政局,只有官方才有这个权利阅读,其他人关注这些,毫无疑问就是别有用心。

宋朝有明确规定,禁止民间拥有“天文图谶,邪教妖言”之书,“诏禁天文、卜相等书,私习者斩!”至于兵书,朝廷同样将其列入禁止之列:“申严私藏天文、兵法之禁”。

说到妄议朝廷,无论在哪个朝代都是不允许的,哪怕是私下场合。仅仅是这三项罪名,也够赵世居喝一壶的了。

北宋名将赵匡胤(北宋爆出惊天谋反大案)(11)

蹇周辅的调查报告说,李逢是赵世居的座上客,此君还知道“太祖后当再有天下”这句谶言,所以打着宗教旗号,煽动赵世居,阴谋造反。

蹇周辅的调查报告中还说,赵世居经常和一个叫李士宁的江湖骗子在一起喝酒,还送了他一把刀。

其实这些到底是真是假,外人不得而知,如果真的如此,点刑狱王庭筠怎么没有查出来?

善于搞刑讯逼供的蹇周辅,搞出的案子能不能经得起历史考验还要打个问号。表面上看,此案证据确凿,其实只要仔细分析,这不排除是神宗皇帝借题发挥,打击反对派。

1067年,19岁的神宗皇帝登上皇位,他雄心勃勃,踌躇满志,立志要大干一场,振兴大宋。

1069年,在王安石的支持下,大宋进行了轰轰烈烈的“熙宁变法”。然而变法遭遇很大阻力,不但太皇太后、太后反对,宋神宗仅有的两个弟弟也反对变法,其中神宗的四弟赵頵态度更加坚决。

北宋名将赵匡胤(北宋爆出惊天谋反大案)(12)

反对到什么地步?打赌。神宗和弟弟赵頵在一块击球,赵頵说,我们打个赌,如果我胜了,罢青苗、市易。

“青苗”就是王安石改革的青苗法,就是政府在农民种进庄稼之后给他们发放低息贷款扶持农业,在收获的时候还清。

这样一来,就侵犯了地主阶级的利益,影响他们对农民发放高利贷。

“市易”是在东京设置市易务,由政府出钱收购滞销货物,市场短缺时再卖出。这样的做法是避免了奸商囤积居奇,但也侵犯了某些人的既得利益。

按说治理天下是皇帝的事,宗室根本不能插手,而皇帝弟弟在一旁指手画脚,这让神宗非常郁闷。

因为宋神宗的两个弟弟反对变法,在他们身边自然聚集了一批大臣,成为变法的巨大障碍,从而影响到了朝廷权威,进而影响到皇位的稳定。

主持变法的王安石也是一个强人,主张对反对者坚决还击。但是在反对派的压力下,神宗皇帝还是在熙宁七年(1074年),被迫将王安石罢相。

北宋名将赵匡胤(北宋爆出惊天谋反大案)(13)

这时期的赵頵非常得意,“数上疏论政事”,大有得寸进尺之势。他的肆无忌惮让自己的幕僚都看不下去了,纷纷劝谏道:

“大王为天子弟,无狗马声色之好,游心方册,固是盛德,而数干廷议,非所以安太后也。”

意思是说,作为天子的弟弟,你不爱好声色犬马,反而喜好读书,还多次干涉朝廷政事,这可不是什么好事,太后可不希望你这样做。

言下之意,这会让皇上警惕的。他们担心的没错,神宗是真的担心了,所以神宗要借题发挥,敲打赵頵。

其实赵世居对神宗根本构不成威胁,他不过是个州团练使,手中没有什么资源。而且这时候赵匡胤已经去世70多年,10年足够让一代人忘记一件大事,20年则能让可以让两代人完全遗忘历史。时隔这么多年,还有几个人记得当年的事,还有谁知道赵匡胤是谁?

北宋名将赵匡胤(北宋爆出惊天谋反大案)(14)

因此,宋神宗是借此案打击弟弟赵頵,把他牵连进来。

事实上,赵頵府上的一个医官刘育参与了谋反,之后被凌迟处死。自此之后,嘉王赵頵老实多了——“王矍然亦悟”、“尔后惟求医书,与其僚讲汤液方论而已”,变得很佛系。

医官刘育到底有没有参与“谋反”,这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此案让嘉王赵頵收敛了,神宗的目的完全达到了。

嘉王赵頵是反对派的领军人物,他变老实了,反对派群龙无首,也规矩了。

有人说,此案是反对派借机会打击王安石的,因为王安石和本案的关键人物李士宁关系密切。因此有人说“查李逢是为引出赵世居,由赵世居牵出李士宁,则是为了扯上王安石”。

北宋名将赵匡胤(北宋爆出惊天谋反大案)(15)

这个结论非常荒谬,根本经不起推敲。如果是这样,宋神宗肯定会压下来不会继续发酵,因为王安石是神宗的定海神针。但是事实上,神宗巴不得此事闹大,牵连人越多越好。

还有,既然是打击王安石的,王安石就应该避嫌,在案件处理上不插嘴。

事实上,王安石还出面力保李士宁,让他得到受到杖脊,流放湖南,得到罕见的从轻发落;其他主犯不是被凌迟,就是被赐死。

这恰恰说明,王安石是此事件的受益者。

北宋名将赵匡胤(北宋爆出惊天谋反大案)(16)

还有一个铁证,此案是正月发生的,到了二月,被罢免的王安石复出。这更证明了神宗借此案重创了反对派,才能让王安石顺利复出。

不难看出,神宗是借助赵世居“谋反”敲打以弟弟、嘉王赵頵为首的变法反对派,收到良好效果。

王安石坐收渔利,得以复出,施展抱负。

而赵世居则是最大的受害者,他只是个大大咧咧、缺乏足够政治敏感度和警惕性的皇室子弟,缺乏防人之心,是个无辜者,不得不做了政治斗争可怜的牺牲品。

不过,宋神宗怎么也想不到,他死后七十多年后,由于赵构无嗣,赵德芳的六世孙赵伯琮意外成为大宋王朝第十一位皇帝——也就是南宋第二位皇帝宋孝宗!

北宋名将赵匡胤(北宋爆出惊天谋反大案)(17)

真是造化弄人,老天给了赵匡胤一脉一个公道,赵世居在天有灵,应该为此感到欣慰。由此看来,“太祖后当再有天下”,当真是天意也,神宗机关算尽,终究还是没有能避免。

,